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4-16 10:34
疫情下的印度众生百态,活着二字变得如此真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印度通(ID:chindiaguru),作者:林泉,头图来自:作者供图


截至4月15日,印度新冠肺炎累计确诊11439例。



2020年4月5日晚上9点,印度民众响应莫迪的号召,关掉灯,点亮蜡烛,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黑暗点亮希望。



此时已是印度封锁10天整。我在德里的朋友当然也响应了。出于居家隔离的他。每天拍摄一些健身小视频发到网上。



我给我的印度朋友小A打了电话,他是一位来自克什米尔的穆斯林,也是我的克什米尔披肩生意的合作伙伴。


小A家世代经营克什米尔羊绒披肩,在印度是妥妥的富裕阶层,除了克什米尔的工坊,他的家族在德里有很大的仓库,他自己从小在德里上学,也早早买了公寓和车。


封锁后,小A一家在德里过得还算不错。


他父母去年冬天从印控克什米尔的首府斯利那加到德里来过冬,本来打算4月回去的,因为疫情在印度扩散,加上封锁,只好在德里闭关,每周五清真寺的大礼拜也取消了。他们家在达尔湖畔有一栋漂亮的老房子,房子的内饰全部用克什米尔特产的核桃木装饰,家具也都用核桃木雕花制作,许多更老的家具都是祖辈上传下来的。


地上铺着爷爷那一辈留下来的羊毛地毯,来了客人会另外铺一张小毯子,摆上茶和茶店待客。年轻人渐渐不喜欢席地而坐,而是要坐沙发,所以客厅后来也添置了沙发,像我这样的客人,就常常坐在地毯上靠着沙发。


尽管主人冬天都是要去德里避寒的,但是房子早在50年前就装了地暖,木质地板下通过锅炉烧热的水循环供暖,木地板上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开着小孔散热。



所以小A的父亲当然看不上他们在德里住的公寓。


自从把生意交给儿子后,他基本就退休了,每天在自家大花园散步,顶多出门在湖边喂喂水鸟,和邻居拉拉家常。比起乌烟瘴气的德里,他和太太显然更喜欢山清水秀的斯利那加。


我问小A,你父母每天被关在德里的公寓怎么过呢?


小A说,没办法,爸爸只能天天看电视。电商的生鲜配送也停了,他和妈妈每5天去一次超市买食品和生活用品,妈妈进去买,他尽量不下车。


3月初我离开印度时,叮嘱小A要戴口罩,那时候他还满不在乎,现在一出门也老老实实戴上口罩了。心爱的健身房自然是不去了,在妈妈的催肥下,估计过去一年的健身成果都白练了。 我又问斯利那加手工作坊里的工人怎么办?


小A告诉我,工坊把工人们解散了,工人们都领了原材料,回家干活去了,该纺线就纺线,该刺绣就刺绣。以前工坊里一堆头发胡子花白的大叔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干活的热闹场景不复存在了。



我想那也好,起码工人还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还有活干,做好了披肩也能领工钱。比起那些领日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印度底层百姓,斯利那加的制作披肩的工匠们,生活已经好很多了。他们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能让一家人温饱。



但从事披肩贸易的商人,类似小A这样的,资金压力无比大。一方面不能解雇工人,得让他们继续制作披肩,开支和以前差不多;另一方面,销售、物流几乎全部瘫痪,进账几乎为零。


小A果断了关闭了在印度不同城市的所有门店,今年都不打算营业。



和法国的罢工意外被疫情叫停一样,斯利那加的反政府武装终于也被疫情弄消停了。估计街上执勤的军警也松了口气,最近来自不明方向砸向脸部的飞石以几何数级减少。



克什米尔的滑雪场在3月中旬就关闭了,本来这也算是滑雪旺季,但是在长达8个月的断网、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后,雪场彻底关闭,给了滑雪产业链最后一击。


我的滑雪教练自然也无法工作,回家呆着,一天比一天难过。他能做的事,也是祈祷。



拉达克那边,因为有一千多去伊朗朝圣的穆斯林归来,3月率先爆发了输入病例,一时间人心惶惶。


原本这个季节也是拉达克食物最匮乏的时候,拉达克通往外界的公路要在6月才会开通。6月之前,拉达克人更多都是吃家中储藏的食物,通常只有土豆和胡萝卜。


从去年11月开始,市场上能买到的最多的也是这两种耐久存的食物,没有番茄和洋葱这类含有汁液的食物,别的蔬菜就更别想了。


然而疫情一来人人自危,许多市场店铺都关闭了。



我的拉达克向导、厨师也没办法工作。向导的二儿子刚好在今年2月出生,上有老下有小,眼看着今年都没有收入,忧心如焚。


他问我有什么建议,我只能跟他说:别想生意了,关好门、戴好口罩、省着点吃、别亏了孩子,先活下来,明年再想办法。


因为目前不能确定今年6月通往拉达克的公路会如期开通,所以我建议还呆在拉达克的朋友们必须节约食物。



再底层的贫民窟,我就没有认识的朋友了。


孟买达拉维贫民窟的一例死亡病例,引发了大家对贫民窟的恐慌,平民窟人口密集,一旦感染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从新闻报道上能看到,很多人因为失去了收入来源,无法在城市生存,只好顶着烈日步行几百公里回家。


有人回家后也不被允许进村,甚至住在了村口的树上;有人在回家的路上暴毙;即使能顺利坐上政府安排的大巴,但是上车点的拥挤程度,毫无安全距离可言。



我在印度定居的中国朋友,做得一手好菜,家里还有冰箱,囤好粮食闭门不出,健身房运动改为天台跳绳。


通过他我才知道,多数印度人家里是没有冰箱的。对一些人而言,冰箱太贵,是买不起的奢侈品。对一些印度中产而言,冰箱是没有必要买的家电,因为千百年来他们习惯了没有冰箱的生活,在食物方面,只吃新鲜食物,吃多少买多少,家里根本不储备多余的食材。


在常规生活中,这可以算是一种很健康的生活习惯,但是疫情一来,没有冰箱的人得被迫频繁去市场购买食物,或者开始减少新鲜食物的摄入。街上那么多流浪狗、流浪牛,从前靠吃垃圾和路人投喂为生,现在没那么多垃圾吃,也没人出来投喂,估计也活得更加艰难。



突然想起来,在拉达克寒冷的冬天,曾经出现过饿极了的流浪狗吃人的事件。


        

疫情下的众生百态,退回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底层:活着。        


但对于印度最底层的百姓而言,有没有疫情都是如此,他们只想活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印度通(ID:chindiaguru),作者:林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