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题图来自IC photo,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云(ID:tenyun700)
今天参与话题讨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北大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旗戟;90后的剑桥大学网络社会学博士候选人张瑞辰。
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分享对“破圈”的理解。
什么是“破圈”?
腾云:从现有的资料里,我们似乎很难为“破圈”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义。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定义的话,大家会怎样去解释它?
张瑞辰:“破圈”可能是某种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在不同网络群体之间流动分享的现象。我认为这是专属于互联网公共空间的一种现象,因为网络群体的界限与现实群体的界限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具体差异通常不会直接构成现实群体的界限,但通常却能直接构成网络群体的界限。
马旗戟:“破圈”是一种创新的新连接。它本来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木心从一个小圈子中的艺术家,经过一系列扩散,变成了数以亿计文化青年的偶像;又如某超女本是酒吧驻唱歌手,因为机缘变成了全民歌手;又如,没有几个人真看得懂的梵高的《向日葵》,现在变成了绘画的象征和打卡必备。
于外,“破圈”是与更多主客体发生连接、产生新的关系、丰富价值网络;于内,“破圈”是改变内容生产、表现方式,重构价值结构。
按照这一特征,“破圈“又不仅在文化现象领域发生,也在经商业、服务、消费、技术、人际等各个领域发生着,无论是狭义公益组织“破圈”,进而造就了社会化的公益还是建立一个公益社会;还是互联网从过去的资讯或电商平台,日益变成一个更广泛价值下的社会协作平台。这些都是“破圈”的表现。
田丰:“破圈”的背后,是迫于商业世界压力而扩大用户基数的一种行为。许多小众圈层的受众范围本身其实非常有限,如果只是维持其自身的文化满足,便很难保持一个长期的增长趋势。所以要扩大这个用户基数,就必须要“破圈”了。
“破圈”概念为什火了?
腾云:最近“破圈”一词在社交媒体上被频繁讨论,这个概念为何能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马旗戟:这一两年,对“破圈”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公众对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现能力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充分,接受新事物的意愿与包容度也越来越提升;
二是原有封闭、局限或拘束在小圈子中的事物,因着技术变革与全球化所带来的扩散,具备了“破圈”的可能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破”出中华传统文化圈日益走向世界。
张瑞辰:第一个因素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多重身份叠合形成的社交网络的增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鼓励了一些边缘性的声音和实践,不仅是鼓励表达,更是鼓励聚合。
第二个因素是这个过程中逐渐孕育出一种多元化文化状态。互联网将更多的人纳入进来,同时伴随着个体本身的身份重合,都使跨圈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整体环境孕育出了一种对多元价值的包容性(即使它是建立在频繁的激烈争论甚至矛盾斗争基础上的)。
“破圈”的本质是什么?
腾云:当我们谈论“破圈”的时候,是不是在暗示代际差异的存在?或者说,当我们讨论“破圈”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讨论什么问题?
田丰:代际往往只是一个符号的作用。代际的文化传承目前没有发现很强的传递效应,这是因为青年人在寻求亚文化的独立性的过程当中,会有意识的与上一代的年轻人产生有区别的文化心态和相应的圈层。
我们现在说的“破圈”,更多的是指从青年群体向主流群体的“破圈”,b站是很明显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讲,“破圈”指的是向主流文化、成人社会靠拢,因为只有如此,用户规模才会有大规模增长。
其实青年人在进入成年社会之后,其亚文化的消失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青年人在进入主流社会之后,都有融入主流社会的需求。回头来看,即便是历史上最具反叛精神的美国“垮掉的一代”,那种亚文化最终也难逃被主流文化“收编”的结局。
张瑞辰:差异是肯定的,否则“破”就没有意义。但差异并不一定是代际的,我认为本质还是文化差异,代际差异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
“破圈”这个词更多是在说交流和融合的问题,更多体现出的是“破”(交流)而不是“圈”(壁垒)。互联网上很多“差异”其实也远没到壁垒的程度。就像热爱体育的人和喜欢相声的人,都可以在鬼畜视频中找到自己的偶像,日韩粉、欧美粉、内娱粉也都能在换脸“沙雕视频”中发现“奇怪的羁绊增加了”。
“圈”是不是非“破”不可?
腾云:“破圈”是必要的吗?
田丰:如果没有扩大用户基数的压力,我觉得“破圈”可能并不是必要的,因为“破圈”通常面临很大的困难。从某种意义上看,“破圈”其实是对亚文化的一种脱离,在和主流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一些本来的独立性、独特性也会丧失掉,这既会吸取来很多新关注者,也会失去很多旧的关注者。
从这个层面来说,“破圈”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归依,一旦出现了破圈的想法,这种归依就开始了。所以“破圈”其实是一段回归主流文化、回归主流社会、回归成人的旅程。
而随着一代年轻人的长大,“圈”是会自然淡掉的。中国的现象也很有意思:中国基本上没有形成过与主流特别对立的、对抗性的青年文化,中国的青年文化主要以和主流平行的为主。
马旗戟:“破圈”今日不同于以往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再是“用户受众”群体的扩大,它的核心在于随着“破圈而出”。
新关系中的新连接和新主体对既有之物产生了新的认识构成,赋予了新的解释和新的效用,就像外卖最早是服务于那些不做饭的群体,但它“破圈”成为国民应用的原因,却是因为大家将它视为一种通过“时间交易”改变自己生活时间构成的路径。
“破圈”当然也是一种产品扩展新市场,品牌应用一种新手段,社会活动发展一种新群体的具体方式,不过这些都是具体的,背后本质原因还是因为科技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的能动性(生产方式)的提升。
当然,“破圈”不等于一定是价值观意义上的进步,但它一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社会创新的基础。
张瑞辰:可能对于某一些小众文化圈,“圈地自萌”就很好,“破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被“收编”甚至“剿灭”。但对于另一些小众文化圈,如某些只局限于社会人口结构而难以拥有更多拥趸、难以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文化,与其他圈层间的交流融合或许能促进它们本身的发展进步,比如国漫、摇滚或说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云(ID:tenyun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