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集团(ID:citicpub),作者:阿信,编辑:hh,原标题为:《女团决赛话题超52亿阅读: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热搜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想看看热搜冲个浪,打开手机后往往是一脸地铁老爷爷看手机的表情——这些事情我怎么从来都没听说过就“爆”了?
比如前些天阿信发现SNH48总决选的话题讨论度已经高达50多亿
不仅仅是热搜和新闻,快时尚品牌的新起和快速的产品更新,让我们每天都好像在追着热点跑,世界在快速地更新迭代,让我们有一种稍不留神就被时代“抛弃”的恐惧。
吃瓜路上的阿信
如今,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吃瓜壁垒“?是我们上网时间不够久?还是接触到的信息太少?
一、一个多样化的市场
“爷青回”是最近非常热门的一个词汇,意思是“爷的青春回来了”。
80后、90后们好像有很重合的青春回忆。
周杰伦、孙燕姿、SHE……这样的歌手出新歌或者开演唱会总是能制造刷屏现象;《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武林外传》……小时候的经典还在不断地被剪辑、重播。
周杰伦新歌《Mojito》一发布,便瞬间造成了刷屏的现象
这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有如此统一的情况,是基于广播电视的大众传播方式。
广播电视可以用无可匹敌的效率将一个节目传送到数百万人面前。说“爷青回“的这一代人,正是在广播电视顶峰时期成长起来的人。
阿信还记得中学的时候全班都在讨论同一档电视节目,所有人都在看同一部综艺节目。
早期的《快乐大本营》
电视定义了主流文化,黄金时段也许不是唯一时段,但它是唯一重要的时段。
但是如今,这样的情况已经完全改变了。千篇一律或者说一种产品卖遍天下的时代正在结束,它的地位正在被一种新事物——一个多样化的市场取代。
这样的现象早在2004年,就由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提出。
在美国,以卖图书起家的亚马逊公司改变了人们选择和购买商品的方式,当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图书时,面对成千上万的图书,那些从来不会被摆在货架上的图书也能够被人发现,并且被人购买。
主流文化正在分裂成无数的文化碎片,这个趋势曾令传统媒体和娱乐业头疼不已。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80/20法则实际上适用于任何地方,根据这个法则,正常的答案应该是20%的产品带来80%的销量,通常还有100%的利润。
而一家“数字点唱机”公司Ecast发现了一个98%法则,即98%的音乐能在每一季度中至少被点播一次。
听众对非热门音乐看起来有无限的需求。
数百万个迷你市场和迷你明星组成了一幅令人迷惑的新景象。大规模市场正转化成数之不尽的利基市场,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以小众歌曲和音乐社交吸引用户的网易云音乐
事实上,利基产品其实一直存在,但随着接触它们的成本迅速降低,它们忽然成了一种不可小觑的文化和经济力量。
在这里,很难说专业者什么时候会罢手不干,或被业余者取代。这就是那些自媒体作者、视频一族和“车库乐队”的世界,他们突然之间也发现了自己的观众群,这同样要感谢数字发行那种令人羡慕的经济魔力。
令很多企业吃惊的是,曾经被它们鄙视尾部经济荒漠的那些产品竟然有那样大的市场需求。
这种真相确实很怪异,就好像你所提供的任何一样东西基本上都有人买。
克里斯·安德森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新娱乐经济法则”:曾经不被看见的长尾市场已经进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并且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做出的选择。
二、独特的圈层经济
长尾市场的兴起,人们的聚合形态发生了改变,用户基于兴趣、爱好、行为构成不同的价值,就形成了圈层经济。
去年,吴晓波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了自己对圈层化的感受:
“我曾经想上B站看看年轻人都在想什么,但是作为中国排名第三的社交视频网站,你想要成为B站的会员,需要在120分钟内回答100个问题。看到这些问题,我就想:算了吧。我无法理解,只能谅解。”
圈层化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B站通过100道问题拒绝了许多人。
B站上的部分问题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无论花多少时间在互联网上,总有追不上的热点的原因。
最为被大家所熟悉的娱乐类圈层,街舞、说唱、乐队……这些很小众的娱乐方式,虽然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但是其圈层拥有强大的聚合力及传播力,而当圈层传播达到一定程度,便是我们所说的“破圈”——其影响范围触及到圈层之外的人。
微博超话就是一种直接的圈层划分方式。
一说起圈层经济,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年轻人。的确,年轻群体基于兴趣的圈层具有高粘性和高线上消费的特征,“破圈“的现象也多发生在以年轻人为主要人群的圈层中。
其实圈层经济已经触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办公、兴趣等等。
在新增用户上,中老年群体的用户群体的市场不可小觑。
根据QuestMobile的《2020圈层经济洞察报告》,娱乐类圈层新增活跃用户年龄层中,占比最大的为41岁~45岁。
于是,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哪怕是做辣酱,有10元的老干妈,也有20元的饭爷,哪怕是一根冰棍,有1元的老冰棍,也有十几元的钟薛糕。
而新的工具的出现,也让更多的圈层释放出活力。
小镇青年消费者在广播电视传播时代是被忽略的一部分群体,拼多多看到了下沉市场的巨大蓝海,如今市值已经达到了1000亿美元。
在《圈层效应》一书中,提到95后的观念:在他们的世界里,商品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性价比越高越好,他们买东西其实是为了给自己打标签,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消费决策。
这些消费决策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维度,比如,可能是表现某种生活态度,或者是展现某个潮流观念。
每一个“标签”都对应了一个圈层,从人的角度上来说,越来越碎片化、圈层化,使得无数的小众崛起。从小范围流行的明星,到现在的网络红人,基于一个人的兴趣圈正在形成。
微博粉丝圈就是基于一个人的兴趣圈
吴晓波也对圈层经济的未来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预测:圈层社交、私域电商、会员制。
他说,未来“社交”越来越强,而“电商”越来越弱,电商领域的流量,将从公共平台更多地转向私人领域。
也就是说,带有社交基因的电商,更能够借助“圈层社交”,挖掘到“私域流量”,从而抓住用户。
三、“同质性”正在加深社会裂痕
人们喜欢跟自己类似的人打交道普遍倾向,在保罗·拉扎菲斯与罗伯特·莫顿的研究中被命名为“同质性”。
在《人类网络》一书中,就举了一个约会网站的例子,网站的用户要填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并可以用照片和文字增加更多有关自己的情况的介绍。
当女性发出首次会面信息时,更倾向于发给和自己教育程度差不多的男性(比平均水平高出约35%)。此外,即使控制了年龄、身高和外貌等其他个人特征后这种偏差仍然存在。
而这个现象在网络世界同样存在,很多根据兴趣或者个人特征所存在的话题、小组就有这样同质性的特征。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小组,指那些来自小镇的青年,依靠题海战术和埋头苦读进入优秀的大学,但受困于出生和眼界,他们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除了会做题,其他什么也不会
同质性让我们的生活与周边人的行为变得更容易预测,但也极具分裂性。
正如《人类网络》中所写的:技术进步便于建立和维持远程联系,但也让人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及组织,由此加剧同质性,使不同群体更趋对立。
比如所谓的鄙视链,各个大圈层内部小圈层之间的互相对立。最为被诟病的“饭圈文化”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圈层化”让我们能够很容易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但是同时,当我们被打上某种标签之后,看似更加“个性化”互联网推送,反而会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写的:于是我们溺水推舟,奋力向前,却不断被浪潮推往过去。
参考资料:
1.《2020圈层经济洞察报告》QuestMobile
2.《社交电商,下一条万亿级跑道?》 徐文亚 正和岛
3.《圈层效应》 [美]托马斯·科洛波洛斯 / [美国]丹·克尔德森 中信出版集团
4.《长尾理论》 [美]克里斯·安德森 中信出版集团
5.《人类网络》 [美]马修·杰克逊 中信出版集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出版集团(ID:citicpub),作者:阿信,编辑: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