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原创
2020-04-23 15:39

做短视频的自媒体都要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余论(ID: gezhi1281),原文首发于2017年12月1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


马老师最近很不开心。


相比贵圈一大帮整天向隅空论、教CEO做人、教CEO赚钱的那帮屌丝科技媒体编辑,马老师算是圈内小有名气的自媒体人,月入怎么说也是草泥马立鸡群的水准,但最近竟遭了大挫折:此前两个月雄心勃勃要做的短视频项目,悲剧了。


“找的人都是大忽悠,白扔了两万块钱,拍了一堆垃圾,我自己都不想看。”他跟我抱怨说。


好吧,这结果简直是一定的。


2


我一向觉得,文字自媒体老师们算是比较逍遥了。大号一篇软文两三个小时码完,拿一两万。不仅可以让公关恭敬地叫你“老师”,还让同行套近乎企图问出你的写作妙方,天南海北、欧亚非拉南北极地飞,快活日子赛神仙。


然而这也是文字自媒体老师们不满处——若说文字自媒体是“逍遥”,视频自媒体似乎就就是躺赚了:普通自媒体人接一单文字生意,撑死了2万。听说如今在贵圈,吴晓波程苓峰keso秦朔那帮金牌自媒体,从拿到选题,到谋篇布局,再吭哧吭哧写完发出来,也不过10万一篇;相比之下,视频自媒体接一单,15万是寻常价,谁要是报价5万,连甲方都觉得捡了大便宜。


你说,短视频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傻子才不做嘛!


但隔行如隔山,你一个文字工作者,真觉得文字谋篇布局能跟视频那种策划、拍摄、配乐、剪辑这种活儿比吗?你是有“嘟督不噶油”的配音效果,还是有《阅后即瞎》的文案和剪辑功力?


而且视频的创意和镜头语言逻辑,很容易被识别是否抄袭。前不久“办公室小野”被指责抄袭“吃喝实验室”的闹剧,至今还没有个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惯于编纂、洗稿的自媒体在这个环节就被视频淘汰了。你可能不熟悉流程,可以外包。那么恭喜你又踏进了另一个大坑——基本上,找外包团队会有三个后果:要么质量差到辣眼睛,要么性价比超低质量还差强人意,要么虽然做得很好但就不是你想要的那种效果。但是抱歉,能遇到第三种情况真是要全家烧高香了。


就我所见,不止两三个文字媒体人,因为不熟悉短视频行业而找了外包团队然后被坑的,包括马老师自己。


所以外包又会带垮一部分人的节奏。


更重要的是,用来衡量文字优劣的标准,并不一定能应用于视频,反之亦然。原著党看改编影视剧,总是苛刻地指摘和吐槽,而《舌尖上的中国》的台词配视频固然不错,单拎出来做文章就未免矫情。


一篇稿子写完了不满意,可以调整,一段镜头拍坏了只能剪掉,真觉得可惜只能重拍,成本并不低。


这个环节杀下来,没几个幸存者了。


做完视频,还要抢占分发渠道。一方面,SEO是个大难题。图文时代,你在标题和正文中多嵌入关键词,配几张有意思的图片,就足以做好SEO。杀猪杀屁股,各有各刀法。以科技媒体人加上BAT、快手、马云之类的关键字,草根自媒体就震惊、美女、夫妇之类的关键字,流量哗哗的。然而视频时代就没那么容易,视频识别技术还没有像关键字识别那么简单快捷,试错成本太高,以至于初期只能在只能在标题上费功夫;


另一方面,一段几分钟视频所消耗的流量,比一长篇文字的消耗要大得多。按照互联网消费者的“图钉理论”,大部分愿意为你的产品掏钱的用户,其实是“三低人群”:低龄、低学历和低收入。可你们这些“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纪律”的自媒体人,岂会做辣眼睛的短视频去讨好普通人?


这些“三低人群”与其浪费流量看你的短视频,倒不如直接去快手、火山小视频或者抖音找乐子去了。高昂的获客成本下来,坚持下来的已寥寥。


至于短视频的“疲劳期”,比文字要来得快多了,不信你看人们现在对papi酱短视频的热情,怕是远比不上对“老道消息”文字的热情。


其实你可以把前面的当废话,就……简单地说,别以为短视频好做,你那是见到人吃肉,不见人挨揍,那些说“短视频是离钱最近的内容创业”的大忽悠就该全家爆炸——而且最重要的,你有新商业模式吗?如果短视频也是和文字一样接单,那你花那么多钱做短视频意义何在?


马老师想了半晌,说:“都没有。”


3


马老师想突围做短视频的想法,大概代表了当下一大部分自媒体人的心态:饼越来越小,抢食者越来越low,自己却越来越老了。


补贴越来越少,甲方越来越苛刻;眼看开公号码字为生的人越来越多,文字自媒体从成篇的稿子降格为各式各样的“问答”,门槛越来越低,连随便百度百科查资料的实习生都能来抢饭碗,这文字自媒体还有啥意思呢?


从图文转向视频,几乎是内容创业者的本能反应。但在这个转向过程中,光技术门槛就足以令绝大部分人痛苦,遑论商业模式。眼下,已不止一个自媒体老师跟我哀嚎“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真是令内容创业者迷茫的时代。


后来,我跟另一位我敬重的、嚷嚷了一年要做视频节目的媒体人吃饭,问起他的“数字媒体娱乐事业部”怎么样了,他顿了顿:“暂时停下,人员配合其他部门工作。”


我觉得这位长者挺英明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余论(ID: gezhi1281),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