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4-08 15:39
“为孩子冠姓权而离婚”引发骂战,人们究竟在吵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题图来自:IC photo


网友们又因为“冠姓权”这个几十年的老话题吵起来了。


整件事起源于一位博主@写论文使我快乐_今天写论文了吗 在微博上讲述了自己“因为冠姓权跟老公离婚”的经历。


这位博主称,自己在“女权意识觉醒后试图给孩子改母姓”,却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孤立无援下只能改成“父姓+母姓”,但心里的疙瘩始终解不开,最后跟前夫多次协商后终于离婚。



由于这个故事中有关性别话题的“引战”要素实在太过齐全,甚至有些网友质疑而这是个“钓鱼帖”。


但正因为它踩中了当下互联网两性话题中的全部情绪点,也引发了网友们有关“冠姓权”乃至婚姻本身的一场大骂战。


“因为冠姓权离婚,值不值得?”


这次事件引起网友注意的一大原因在于,事件中的前夫非常符合常规印象中的“好丈夫”形象。


在原博主的整个描述中,前夫“五官中上等身高183,带娃做家务”,支持她追求理想发展事业,愿意随她去其他城市生活。


也就是说,这位博主选择离婚完全是认为“冠姓权伤害了女性权利”本身,而并非其他的外界原因。



大概是大众平时在电视剧中看惯了出轨、家暴、财产纠纷导致离婚的狗血戏码,遇到这种“因为(某些人眼中的)小事就离婚”的行为,总是不乏“幼稚、偏激”的论调。


但正如一些网友所说,婚姻有时就是会被小事击垮。这件小事可能是伴侣打呼噜,可能是碗堆了一池子没人洗,甚至可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平淡生活。



从这样的逻辑来看,这也不过就是一个“理由较为少见的普通离婚事件”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离婚是这位博主的个人选择,但由于其在微博言论中将“冠姓权”和女性权利进行了绑定,还将拿到离婚证表述为“我终于自由了”。


这就使得她的行为超脱了私人行为,有了颇具象征性的含义。


而“为了冠姓权离婚值不值”也就作为一种有着指导意义的道德标准,再次引发了网上讨论的热潮。


有网友认为,当事博主的丈夫已经在生活中做到了尊重女性和平权,而她婚后索要冠姓权的行为是在脑海中想象了性别对立,然后向着一个男权的幻影冲锋。


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女性在社会中频频遭受不公正的大背景下,仅仅是索要冠姓权就被扣上“极端”的帽子,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正当打压。



批评者认为,靠争夺冠姓权来反对“从父姓”的落后制度,就仿佛是“为了反对一夫多妻制就要实行一妻多夫制”,是另一种形式的矫枉过正;


但也有人指出,当大家都在批评女性的离婚是“狠心而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却都忽略了丈夫同样为了冠姓权,而同意了妻子的离婚选择。


于是,不少网友在眼花缭乱之后,也就只能选择对当事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认为两个人是“各取所需”。


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般地建议,干脆双方都不要争了,按照出生日期安排姓氏表,哪天生的就姓哪天的姓。


via 《猎杀星期一》


以上这些言论只是网络舆论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出,网友们对这件事的观点呈现非常割裂的状态。


这种割裂不仅仅源于互联网上愈演愈烈的性别对立,也源于“冠姓权”本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两重性:


一方面,“必须随父姓”作为男权社会的落后传统,依然是很多人不假思索的选项。在一些传统男权家族中,甚至会影响到家庭财产的分配;



但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做出了新的选择,认为孩子随父姓随母姓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



本以为随着社会对于“随母姓”的逐渐接纳,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长久以来的性别冲突,但现在看来却是适得其反。


只看到“大多随父姓”的人拒绝看到进步的趋势,认为该用更加激烈的手段催促冠姓权的绝对平等;


而只看到“已经有人随母姓”的人,却又刻意忽略现实中“随母姓”大多是因为单亲家庭、家中多个孩子等特殊原因,认为呼吁女性冠姓权的人是没事找事。



阚清子曾在综艺中自述自己随母姓。


而当本就各执一词的“冠姓权”问题撞上了“与优秀丈夫离婚”这样的情节,引发网友大型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了。


“冠姓”到底是谁的权利?


“冠姓权”之争在很多路人眼中显得很可笑的原因在于,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孩子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从理论上来说,这件事完全可以在择偶、婚恋的环节中解决。


但是实际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毕竟在国内,冠姓权很多时候依然与“男性尊严”之类的概念绑定在一起。



就像中青报在2017年的调查:54.7%的人不能接受孩子随母姓。


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孩子跟了母姓,也会遭遇很多疑问问:“你们是重组家庭么?”“这孩子是他爹亲生的么?”


正因这些客观原因,每当有女性提出想要让孩子随母姓时,也常常会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阻力。


这也可以解释一部分女性对于“冠姓权”的执着——同样为人父母,人们默认孩子应该跟随父姓,一旦母亲提出要求就被希望“容忍”。


这种社会期待,自然会让本就遭受各种结构性歧视的女性群体感到愤怒。


如果抛开女性在姓氏争夺战中的这种“代偿性心理”,目前一个比较温和的主张是,男女拥有的冠姓权应该是平等的。


夫妻之间因为孩子跟谁的姓谈不拢而离婚,只能说是在婚前没有认真商讨达成共识。而双方对于姓氏的主张本身都是无可指摘的,整件事情与女权更是无关。



但也有人以“谁承担生育风险,谁享有生育成果”为理由,认为孩子随母性才是天经地义的——毕竟女性在孕育子女的过程中明显承担更大的风险与成本。



或者至少应该“默认随母姓,双方协商之后可以随父姓”。


还有人更是本着“市场经济指导一切”的精神,建议把孩子的冠姓权视为夫妻双方的“拍卖标的物”。谁出价高,谁就拥有将自己的姓氏“传递下去”的权力。



然而这些论调却又引发了另一个疑问:冠姓权到底是到底是属于父母的权利,还是孩子自己的?


顺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其实能够发现另一种声音。


比如某乎网友@炒饭就表示:“其实我一点都不想跟我爸妈姓。如果我18岁那年,我爸妈跟我说,你想姓什么叫什么就去改吧,我会很感动。”


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父母对冠姓权的争夺其实是对孩子所有权的争夺,本质还是拿孩子当作私人财产。


对于孩子的关注看似模糊了对男性主导下的“冠姓权”本身的讨论焦点,但在这次事件中恰恰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角度。


因为与“冠姓权离婚”比起来,更让围观网友感到震惊的是原博主对于儿子的冷漠态度。


在她的微博中,不仅将孩子称为“外姓崽”,并且对于放弃抚养权的理由是“与儿子性别不同,终究不在一条船上,无法坦然面对有一天他也要占据其他女性的资源与红利”。



同时还表示“如果是女孩,我一定会保留抚养权。”


这也为她招致了不少批评,不少人认为她已经在心里预设了性别对立。


也有人指出,女性在生下孩子后投入自我意义的探索中,对自身而言可能是解脱,但却可能让孩子在被抛弃的心理环境中长大。



母亲如何在追求自我和保护孩子心理成长中抉择,可能是一个很难解决的两难困境。


但因为“冠姓权”和性别就将年幼的儿子归为了“他者”,在很多人看来是越过了两难困境之外的底线:


“早期女权本身要打破传统的桎梏追求人的自由选择权,结果现在却把对孩子的压迫和物化,当成了自己被‘解放’的证明。”


结婚的女性,都是叛徒吗?


纵观几天来对于“冠姓权”的讨论,尽管表面看起来大家的想法多种多样,但吵到最后还是陷入了非黑即白的性别骂战。


比如有人发现“你妈妈随谁的姓”“你孙子随儿子还是儿媳妇的姓”之类的问题解决不了,那就干脆呼吁女性不婚,让“男权后继无人”;



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把要求“随母姓”的女性一棒子打死,盖章她们是“给十几岁小姑娘洗脑的疯婆子”。


然而在种种言论中,最为让人不解的是,不少已婚女性成为了双方共同攻击的靶子。


除了被很多满脑子大男子主义的男性骂作“拜金女”“黄脸婆”,还要被一些同性骂成是”自甘堕落“。



甚至有女网友表示,明明也自诩是个女权支持者,结果发现自己也被骂了,就因为自己结了婚。


在一些网友的极端发言中可以看到,TA们认为婚姻本身就是男性对女性生育权的剥夺。



这种理论如果但从男权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或许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立。


但正如很多莫名其妙被骂的已婚网友所说,绝不应该用它评判每个人的婚姻选择,并将其提高为某种全社会都要奉行的道德标准:


“女权是谋求两性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不是为了敌视男人,更不是要建立一个男女地位对调的封建王朝。”



《瑞克和莫蒂》中,有一个靠机器人繁殖,由女性统治的星球。


如今网上的一些论调正在走向极端,认为单身生育才是正途,而所有步入婚姻的女性,都是女性群体的“叛徒”。


这种观点一方面对每一个普通男性个体预设了立场,认为男性在婚姻中所有的正面表现都是”小恩小惠“,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对女性的权利进行剥夺;



而另一方面,也否定了女性个人意愿的作用。过分夸大了客观环境的影响,将女性所有的结婚、生育等个人行为都扣上了“被男权社会洗脑”的帽子。


我们必须承认,在就业歧视、拐卖妇女等问题仍未解决的今天,女性平权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但也似乎有一群人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



说到底,只要我们不能学会试图尊重所有人的选择,彼此之间的误解和厌恶就永远不会结束。


孩子随父姓随母姓都没有错,因为谈不拢跟伴侣离婚也没有错;同理,愿意与另一半走入婚姻共建家庭也只是个人的选择。


生二胎不一定是为了要儿子;做家庭主妇也不是天然低人一等;伴侣的家庭条件一般更不见得就是“定向扶贫”。


说到底,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处境和考量,而作为陌生人最大的善意,是多一点对个人选择的体谅和尊重,少一点用绝对标准对他人进行的“道德审判”。


除非我们都学会了“关我屁事”这句玩笑话背后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理解,否则,像今天这样一地鸡毛的争论,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