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6-01 19:29
危机前的盛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ID:ffyoutiao),作者:豆腐乳儿,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繁荣时代


我们之前在《带美国走入大萧条的总统》里提到过,胡佛在1928年获得共和党内提名去竞选总统时,志得意满地说:


“今天,我们美国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更加接近永远地战胜贫穷……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应当很快就看到贫穷从这个国家中被驱逐出去的一天。”


也许他和当时的很多美国人一样,是相信美国当时的繁荣会长久持续的。


一战后美国仅经历了短时间的衰退,之后美国经济就以稳健的年增长不断发展。许多美国人的乐观主义情绪也随之高涨起来。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时代,现在有更多美国人能够享受得起更奢侈的商品,并且至少在物质上能够过上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好的生活。


那个繁荣时代有着特有的消费品。人们不仅为生存而消费,还在为更好的生活而消费。冰箱、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等新电器走入了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他们节省了很多家务时间。女人们则热衷于购买化妆品、时装和丝袜,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又新潮。



这些消费品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要得益于这段时间技术上的进步。比如,商业广播的发明,让原本功能不多的留声机走进了千家万户,而这大大改变了传媒方式。敢于创新的广告人后来在广播中插播广告,而总统候选人也利用广播向民众宣传自己。


要说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消费品,还得说是汽车。当亨利·福特把流水线引入汽车生产后,汽车也就变得更加便宜,中产阶级和工人都可以购买了。


可是对于他们来说,作为耐用品的汽车价格还是有些贵。于是有汽车厂商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出了分期付款的办法,鼓励人们买车。


当时分期付款利息很高,买车分期付款的年利率甚至高达30%左右,但美国人仍然乐意接受这些新近出现的信贷产品,借此购买他们兜里的现金支付不起的商品,好像他们并不在乎商品价格,而是坚定地相信繁荣时代会一直下去,自己早晚能有更高的收入。


说汽车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品,还是因为它在上下游能带动很多产业发展,解决不少人的就业问题。


首先是汽车行业本身,在这段繁荣时代结束时,全美国就有44.7万在人汽车行业工作,让汽车行业成为了钢铁行业之外全美就业规模最大的行业。


另外,制造汽车就需要上游的行业,比如玻璃、橡胶、钢铁和煤炭等工业。人们平时开车出去兜风,消耗汽油带动石油化工,在郊外游玩又带动了购物中心和建筑行业等。买车分期付款,又能创造出一块金融业务


到1929年,美国汽车保有量高达2300万辆,当时美国总人口也就1.23亿人,这就意味着将近每五个人就有一辆汽车。


这是什么概念呢?去年中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2.6亿辆,平均每6个人有1辆车。也就是说,在人均汽车保有量上,中国现在还比不上美国将近一百年前。


这也难怪当时的美国人会以为繁荣会一直持续下去了。


没有那么富裕


但是,所有美国人都充分享受到那个时代的繁荣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如今中国在人均汽车保有量上快赶上当时的美国了,可假如你问中国人,是否充分享受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繁荣,其实是存疑的。恐怕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日子还不够好,还很穷,尽管比起很多其他不发达的国家民众来说还是好多了


类似的,当时的美国发展是不充分、不均衡的,尽管一般民众比起其他不发达的国家日子过得好多了,但仍然有别有用心的报告指出,1929年多于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生活在该报告所描述的“最低舒适度”的水平,一半人徘徊或低于“苟活”或“贫困”的水平。


当然,这个报告的“最低舒适度”、“苟活”或“贫困”的水平怕也不低,才得出了这种结论,简直是给外国递刀子。


不过这结论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当时工人的平均年收入还低于1500美元,而当时1800美元被认为是刚好的能维持生活的最低收入。这就意味着家庭里好几个家庭成员都要取得收入才能勉强过日子,这样的家庭还面临着一个或多个成员丢掉工作的可能。


尽管当时有了工会,也有资本家惧怕工会从而为工人们提高收入,但总体来说,工人工资增长的幅度,要远低于产品和利润增长的幅度,特别是那些非技术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的幅度微乎其微,在1920年到1926年间,其增长幅度仅仅略高于2%。


这就意味着,购买力是分配不均的,这导致了消费需求的减弱。只有较少一部分利润分配给了农民、工人和其他潜在消费者,但是这些消费者远远没有足够的钱去支撑一个足够大的、能够容纳大量商品的消费市场,市场的需求远远赶不上供应。


眼熟吧?这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可不只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没人要,而更是很多人其实想要,却没钱。谁不想要大house,不想开好车?还不是因为没钱闹的。



有的时候,科技上的进步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保护劳动者,则会加剧分配的不平等,进一步让产能更加过剩。先进的科技能提高产量,也能让更多人失业。而且技术越先进,产能越过剩


比如农业部门,应用了更多新技术。美国农场中的拖拉机数量在20年代增加了三倍,它们帮助开垦了3500万英亩新土地。杂交技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促进了农产品产量提高。


但是人们需要的农产品本来就有限,农产品生产过剩导致了食品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也在20年代初减少,超过300万人在这10年间离开了农业。还有一些农民了留下来,他们大部分都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不得不向银行和其他地主租赁土地。


当然了,总会有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来到美国。近50万墨西哥人在这十年里来到了美国,要知道一战后美国的移民已经收紧,这个数量已经让那个墨西哥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他们技能低、没有工会组织、要求的工资也低,受到雇主欢迎,但却受到当地白人的歧视——墨西哥边境移民也是美国自古以来了。


在繁荣的时代,隐患也被种了下去,悄悄孕育着危机。


恶性循环


在危机露出狰狞面目之前,其实已经悄悄潜行一段时间了。


汽车工业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很多产业,创造了很多就业,然而汽车工业的新故事也会逐渐讲完。1929年前9个月汽车的销售额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但是美国还在沉浸于繁荣年景,在这种年头对未来的乐观情绪压倒了担忧,对产能过剩视而不见,继续扩大对生产的投资。


很多公司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这在以前是对的,但是到了1929年,资本投资制造了太多不能被有效利用的产能,工厂制造了太多消费者买不起的商品。一旦人们开始节省,商品需求量下降的产业就开始裁员,裁员后这些丢了工作的人,购买能力进一步削弱,又会让商品需求下降,进入恶性循环。


在形势好时加上的杠杆能够帮人有效地利用远期资金,对未来更有信心的人自然不会拒绝。可是到了危机积累之后,杠杆反倒成了催命符。


分期付款不可能无限期的推迟,收到账单的时间是固定的,民众却未必能如期足额地取得预期收入。


假如有人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悲观,就会在购买价格昂贵的商品前迟疑一阵,想一想未来还会不会有足够收入,还要不要再加杠杆。这么一犹豫,可能消费者只是暂停购买,都会降低需求,加剧产能过剩。


像分期付款这样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普及了,可是兜底保障的机制,比如失业保险,当时可没普及。


当然,当时的金融业还不够发达,没有如今这么多的金融工具解决问题。但当时很多风险都集聚在了金融市场。


上文提到,农民在这十年不得不面临农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债台高筑,要付银行贷款。


可是他们的困境是产能过剩造成的,从银行借钱买地也不能提高农产品价格,还不上钱,这就导致和农业有关的小银行处于困境,不得不破产。


然而当时美国小银行很多,抗风险能力不强。越来越多小银行倒闭,对金融稳定性可不是什么好事。当时美国银行系统漏洞百出,如今抗风险能力强的银行系统是经历过像大萧条这样的多次衰退才逐步完善起来的。而在1929年,银行业对危机仍然认识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拖拉机翻耕、农药和化肥的应用等,在当时还比较粗放,没怎么考虑过对土壤环境的破坏,等于透支了土壤的潜力。美国土壤质量衰退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累积的,并会在大萧条期间爆发沙尘暴,给人以更多的教训。



至于经济过热、大量投机,就会给本来就漏洞百出的金融系统制造出更多风险。我们之前在《带美国走入大萧条的总统》中就提到,时任商务部长的胡佛就猛踩刹车皮,主张对投机进行限制,可是当时想他这样看的稍微清楚一点的人都是少数。后来他当选总统,也不能避免美国陷入大萧条,反而给自己惹了一身骚,运气实在是太差了。


我们的时代


以上就是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大萧条前的繁荣的一个大概的描绘,相信很多读者在看完后会产生很多种看法。


事实上,每次经济危机,人类都会针对它进行充分的研究,并不断完善经济体系,借以提高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一次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危机,也就会把教训抛诸脑后。投机不会变,人性不会变,你不做别人也会回去做,做多了风险也就大了。



另一方面,即使人们为上一次危机做好了准备,但下一次危机的引爆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如果用以往的经验来对抗未来的危机,可能也是一种胶柱鼓瑟的做法。因为上一次的解决方案,在下一次可能会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危机是有周期性的,经常是人类在面对危机后,沮丧着挣扎一段时间,乱打一通王八拳,说不定危机也就过去了。这听上去有点像以前没有疫苗的时候面对流行病——感染很多人,导致其中很多人死亡。这样的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数年,爆发几次,然后就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不再流行,人们也不知道是怎么结束的,自己的努力是不是取得了效果。


但人类总是要更清醒的。这就意味着,当你面对这个社会的一些负面情况的时候,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因为它们打碎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幻想,就条件反射一般地攻击当事人,认为这是假的、会反转的。你反而需要想一想,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积累到了怎样的程度?在什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危机会在这种社会问题中爆发?这不仅仅是为受害者着想,也是为自己多动些脑筋。


这也类似于防疫,比如韩国一开始防疫处理得很好,但它的社会漏洞是邪教传播,于是病毒就趁虚而入在韩国爆发了一波。同理,这次新冠疫情,也暴露了很多发达国家众多的漏洞。


也许我们的时代更繁荣了,但未必是我们视野中看到的这样。或许风险已经积累得足够多,下一次危机已经潜行很久。但它会因什么事情以怎样的形式爆发出来,我们也不知道——知道的那一刻,也就爆发了,也太晚了,就像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暴跌的那个 “黑色星期四”。


还有一些这里大略提到但有可能在以后有机会写到的内容,比如大萧条前美国金融业的疯狂投机,比如美国向海外大量输出资本等。今天的世界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大萧条研究迟早会变成显学,如果你想看,就点击一下右下角的“在看”吧。


参考文献:

埃里克·劳赫威.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M].译林出版社.2018.

还原历史:美国十年沙尘暴http://epaper.xxsb.com/html/content/2020-05/12/content_809632.html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M].中信出版社, 2017.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ID:ffyoutiao),作者:豆腐乳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