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世界高速运转,女性投身其中。“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已成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
虎嗅将目光投向那些富于独立、进取精神的新一代女性,她们来自文化、科技、商业领域,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完成对自我持续的建构与重构。
一个“计划外”的孩子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变——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胖到180斤、为了养病从上海搬到了烟台农村,但没有变的是,她从未因此焦虑、妥协。这是一个中产母亲的反面。
她给自己的孩子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不会用我得到的一切去质疑你,我不会用我失去的一切去提醒你,任何时候,我都愿意帮助你寻找享受快乐的勇气,陪伴你遇见不幸中的万幸。
虎嗅年轻组作品
作者 | 常芳菲
对女性来说,生育这个话题,永远和焦虑的情绪捆绑在一起。
怀孕的机会是限量的。根据常识,一个女性一生大概只会排出400颗~500颗卵子;同时,它也是限时的。孕妇只要超过35岁,就会被医院定义成高龄。如果还想“优生优育”,那么这个时间将被提前至27岁。
不要以为每一个孩子都是限时限量款,就可以迫使女性快速做出决策。
我们得看看今时今日拥有一个孩子,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首先从生理层面上看,得长胖,甚至很夸张的胖,“有的孕妇看上去就是相扑选手”;有些人会长妊娠纹,要知道,孩子不能陪你一辈子,但妊娠纹可以;生产的时候,孕妇会遭受12级的疼痛,为这个孩子是不是健康而焦虑。运气好的话,最后医生会宣布那个血淋淋、皱巴巴的“猴子”是你的孩子。
育儿焦虑也接踵而至。
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曾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一书中指出:
从上世纪开始,孩子对于家庭而言,已经从经济来源(童工、儿童黑市)的一部分,变成了一种“经济上无用但情感上无价(economically useless but emotionally priceless)”的存在。父母对孩子的投入也变得越来越不计成本,而又不求经济回报。
培养下一代逐渐成了家长之间的军备竞赛。整个东亚社会,概莫能外。
TVB推出的一档纪实节目《没有起跑线》中,一个家长说,如果你生了孩子,就要赢在子宫。香港孩子必须从几个月起就开始接受各类补习。
而这个重担,毫无疑问要女性扛起。
根据2010年,妇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
72.7%的已婚者认为,和丈夫相比,妻子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包括不限于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女性承担辅导孩子功课主要责任的占比为45.2%,高出男性28个百分点。
由于以上种种,企业不得不审视、评估雇佣一个育龄女性的风险。职场与家庭,同时对女性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这两种标准之间的不可调和,又会让女性陷入自我认同的危机和焦虑中。
我采访了几位母亲,她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绝大多数是“准备好”才决定拥有一个孩子的。
但她们无一例外跟我讲述了孩子带来的“意外”、焦虑、痛苦。她们之中,有的人快要进产房,但丈夫却睡过头,没办法替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有的因为生了孩子,不得不离开金融行业,去做一份朝九晚五、“无聊到死”的工作;有的因为丈夫的公司突发财务问题,不得不提前回到岗位,以维持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
只有一个母亲是例外——茄子妈。
她的孩子是因为“意外”怀上的,之后这个孩子又引发了一连串的重大“意外”,可她从不焦虑。
她是一个典型的中产母亲的反面。而外界把这一切归纳成“酗酒、文身的不良女青年,最终回归家庭,洗手做羹汤”的套路。但她也不是。
这个故事真正最吸引人的是,一个自诩走在时代前端的女性,成为母亲之后还能继续先锋吗?生了重病、变胖、失去美貌光环之后呢?远离城市,成为一个农妇之后呢?
在去年冬天,两个小时的采访之后,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丁克是其实是个比较片面的词。
我这么说,只是为了让大家快速了解我们的想法。其实我只是认为我和老公生活得很幸福,繁殖没什么必要。
我们措施做得非常专业,不然不会结婚8年都没有孩子。但“茄子”到来确实就是意外。我第一次在验孕棒上看到两条线的时候,就觉得是验孕棒出问题了。然后我们又买了各种各样的试纸,结果都一样。最后只好去医院做B超,孩子已经挺大了。医生指给我看说:“这是你的孕囊”。我看了半天才反应过来:“长得像茄子的这个就是。”从那之后,我就叫他茄子了。
这个孩子生或者不生,根本不存在选择题。那是生命,怎么可能不要呢?我们很快就接受,当时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我抽烟,茄子爸喝酒,孩子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除此之外,怀孕真的爽呆了!
整个孕期我都没太难受,也没有忌口或者改变饮食习惯。很多时候我都感觉不到自己是孕妇,7个月的时候还穿着比基尼参加音乐节,当然,选胸围大点的比基尼。穿露脐上衣看到自己的大肚子才会偶尔想,我是不是需要穿长点的衣服。
生完茄子,我一条妊辰纹都没有,还变白了。我基本看不出是孕妇,不像很多人都胖成相扑选手。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的相信,很多明星是真的生完就可以恢复,不是代孕。唯一的改变是我从不爱吃糖变得特别爱喝珍珠奶茶,进手术室之前,我还让我老公给我买波霸奶茶。
而且,怀孕的时候,你所有的任性、脾气都是理所当然的。我知道这个观点非常自私,但如果让我用以后几十年照顾一个孩子,去换称王称霸10个月,我是愿意的。
最后生的时候,茄子是臀位。我的医生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他问我愿意不愿意尝试人工倒转体位术,成功概率30%,我觉得可以试试。那感觉就是把五脏六腑都翻过来,非常疼。
之后还是失败了,只能直接剖腹产。整个过程非常快。打完麻醉,割开我的肚皮和子宫,我就听见医生说,是弟弟哦。完全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让我亲亲孩子什么。我就感觉一团粘糊糊的东西扣在我脸上了。医生打了他屁股一下,他也没哭出来,就对我发出“哼”的一声。
说出来别人可能不信。这个孩子拿出来那刻,我没哭,脑子里想的是——这孩子不是我生的。
当他在肚子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分享我的身体和灵魂。但拿出来之后,就觉得孩子顶多算是一个室友,一个同路人。当妈的感觉,来得特别快,去得也快。
但孩子是真的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
他让我有了新的体验,新的生活,认识了新的自己。
我陪他去了无数个儿童乐园,那是我小时候没去过的地方。我小时候没有童年,就是听莫扎特、理查德·克莱德曼,这种感觉就像自己和他重新度过了一次童年;从前我的社交就是单向线性的,过了今天大家谁也不认识谁,但现在社交是一个圈,认识了一些父母。我被迫要去接触社会,关心别人,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和我老公也第一次发现彼此是那么善良、有爱和耐心的人。
我从前觉得我和我老公是自顾自、眼里没别人(的人)。我们不给社会添堵,别人也别管我们。在没有孩子之前,我认为他不喜欢做家务,他也没法从中能得到快乐。他也想像过,如果我当了妈妈,肯定是把孩子直接丢给爷爷奶奶,自己要么去搞创作,要么去夜店。
但有了孩子之后,我老公让我大吃一惊。我儿子是老公奶大,然后一把屎一把尿照顾的。我也变成一个全职妈妈。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现在孩子还差一点就4岁了。在这1000多天里,我老公只有3天不在家,我只有2天是在孩子睡觉之后到家。除此之外,我们一直都在陪伴孩子。
我首先想的是,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让保姆、月嫂、长辈做。我第一次看到茄子的一刻,都觉得不是我生了他,这个孩子跟我无关。何况是长辈呢?
可能很多人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但我觉得这都是给自己找的理由。说孩子耽误自己的时间,如果你是李嘉诚,一分钟赚几百万的人,说这个话我认同。但如果不是,孩子能耽误什么时间呢?只是耽误你打发时间。
对我来说,从来没有把孩子给别人带这个选项。
当然,也不全是快乐,也有想动手的时候。比如要吃火锅,我都是吃全辣的,但因为孩子不得不点鸳鸯锅的时候,我就特别想一巴掌“呼死”他。
茄子是2015年12月25日圣诞节出生的,然后我就因为乳腺炎动了手术,被迫停止哺乳。
之后就一直在住院,之后检查结果显示我肾脏严重损伤,但查不出原因。上海的医院说不敢在这个时候做肾穿刺,有个济南医院可以做,我就去了济南。
那边的医院立刻确诊我这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我听到这个病的第一个念头是,痞子蔡写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里女主角轻舞飞扬是因为这个病死的。我们俩一个病。
第二个念头才是问医生这个病要紧吗?他当时也没说会死。就说这是一辈子的病,慢慢吃药吧。我想总归是比癌症好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并发症包括痛风、骨头疼、带状疱疹。那个带状疱疹会爆开,特别疼。脑子里只是在想,让我赶紧做完检查,我就能去酒店看孩子;等我出院,我就能搂着他睡觉了。
但我家里人在我面前,完全都像没事人,根本没有拿我当病人,或者区别对待我。
我老公在我面前还是跟从前一样没心没肺,一样冷漠。我妈就是拿一盆饭来喂我。看着就跟我得了一场普通感冒似的,特别轻松。我有时候还委屈,我都生病了,他们怎么这么对我。
当然,后来我才知道,那段时间我老公挺难熬,经常哭,每天都担心是不是很快会失去我。
因为每天吃激素变胖这个事,是后来回过头来看自己当时的视频反应过来的。看见视频觉得我那个时候怎么长成这样了。突然长胖到180斤,会把肉都撑开,变成一条条纹路。
那个时候我的外形,就是没人会看我。他们低着头,不抬眼就喊我大姐大婶。我长得什么样,穿什么都不重要,就是透明的。我当时觉得特轻松。
很多人不提,但我认为,变胖让我真正意识到一个沉重的问题是——我此前一直觉得,我人生中所有的成功、便利、机会,获得的外界的善意,都是靠才华。
但长胖之后我发现不是。我没什么才华,靠的就是外貌。从前谈生意坐在那儿就成了,我的气场、我的范儿就让人信任。可后来我费力跟对方演讲了俩仨小时,别人也不相信。
我才意识到,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看脸。我当时挺难接受的。
这样说可能不太好。从前,我根本没有所谓“变美”“爱美”这个概念。我本身就是美,怎么样都美。但是变胖之后,我才有这个意识。
今年六七月份,一个服务员看着我对我笑了。这件事我记得非常清楚。它让我真正让我意识到自己重新恢复了一个正常人的体型和外貌。因为我又能得到陌生人的善意了。
所以通过这件事,我就希望我儿子将来能长得好一点。外貌好一些,人生就轻松很多。
我从上海回到山东烟台一个村子里,是因为我养病需要更干净的空气、食物和水。
首先,是我们想过这样的生活,用这样的方式活着。
自不量力的家长才会焦虑。我对我的孩子有客观评估。我知道他不会成为李嘉诚。所以我没有特别担心孩子的教育和医疗,对这些特别焦虑的人,我也没什么办法能解救他们。
我前段时间回了一趟上海,觉得既然不是吃不上饭,何必要留在上海。一线城市里的人,生活50年,可能一半时间都在排队、在等待。我不愿意。
这个世界有三种鸟,一种一出生就会飞,一种妈妈教着飞;大多数是自己不会飞,赶快回窝生个孩子让孩子飞。他们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妄想做孩子的主。所以我不仅不焦虑,还非常有优越感。
我不是反对教育,我是反对教育的产业化,功利化。
我也“卧底”过那些托班、早教机构,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是为了混口饭吃,有什么世界观、价值观?又有什么能力代替父母呢?
成年人要有逻辑。如果路上一个人跟你说,你一个月给我4000块钱,我帮你带孩子,你肯定觉得这人谁啊,这人有病吧。但为什么在一个所谓机构里,你就接受这个事了呢?他就不是街边的陌生人了吗?
当然,有人说要让孩子尽早接触社会。那画个圈,把一堆同龄孩子放一起,就说这是社会?这才叫隔离吧。所有进步都是在差异化基础上实现的。
在我的观点里,社会整个的教育系统差异不大,100块的幼儿园和100万的幼儿园,对我们来说,功能都差不多。但父母不一样,父母是孩子两个最好的朋友,一辈子不会变卦。
我知道很多人都爱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决定影响。我觉得特别荒谬。
首先,中产阶层的人都在给孩子报班,你的孩子努力,别人的孩子也在努力,你们在做一样的事情。不存在什么个体的进步。
第二,我的原生家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奇葩家庭,父母离异,之后又各自组建家庭。我和我姐姐从小就是“弃儿”。小时候跟奶奶住,奶奶去世,初中就去寄宿学校了。没有什么父爱母爱。按照原生家庭的理论,我现在应该是杀人犯,在监狱里。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没有成功,是因为自己的父母、背景不够牛逼。我觉得他(这样想)太侮辱自己了。
其实我对你这篇文章不抱什么希望。这是你的作品,不是我的。
之前也有厉害的人和我聊过,大学生也和我聊过,我试过太多次。但他们写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判断我们的生活。他们老觉得我的生活像琼瑶剧一样,有个前因后果。其实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很自然的。他们还说我酗酒,其实我去夜店都喝可乐,根本不喝酒。
太多人不甘于平凡,觉得自己生下来带有flag,有使命。
之所以很多人觉得我不一样,恰恰是因为我甘于平凡,并知道怎么在平凡里过日子。我只是更关注自己应该怎么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