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4-13 14:26

海底捞西贝们无需道歉,但涨价确是一项审慎的商业决策

本文来自公众号: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二把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4月10日,海底捞发布公告,为此前的门店涨价行为道歉,称之为“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对此深感抱歉。”海底捞宣布将国内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1月26日的停业前的标准。


无独有偶。4月11日,西贝莜面村也在官方微信发文道歉,董事长贾国龙说,“这个时候涨价,是我们不对。”他宣布将外卖和堂食菜品价格恢复到1月26日门店停业前的标准,并推出吃100返50的优惠。


海底捞和西贝们的涨价引发很多议论,也不乏各种质疑,极端者甚至认为“趁火打劫”、“发国难财”等等。窃以为,如果单就涨价而言,海底捞和西贝们无需道歉,但就一项商业决策的决定而言,涨价是审慎的决策,商家们仍有值得反思之处。


涨价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公司是否有权利涨价。如果产品本是自主定价,如果他们没有违反任何法律法规,即使你认定那是资本的贪心所致,任何一个商家也有权涨价,这是一项基本权利,无需为涨价道歉。


其次,一个商业决策行为势必要斟酌其中利弊,商家要考虑成本因素,也要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最终为可能的后果承担责任。纯就商业而言,商家和消费者其实就是你情我愿,一项选择而已。如果消费者不喜欢自然可以选择放弃。如果海底捞和西贝决定承受这样的代价,它可能会有遗憾——毕竟丧失了为若干消费者服务的机会,但也无需道歉。在特定环境下,定价本身也会是框定目标消费者的工具,那时候涨价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觉得贵了,那么抱歉你不是我的顾客。


另一方面,在这次的涨价风波中,如果海底捞和西贝误判了顾客的反应,比如原本认为品牌力足够强大,消费者足够忠诚,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们觉得自己无法承受这样的后果,的确可以认为这是商家的一项“错误决策”,宣布撤销之前的决定当然是理性选择。


窃以为,涨价本身无对错,不用做道德评判。此时商家道歉,真正的原因恐怕不是因为涨价,而是因为错估了商业环境,也有些错判了疫情之下消费者的心理反应。


客观地看,餐饮涨价,通常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需要消化。疫情期间,且不说之前停摆了数月,就算恢复经营,由于客流限制等原因,就餐人数本来就少,可能还不及正常时的一半(比如按照隔桌而坐,每桌不超过2人推算),而固定成本包括人力场租和管理等,即使有所谓补贴和扶持的成分,也仍然是巨大的。对于海底捞和西贝们而言更是如此。


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决策。大体上有几种选择,其一就是直接涨价,涨价幅度多少是一门学问,如何涨价也有讲究,甚至如何跟自己的消费者沟通也是一门学问,不过它有权利这样做。但在餐饮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虽然海底捞和西贝都是一线品牌,消费者忠诚度相对比较高,但也不可能安枕无忧。


一种情况是大部分消费者接受涨价——可能有些人虽有抱怨,但考虑到口味偏好、服务和口碑等各方面原因,觉得涨价幅度也能承受,更何况疫情期间考虑到安全等因素,选择还不及往日多;另一种情况是,涨价导致很多消费者无法接受,客流受损很快,以至于涨价可能换来的收益根本弥补不了客流损失和美誉度的损失。如果事实如此,这个决策显然是错误的,纠正也势所必然。


当然海底捞和西贝们也可以选择不涨价,不涨价就要自己扛。通常来说,要不要这么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常情势持续的时间长短。如果公司判断是短期因素扰动,比如是季节性因素,即使有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大企业很有可能选择不涨价或者少涨价,因为它会觉得以他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其实可以消化大部分成本上涨。轻易涨价反而可能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但是如果这种成本上涨而收入减少的情况很可能较长时期持续,怎么消化这部分成本呢?


不用说,疫情对餐饮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美团研究院的数据说,截至3月末,83.9%的餐饮商户已恢复营业,但我们都知道恢复营业和恢复正常营业之间,还有巨大的差距。


更何况还有那没有营业的20%呢?如果说会有一批餐饮企业倒掉恐怕不是危言耸听。可以看看身边的很多街边餐饮店,到现在还没法开门的,大概率是开不起来了。大如西贝者,董事长贾国龙此前也公开喊话,说即使有贷款,账上的现金撑不过三个月,此后这家餐饮企业赢得了各方面的关注,也获得了相应的信贷扶持。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没有人喜欢涨价,但对商家来说,有时候涨价是保证正常经营不得不为。如果不能保证持续的现金流,不能覆盖成本而持续亏损,最后的选择无一例外——先是裁员关店,缩小规模,再不然就出卖资产股份,换取外部的救助,实在不行,也只能不干了。如果真的出现这个结果又伤害了谁的利益?


换个位置想一想,贾国龙说西贝有5万员工,而海底捞有10万员工,他们背后又是多少个家庭,他们不也是在这个利益链上的么?有一种观点认为,西贝等之前接受信贷扶持和政府支持补贴等,反手就涨价不合时宜。这些扶持不正是希望企业更好地活下去么?如果要补贴消费者,直接发钱就是了。


再换一种场景想一想,即使不涨价,这个成本总还是要有人来支付的。如果强制商家不涨价,或者商家在舆论压力下不敢涨价,往坏处想一想,会不会有商家动歪脑筋,在菜量上打主意。又或者说,如果员工因此获得的收入少了,他的利益受损了,是不是就不那么情愿提供更快乐的服务了?这虽然只是猜测,但未必不会发生。


事实上,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上,商家对于涨价一定是审慎的。既要保证运营安全,也要避免客户流失,如何拿捏这种平衡不容易。对餐饮来说,顾客始终是最重要的,受疫情影响这么久,还可能要继续受到影响,怎么留住顾客——不仅把老顾客留在身边,还能把潜在顾客抓在手里,可以想的办法很多。


想来海底捞在这个问题上也应该是做了沙盘推演,充分权衡过的。客观地说,疫情持续了这么久,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多少都会受影响,无论是物质的还是心理层面。即使没多大影响,憋了这么久也都需要释放的渠道,去自己喜欢的餐馆吃顿饭也是选择之一吧。在这种情况下,商家不能不考虑疫情对整个消费心理和商业环境的影响。要不要涨价,怎么落实,怎么和消费者沟通,当然需要考虑得更充分一些,要把各种因素都考虑到。


海底捞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如家人般的贴心服务,强调餐桌社交文化和欢乐时光,按照海底捞的说法是“充满温度的个性化服务”。越是有这样的定位和品牌形象,海底捞在考虑一项事关消费者或者粉丝的商业决策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更多。海底捞在这方面恐怕思虑不够,没有做好跟消费者的沟通,非得等消费者吃完了火锅买单的时候发现了,被媒体报道了才给解释。消费者会觉得,这和商家所倡导的服务和消费文化并不一致。作为一家以服务著称的餐饮企业,这件事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更何况,连续几个月受到疫情影响不能出门,出门吃顿饭还涨价了,消费者有心理落差,吐吐槽也该,谁让“海底捞你学不会”呢,海底捞不冤。但是话说回来,批评也好,吐槽也好,底线是不要上纲上线,扣帽子。


海底捞和西贝道歉了,价格也恢复到停业前。相信这同样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绝非“感性决策”。有人猜测,这是否政府部门约谈或者做工作的结果。窃以为,政府部门恐怕不会那么冲动。实话实说,对政府部门来说,这个官司其实更不好判。


本来就是一件让市场自己去决定和沟通的事情,消费者的利益是利益,商家那边的劳动者的利益也是利益。这边吃火锅感觉多花了钱政府站出来为消费者做主,如果那边员工没了工作,政府要不要出面给发工资呢?当然也可以要求企业不许裁员。那这企业该怎么做呢?更何况,换个场景,所有的消费者都是劳动者。


本文来自公众号:经济观察网(ID:eeojjgcw),作者:二把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