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5-10 00:00
中年文字工作者的“视频战争”

题图来自IC实验室,编辑:小佑Gloria


在2018年,也许压根儿就不会有人相信,未来会有那么多年轻人沉迷通过短视频学习商业、财经、法律、科技知识。


花式说刑法的罗翔近期已成为一个商业现象,甚至创造了“法外狂徒张三”这个破圈梗。从2020年3月9日入驻B站发出第一条视频,至今“罗翔说刑法”B站账号的粉丝数已超563万。


财经类视频内容里,最典型的要属“半佛仙人”。他早期在知乎成名,而后在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真正被大众熟知、粉丝暴涨却是在B站。16天内B站粉丝破10万,如今已收获350余万的观众关注。


而“巫师财经”从2019年9月开始发布视频,短短半年内,以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光速吸粉300万。尽管内容来源引发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引爆了财经类科普视频,也降低了科普视频创作门槛。

 

事实上,一场涌向视频网站的迁徙已经悄然开始。


与半佛仙人类似的IC实验室、老蒋巨靠谱等一批财经、科技号,从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等平台迁徙而来,疯狂的涨粉数字与播放量让不少人尝到了甜头。


但这样的现象,对于大多数媒体行业里的60、70、80后而言,简直是前所未有的“迷惑行为”。人到中年,还要去琢磨视频里的表情包,精卫填海都填不平这样的代沟——


这么碎片化的知识,不就是嚼了一遍又吐出来的吗?

喜欢看这类视频的都是小孩子吧,这样的受众能有什么用?

视频的信息传递效率这么低,你看一条视频的时间都可以看三篇文章了,为什么还要看视频?


小朋友,不,中年朋友们的心中,确实有许多问号。


就此,虎嗅采访了一些致力于投身这场“视频战争”的内容创作者,问问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踏上这一条布满荆棘的文字视频化之路?


动动枪DongDongGun


每一个尝试跟上潮流的创作者都会求新求变,从文字到图片,再从音频到视频,每一个阶段上内容产出和制作上的升级,都会给创作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挑战。


在文字创作阶段,我只需要考虑我的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信息和感情,最快可以1-2个小时一篇文章就可以发布;而到了内容视频化阶段,内容生产的时间跨度大大提高,1-2个小时可能只是想出一个视频主题的时间,之后还有文稿、脚本、录音、素材、后期剪辑等等。


文字是互联网资讯传达的开始,也是内容视频化的第一步,除了内容上表达,还要考虑语音的表达、画面的表达、观众的感受等等,耗时更久更疲惫。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当你焦急地等待上传完毕,点击“提交视频”之后,看着观众的评论、弹幕与你时刻在互动,那种成就感比在公众号、微博获得留言转发更强烈,更让人为之痴迷。


傅婷婷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近年在微信公众号的红海中厮杀得头破血流,还没来得及上岸就遭遇到了抖音、快手、b站、火山等短视频的强势分流。


内容创作者们明显感受到用户在文字内容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少,转而把更多碎片化的时间消耗在短视频内容上,相对文字内容来说,短视频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向用户传递更多的信息。


部分具备敏锐商业嗅觉的内容创作者们已经慢慢尝试着把一些商业分析和态度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甚至把商业内容以泛娱乐的方式传播,商业信息娱乐化明显可以增加16-40岁网民的用户黏性,恰巧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和我们甲方爸爸的消费群体是高度重合的。


更何况文字视频化的用户门槛更低,甚至没有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文盲(例如我正在刷抖音的5岁儿子)也是视频平台的深度用户,由此可见文字视频化是趋势更是未来。


娱乐硬糖


不知是否人人有一个网红梦,视频化的第一个问题居然是出不出镜。


看到视频号里各位同行坐而论道,更坚定了我们娱乐硬糖不真人化的决心。亲,不要忘了我们当初是为啥做文字工作的——但凡能靠脸吃饭,当初就不会选择靠内涵。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这种财经内容在视频化中势必要开始走向大众,2B到2C的转化,这是2014年左右上一轮视频浪潮中就未能解决的问题。


如今备受推崇的半佛、巫师,都是采用的精准触达大众爽点的方式。


但大众爽点和商业逻辑,并不是永远可以交汇,甚至可能存在内在矛盾。更不用说在产业内容上,视频的信息密度完全无法达到文字的水平,一目十行一篇文章和拖曳视频进度条,信息的丢失率差太多。


与之相伴的还有商业化问题,2C的财经内容是匹配2C式商业化还是2B?如果是后者,是否只是文字内容的一个捆绑搭售品?


很多问题我们还没思考清楚,要在试错中解决,但会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只做自己从内心真正认可的内容。如果刚好有足够多人和我们所思相似,那就事成。二是尊重专业。


真不是每条新赛道都能挤进去的。人能搭上一次时代的便车,已算足够幸运。


鹿鸣财经


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使得视频正成为当下传播形式的主流。


过往,公众号的兴起,带来文字传播的红利,传播的是创作者对于某一事物或者事件的认知,素材的来源是个人见闻,新闻热点,专业论文,以及相关书籍等。传播较为广泛的文章通常要么是切中了读者的情感,要么补充了读者的知识,或者说是拓宽读者的认知。对于文章的评价也大多依赖于上面几个角度,细腻情感的朴素表达,专业知识的形象讲述,个人观点的清晰认同。实际上,文字视频化也大抵会遵循这样的判断标准,只是触发的媒介从文字语句变成了图片视频。


这样的类比就好像是编程语言的进化,从C++到JAVA再到Phython,目的都是相同的,只是要构建一套全新的逻辑和底层的素材库。


以科普角度来举个例子,我非常喜欢一本名叫《上帝的手术刀》,这本书把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学领域高深莫测的知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让更多人去了解这些知识。这就是过往我们在做文字传播时所一直追寻的标杆。


不过如果想把类似的文字作品所能达到效果,再通过视频的形式来传递,显然我们还得拥有一套基于视频的表达方式。


判官


“文字视频化”符合“内容通俗化”的趋势。这个趋势几年前就在图文内容领域出现了,体现为“讲好一个故事”的技巧大于“讲一个好故事”,更多的图形化、口语化表达。老气横秋、学术范的创作风格,越来越被读者嫌弃。


从图文创作到视频创作,表达手段的变化和制作成本的提升,对传统图文创作者自带劝退效应。但是,社会进化了,记录手段也相应进化,对抗趋势是徒劳的。其实试试并不会有什么损失,何况创作的核心思路,都是相通的。


蹦迪班长


对于长图文创作者来说,最适合的(视频转型)平台并不是碎片化的抖音、快手,而是B站。


长图文创作者将内容视频化时,原有的很多优势并不会消失,反而会胜过很多UP主,比如拥有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刁钻的选题思维、流畅的文笔等等。


但难点是长视频需要时刻考虑将看视频的人留住,更需要平等的叙述视角、幽默风趣、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这些需要天赋感知与把握,更需要付出相当的精力与心力去琢磨。


在这个时期依然坚持文字创作的自媒体人,多是能依靠优质的文字内容养活自己的,并不会像那些投机者过于在乎“公众号红利消退”这类说法。但不论是居安思危抵御时代变化也好,想丰富内容表现形式、收获不同群体粉丝也好,文字创造者都应该尝试一下将内容视频化。


返朴


这是写图文内容的视频化的感想,其实更细致一步,是写对于B站图文内容视频化的感想。

 

在B站做视频,其实和单纯做视频的逻辑还是不完全一样的,除了一个优秀视频的逻辑外,还需要考虑到其用户的特殊性。

 

讨论B站和在B站做视频,我们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讨论。

 

横向是类比B站和抖音、快手、公众号等多个平台的比较。

 

比之其他平台,我们可以把B站的用户戏称为“非常年轻的知识分子”。这里有两条,一个是年轻,一个是知识分子。

 

因为是将来的“读书人”,对于B站用户的文章,可以使用专业的名词,也可以进行逻辑推演,也欢迎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因为是“非常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以面向B站的视频,有必要对于大的格局,背景和一些传统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介绍。

 

纵向的看,看B站内传播的独特性。

 

B站,是一种知识和娱乐的结合体,纯粹的娱乐和纯粹的说教都是很难成功的,B站流行的是一种“具有娱乐内核的知识”。这里需要视频内容在专业的同时,也得兼顾有趣。这里就需要会“整活”,会玩梗,能“造梗”,最好把自己变为流行的“梗”和“亚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为了维持这种状态,视频的制作者必须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和持续的造梗能力。这也是传统图文制作者在B站制作视频需要考虑的一个部分。


沈帅波


这个时代太难了,一个码字的人如果不懂得镜头语言,约等于语言能力丧失了三分之一。另外,如果不懂年轻人的语言,约等于又丧失了三分之一。恰巧的是,年轻人都看视频和直播。无论他是在抖音,快手,还是B站。


我不是在危言耸听,是人的注意力才是核心资源,看了别的,就不看你的。


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这是一次代际穿越。这不是疫情期间的一次线上暂时性增长。


当然,对于深度作者来说,不搞这些依然能守住半壁江山,就是当下的精英和60、70、80后。但是若干年后的另外半壁就没有了。啥是战略,就是看十年。视频不会取代文字,但是会吃掉很多份额。我们需要为之战斗。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