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0-25 09:49

总感觉有好多事情要做,怎么“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作者:Susan Kuang,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通过关闭开放循环来减轻压力,提升效率和生活质量。

• 🧠 未完成任务会持续占用心理资源,带来压力。

• 🔄 关闭开放循环能帮助恢复生活掌控感。

• 📊 运用艾森豪威尔矩阵和建立任务管理系统是有效策略。

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感觉被各种事务和责任所包围,压力如山般沉重?这种压力可能来自工作的繁忙、家庭的需求、个人的期望,或是社会的种种要求。


面对这些,我们可能会心绪不宁,焦虑烦躁。这种状态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能降低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那么,这些让我们感到不堪重负的压力究竟源自何处呢?


著名时间管理专家戴维·艾伦对此提出了一个深刻见解。他认为,压力的根源往往来自那些悬而未决、尚未完成的事情。这些未完成之事就像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断地消耗我们的精神能量,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和情绪状态。


艾伦的这一洞见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未完成的任务、未解决的问题、未做出的决定、未兑现的承诺,以及那些我们知道需要处理但还没有付诸行动的事情,会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持续的心理负担。


然而,面对这种压力重重的感觉,我们并非无计可施。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获得生活的平衡和控制感,那就是关闭“开放循环”。


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减轻压力,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什么是开放循环


开放循环(open loops)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布鲁玛·齐加尼克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观察并记录下来。


她的研究源于一个有趣的现象:咖啡馆的服务员能够准确记住未结账的订单,但一旦顾客付款后,这些信息就很快从他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这一发现促使齐加尼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她揭示了人类大脑的一种特殊倾向:对未完成的任务或中断的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和记忆。相比之下,已完成的任务则更容易被遗忘。



这种现象后来被命名为“齐加尼克效应”。它揭示了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大脑似乎设有一种内部机制,不断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未完成的任务。


这种机制可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我们的祖先保持对潜在威胁或重要任务的警惕。


同一时期,心理学家玛丽亚·奥夫谢金娜发现了人类的另一种内在倾向——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要完成已开始但未结束的任务。这种倾向可能源于大脑的一种原始机制,旨在确保重要的生存相关任务不被遗忘或放弃。这一现象被称为“奥夫谢金娜效应”。


奥夫谢金娜效应与开放循环概念密切相关,它们都突出了未完成任务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我们天生就不喜欢事情悬而未决。这种对完整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中。面对未完成的事情时,内心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不适感。这种感觉驱使我们持续关注,直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或看到结局。


开放循环与慢性压力


虽说我们的大脑有想要完成未完成任务的内在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或者一定会完成所有开始的任务。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完成已经开始的项目或任务。这些原因可能是时间不足、资源限制、优先级变化、外部干扰或个人动力不足等。


尽管如此,这两个效应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未完成的任务会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或未完成的任务会在潜意识中徘徊,不仅占用心理资源,还可能引发不安或焦虑。


让我们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想象一下,你的厨房里堆满了脏碗筷。这堆待洗的餐具虽然不会直接威胁你的生命,但知道自己需要清理它们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种压力如影随形,即使你在忙其他事情,它也会在潜意识中萦绕不去。虽然洗碗可能不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但这个未完成任务所带来的轻微压力却始终存在。




更糟糕的是,我们的生活中通常不只有一个这样的“开放循环”,而是同时存在着数十个。累积起来,这些未完成的任务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持续的压力和焦虑状态中。


因此,识别并有效关闭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开放循环”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这不仅关乎我们的工作效率,更与我们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识别“开放循环”,让我们来看两个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你曾经开始了几个项目,但随着时间推移,你对它们逐渐失去了兴趣。但你并没有正式结束这些项目,而是让它们停滞在半途而废的状态。这些未完成的项目就像悬在空中的问号,不时地提醒着你它们的存在。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小而不健康的习惯。你一直计划要改正这些习惯,但始终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些未兑现的承诺就会持续占用你的心理资源,让你感到不安和羞愧。


现在,请你反思一下:你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需要关闭的“开放循环”?


我们必须承认,并非所有的开放循环都能够立即关闭。但你可以去寻找那些可以快速处理的循环,并立即采取行动。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大型开放循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主动识别和处理这些开放循环,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思维更加清晰,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


记住,关闭开放循环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更是为了减少慢性压力,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中去。


如何有效解决开放循环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两个能有效管理和解决这些开放循环的实用策略:运用艾森豪威尔矩阵,以及建立一个可靠的任务管理系统。


策略一:运用艾森豪威尔矩阵



艾森豪威尔矩阵是一种强大而实用的任务管理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来评估和分类各种任务。


这个矩阵的核心理念是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将其分为四个象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个任务的优先级并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


对于未完成的事情,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处于艾森豪威尔矩阵的哪个象限,因为不同任务类型所需的处理策略会有所不同。以下是针对不同任务类型的四种处理方式:


① 立即开始做


对于那些既重要又紧急,并且需要你亲自处理的任务,建议立即着手并全力以赴。


这些任务通常与你的核心目标、关键业务或重要截止日期密切相关,可能会对你的工作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 委托或外包


对于那些虽然需要完成,但相对于其他任务来说不那么重要,不一定需要你亲自处理的任务,可以考虑外包和委托给他人。


这不仅能帮助你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核心工作,还能充分利用他人的专业技能和资源。


③ 直接删除


对于那些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缺乏实际价值的事情,建议果断删除或放弃。换句话说,就是选择不做。


学会说“不”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能,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能帮助你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避免被不必要的责任和期望所累。通过果断放弃这些低价值任务,你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成长和成功创造更多可能性。


④ 延迟处理


对于那些对你来说很重要,但目前并不紧急的事情,明智的做法是将其安排在未来的适当时间。


这里的关键是要为每个延迟的任务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框架。例如,在下周或下个月的某一天处理它。


通过重新设定的时间点,你实际上是在关闭当前的“开放循环”,因为你的大脑知道这个任务已经被安排妥当。


记住,“延迟”并不等同于“忽视”或“放弃”。相反,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决策,让你能够专注于当前最紧迫的事务,同时确保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不会被遗忘。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策略二:建立可靠的管理系统



通过使用艾森豪威尔矩阵,你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和精力,确保重要的任务得到及时处理,同时避免被不重要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然而,要想真正有效地管理未完成的任务,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高效的任务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待办事项清单,而是一个全面的任务管理工具。它应该能够帮助你捕捉、组织、优先排序和执行各种任务,无论是短期的日常琐事还是长期的复杂项目。


这个系统的核心作用是让你的大脑认为那些尚未完成的任务已经被妥善“处理”了,即使它们实际上还处于待完成状态。


在我看来,一个理想的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首先,它应该能够让你暂时将未完成的任务从思维中“卸载”。通过将这些任务暂时“存储”在系统中,你的大脑可以更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不必分心去记忆或担忧其他未完成的事项。


这种“认知卸载”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强专注力,让你在处理当前任务时更加从容和高效。


其次,这个系统应该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帮助你定期评估和调整你的任务分类。


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往往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动态调整的能力确保了你始终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最紧急的事务上。


此外,一个高效的任务管理系统还应该具备提醒和追踪功能。它应该能在适当时机提醒你关注先前推迟的任务,确保重要事项不被遗漏或忽视。这将有助于你全面掌控任务进度,减少因遗忘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


最后,这个系统还应该支持任务的分解和整合。对于那些复杂或长期的项目,系统应该允许你将其分解为更小、更易管理的子任务。同时,它也应该能够帮助你将相关的任务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把握整体进度和方向。


总的来说,一个高效的任务管理系统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完成任务,还能显著减轻心理负担。它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更高效率,同时降低压力水平。


通过建立和使用这样一个系统,你将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实现更好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作者:Susan Kuang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