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杨文静、吴琼、旸与,头图来自:AI生成
深圳气魄惊人。
10月24日,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发布《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简称《行动方案》),首次提出“大胆资本”——力争形成万亿级政府投资基金群。
同样地,当中还有不少是创投圈首次看到的表述:分类研究降低子基金返投认定和要求,对于投资机构困扰已久的返投问题释放了积极信号;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再次强调了国资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身边投资人坦言,这些是让行业放下沉重包袱轻装上阵的有益尝试。
众所周知,深圳是人民币基金大本营,也是本土创投的风向标之一。以往深圳做法,不少城市也会效仿开来。
深圳带头:拟分类研究降低返投要求
此次政策分为七个部分21条措施,当中不少颇具开创性。而印象深刻的是明确关于松绑返投的探索——
分类研究降低子基金返投认定和要求,对于种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等要求。
这是一则重要的积极信号。尽管此前已有零散尝试,但深圳首次提出分类研究子基金返投认定和要求,对种子和天使等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要求等,对于创投行业而言有着标志性意义。
众所周知,眼下政府引导基金成为出资主力军,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因此返投和招商开始摆在所有投资机构面前——不夸张地说,“只要募人民币基金,无论多么头部的机构,都避免不了返投问题”。
这一幕也深刻改变国内创投生态。为了完成返投目标,有的投资机构开始专门组建返投部门,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研究返投需求;返投招商的压力也从投资机构传导至被投企业,有的极端情况则演变成“不迁注册地就不打款”。
不知不觉间,从投资机构到创业公司,似乎通通困在了返投里;尤其创投机构在返投压力下面临着进退两难的窘境。
如此一来,政府引导基金也是倍感压力——受限于返投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自身吸引力,往往会吸引不来优秀投资机构,最终与培育地方产业的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返投松绑开始成了普遍共识。今年以来,我们已经看到有引导基金返投比例从最初的2-3倍逐渐降低到1~1.5倍;同时也制定更宽泛的返投认定口径。现在,深圳带头往前迈进一大步,令创投圈振奋。
整体而言,深圳此次《行动方案》极具系统性——创投行业面临着募投管退的堵点卡点,例如在增加资金来源及供给上,提出加快壮大“20+8”产业集群基金体系;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资管公司参与创业投资;通过前海、河套优势吸引汇集国际资本;鼓励创投机构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等多项可行举措;退出方面,则就畅通境内外上市渠道、丰富并购重组支付和融资工具、开展S基金和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试点等多项有利举措,是解决行业堵点卡点的系统性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方案》目前正在征求阶段,现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
《行动方案》也对国资容错问题作了表态——
1. 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
2. 整体构建投资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实行差异化考核监督制度,区分基金属性,提升投资积极性。
时至今日,国资已成为中国创投市场的主力军。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LP的合计披露出资金额占比达81.2%。换言之,一级市场超过8成的资金来自国资。
此前,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传统考核体系中“不可亏损”被视为一条红线,每个项目都必须确保本金安全。一旦发生亏损,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问责。因此在面对投资决策时,国资负责人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也就造成国资出手时往往“宁可错过,不担过错”。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曾感叹,“哪怕不是投资失败,而是项目稍微有点财务记录的瑕疵,国资管理机构都需要承担责任。这导致国资管理机构在做股权投资时,容易出现风险厌恶行为。”
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争议传导至VC/PE端。今年以来,一级市场关于“回购”的争论愈演愈烈。虽然回购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但某种程度上,以国资LP为代表的退出压力传导至投资机构身上,客观上加剧了回购现象。
因此,国资容错机制迫在眉睫——如果国资LP容错能够落地,那么传导至一级市场的压力将有所缓解。
不久前,《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明确提出: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考核中,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如今,深圳首次提出“大胆资本”,旗帜鲜明支持国资基金大胆试错。
最后,《行动方案》也提出三年目标——
到2026年,力争形成万亿级政府投资基金群、千亿级“20+8”产业基金群,百亿级天使母基金和种子基金群;全面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力争经备案的股权投资及创业投资基金超过1万家;全面优化创业投资市场环境,建成香蜜湖、深圳湾、前海湾、光明科学城等创投生态示范集聚区,提供不少于5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和配套设施,创投生态氛围及营商环境国内领先。
一张属于深圳的创投蓝图徐徐铺开。
等待中国创投向上的拐点
此时此刻,中国创投正经历着寒冬。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募集基金数量和规模分别为1817只、6229.3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9.2%、22.6%;投资案例数共3033起,同比下滑37.6%;退出上,共发生746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63.5%。
正如投资人感叹:“今天的一级市场有四难——募资难、投资难、管理难,退出更是难上加难”。
目之所及,募投管退上的种种挑战让人心情复杂,“出清”正在席卷创投圈。相信每一位从业者都对此深有感触。
而历史无数次证明,科技的崛起离不开创投力量。过去20余年,中国创投市场伴随着经济一同高歌猛进,扶持了一批又一批科技企业发芽、生长,直至上市,进而成为科技龙头。当前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竞赛,科技企业更是需要风险投资人源源不断地“输血供氧”。
创投行业的生存问题,开始被摆上了台面。
极具标志性一幕是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一级市场翘首以盼的创投“十七条”,覆盖了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被寄予厚望。
退出困境迫在眉睫。随后9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尽快疏通“募投管退”各环节存在的堵点卡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境内外上市,大力发展股权转让、并购市场,推广实物分配股票试点,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市场化并购母基金或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促进创投行业良性循环。
如是种种,令人期待。
中国创投行业从蛮荒年代走过来,历经了无数个周期。犹记得年初创投大佬警示,这一次寒冬可能会长一点。低谷之下,还是那个朴素的观点:创投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城市强。于是城市之间掀起一场创投竞赛。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行业迎来一个向上的拐点。
附:《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