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6-13 19:17

魔都卖花老太的爱与江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作者:韩小妮


“栀子花白兰花……”


这大概是上海街头平均年龄最大的职业。不仅如此,而且性别单一,工作季节性强。


一看到卖花老太在街头出现,就真真切切地闻到了夏天的味道。


你可曾想过,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的事业背后,还有一条完美供应链在支撑。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上海滩的白兰花界也不例外。


初夏的午后,淮海中路重庆南路的天桥上,来往行人不多,卖白兰花的丁阿姨有些昏昏欲睡。


然而这座天桥,就是一个小小的江湖。


“桥上还有一个老太太卖花。桥下也有一个。总共有三个。”丁阿姨说,“所以生意不太好,卖花的人太多了。”


初夏的午后,丁阿姨在天桥上卖花,有些昏昏欲睡


这天就她一个人在,不过早在2010年,微博上就有网友发问:


“话说1号线黄陂南路站上天桥,天桥的两头有两位卖白兰花的老婆婆。我每次经过都好奇,她们是竞争对手呢?还是合作伙伴?”


“我们不是一起的。”丁阿姨解释说。之所以扎堆在天桥卖花,是因为“其他地方不让卖”。


尽管和另两位是竞争对手,丁阿姨对她们并没有恶语,只是淡淡地说:“我们几个早上批花的时候就会碰到。”


几个老太太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倒也相安无事,“佛系”竞争。


去年还有网友记录说:“天桥上两位老人在卖白兰花……一位老人张望着过往的行人,另一位或许因为一直没生意,已经睡着了。”


“我买了一串,3元。睡着的老人听到隔壁有生意,醒了,羡慕地望向这边。”


最后,这位网友决定两边生意都照顾:“在隔壁也买了一串。”


微博上一位网友,讲述了向两位阿姨买花的经历


丁阿姨讲话,淡淡的哀怨里又带些可爱:


“我今年69岁,人家都说我80岁了。”


“一般人不会上天桥,所以买花的天天就这几个人,不买花的永远都不会买。”


“有时候像开过会一样,大家都不买我的花。”


她老家四川,和上海老公是在支援新疆时认识的。十多年前,老伴去世了。为了增加收入,她开始卖白兰花、茉莉花。


这里要说一个“冷知识”。


白兰花似乎总是和盛夏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上海街头的白兰花每年“五一节”就出街了,一直卖到10月底。去年到11月中旬还看得到。


每年的这段时间,丁阿姨白天在天桥上,傍晚回去吃饭,到晚上9点,她又会去新天地继续卖花到深夜。


“那里不是有酒吧吗?”她说,“我就端个盘子到处问:小姐买花吗?先生买花吗?”


大概是因为白兰花暗合了新天地的“夜上海”气氛,晚上这3小时的生意反而比整个白天要好。


但毕竟是辛苦的,这也是为什么丁阿姨老想打瞌睡的原因。



“白兰花4块一对。侬要伐啦?要嘛给侬便宜点好唻。”马阿姨讲话快人快语,让人联想起《股疯》里的潘虹。


看到她时,她正在淮海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门口,一边卖花一边结绒线。


马阿姨手脚勤快,一边卖花一边结绒线


“结给阿拉妹妹的小孙女。”她说,“伊不好穿绒线衫,皮肤过敏,帮伊结棉线。”


她的语气里很有爱,手脚也麻利,看来是“刀子嘴豆腐心”的那款上海阿姨。


马阿姨今年65岁。她说:“我算年纪最轻的了。有两个卖花的老太八九十岁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她卖花有二十多年了。


“我是从5角一对白兰花开始做起的。”她说,“有的老太婆听讲是从2分、3分开始做的——埃个辰光工资只有十几块呀。”


马阿姨住彭浦新村,每天早晨5点钟就要乘头班车出来批花了。


“侬不要讲远,我要赚钞票嘛。”尽管每天要卖花到傍晚6点,她的语气里却没什么抱怨。


早些年,她在徐家汇卖花。“现在埃面(那边)不好卖了,两个老客户加了我微信。”


好在淮海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流不算少。这不,有位戴眼镜的老先生停下来问:“格(这)花几钿啊?”


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马上跟上前来。


“买给妈咪。”老先生跟他说。年轻人赶紧掏出了零钱。 


也许是一个人卖花总显孤单,每一个我们搭讪的卖花阿姨都爱聊天,毫不嫌弃我们问东问西。


“侬手机熟悉伐?拼多多白相伐?”马阿姨忽然问道。


说着,她拿出了自己的手机:“喏,我不买物事(东西),白相浇水,好送免费水果。我已经拿到过几趟了。”


“但是我不算会白相的,有的人一个号头(一个月)好拿两趟免费水果。”


她一边说,一边忙着浇水播撒种子,又跑去邻居家偷水:“喏,狗睏觉的好偷的。没睏觉侬不好偷,伊要扣侬水的。”


这天运气好,有个女孩一口气买了20对白兰花。


马阿姨难掩欣喜:“我等歇好早点回去了。慢叫(等会儿)问问老邻居,浇水有老多物事搞不清爽。”



“收款方:老太太”。81岁的王阿婆也玩得转微信,很多年轻人扫码付款时,看到微信名忍不住莞尔。


王阿婆的微信名是“老太太”,特别符合卖花阿婆的“人设”


她卖白兰花、茉莉花,坐在淮海路靠近思南路的花坛边。撑一把大伞给花朵遮阳,戴一顶帽子给自己遮阳,看眉眼,年轻时应该是个美人。


王阿婆讲一口纯正的上海话,不过淮海路上来往游客多,有人买花,她总会很认真地用普通话来一句:“祝你好运”或者“祝你好心情一辈子”。


再切换成上海话时,讲话糯糯的,一本正经又可可爱爱:


“老早白兰花,三种人用的:一种老师,一种医务人员,一种是洋行里做的。”


“买花的人,心情好呃。不开心的人伊老想着不开心,纠结了,买啥花啦?”


“白兰花老高尚的。我卖白兰花是怀旧,白兰花是上海一道特色的风景,有文化遗产保持在里头。”


王阿婆一边串茉莉花手镯,一边用软糯的上海话抛出许多“金句”


王阿婆对白兰花,有许多“老法”的讲法:


“白兰花戴了嗨,伊会看毛病的。焦了快,说明侬身体不好,有内火内热。”


“老早有钞票太太、小姐、少奶奶,看到白兰花焦了,晓得要吃点绿豆汤、吃点百合汤。”


她说:“我欢喜戴白兰花,我婆婆妈妈都欢喜。所以讲我一个人孤独寂寞,我就卖花了。”


说到这里,王阿婆真情流露,涨红了脸,有点想哭的样子。


“待在屋里厢,讲言话啥人听啊?”她说,“跳舞、搓麻将,会产生矛盾。买白兰花都是过路客,新鲜朋友,不会产生矛盾的。”


原来,阿婆的老伴20年前就去世了。“老公走了,我心里厢烦,就到花鸟市场去兜。”她说,“我噶欢喜花,索性卖花了。”


“我心里厢想:小孩有家庭,伊拉有伊拉的幸福。我卖花,小孩也放心:阿拉老娘(妈妈)在白相白兰花。”


中间一朵胸花,由茉莉花和白兰花组成,被王阿婆称为“贵宾花”


卖花虽然是为了解闷,王阿婆却颇有职业精神,每天一早从马当路乘146路公交车来淮海路,8点就到岗了。


她说:“年纪大了要有事体做,要有目标,要有精神支撑。”


她还摸索出了一套“生意经”:


“花么早上雪白粉嫩的,比较新鲜,卖得贵一点,有辰光卖4块一对,有辰光卖5块一对。到夜块头(晚上)总归卖得强(便宜)点。”


要是碰到和她一样爱花的老人,她倒也大方:


“有辰光看伊摸伐摸伐,零钞票没。我就讲:‘侬拿去好了。有机会侬下趟再把钞票拿来,没机会嘛不要了。’”


毕竟,“我又不等这钞票买饭吃。买不脱,不会肚皮饿的。白相相,解解厌气呀。”


从王阿婆身上,也可以一窥淮海路上的生态和人情味。


她最初在国泰电影院门口卖花。“后来电影院里厢做的老邻居退休了,其他人不熟悉,我就搬到此地来了。”她说。


淮海路,在商业气息之外不乏有人情味


她卖花,风雨无阻。下雨天,就到对过的H&M门口避雨。大热天,旁边的快乐柠檬会免费提供白开水给她。


“真的老热的天,人民警察会过来:‘阿婆,今朝温度老高的,侬早点回去噢。’”


“我讲:‘没事体没事体,侬放心好唻。’伊拉就扔瓶矿泉水给我,摩托车开好跑了。所以讲,我待了此地老开心的。”



“我做过网红嗳。”聊了一会儿,王阿婆又恢复了风趣俏皮。


什么叫网红啊?“就是网上厢红呀。”她回答说,“交交关关人给我拍照,全国各地有人来买花,有辰光乘火车也会来。”


微博上果然有不少网友给阿婆拍过照,买花的客人也爱跟她聊上两句。


微博上有不少网友提到过卖花的王阿婆


“阿婆侬看看叫,越活越年轻,爽朗的笑声(此句转为沪普)!”这时来了一个中气很足的大肚子爷叔。


爷叔对王阿婆一个劲地夸:“笑得多好啊?有人是假笑,侬是真的笑。”


“像阿婆这样顶好。假使侬有一百套房子,反而苦,小孩盯煞侬。”


“侬在淮海中路也是个标志,对伐啦?”


爷叔随即感慨地说:“阿拉姆妈顶欢喜白兰花,看到就要买。前两年,老妈‘光荣牺牲’了,93岁。”


“老爸97岁了,也‘光荣牺牲’了。阿拉服侍老人,养老送终,这个顶重要了。”


“我经过总归望望侬。”他解释说,“还有虹口公园有个老头,90岁了,帮人家剃头,伊也不是为了赚钞票,也是高手,心态好得不得了。”


“再会啰,祝侬健康长寿!”过路打完招呼,爷叔风风火火地走了。


给客人戴好花,王阿婆总不忘加一句“祝你好运”


王阿婆坐在淮海路上卖花,与此同时,还是一个“股票操盘手”。


“我要做两只盘子,我自家(自己)一只,阿拉儿子一只。”


说着,她打开了手机上的股票软件:“我最近特别开心,一个号头中三只新股,人家一支也中不着。”


“今朝行情……有一只股票蛮好”她熟练地报出了一串股票代码。


关于股票,她也有不少金句:


“白相股票就是白相耐心,白相修养,白相脑子。”


“搞金融不会吃亏。侬去买理财,老板逃脱唻,有风险。”


“股票套牢了,不要急,慢慢来。相信这只股票是侬自家买的,有钞票去补补仓,想办法把伊救出来。”



阿姨们以增加收入或“解厌气”为动力,在上海街头年复一年地卖着白兰花。


不过你可曾想过,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的事业背后,还有一条完美供应链在支撑。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有卖花姑娘阿香,这个行当由来已久


在上海人的印象里,白兰花似乎是从苏州过来的。


如果你这样以为,那么你错了。


阿姨们会告诉你,那是过去时了。“现在苏州地皮紧张了,树砍掉,要造别墅了。”


如此带有怀旧和乡土气息的白兰花,现在是很洋气地从两广空运过来的。


如果你以为,这些花,阿姨们是从花鸟市场里批发过来的,那么你又错了。


一位阿姨告诉我们:“以前陕西南路的精文花市、曹家渡花鸟市场有白兰花,现在老早没了。”


我们也去鲜花批发市场走了走,果然难觅鲜切白兰花的踪影。向花市老板打听白兰花,他们多半以为你想要的“白兰”指的是“洋兰”。


之所以不批发鲜切白兰花,是因为它出了名的娇嫩。上海人都晓得,白兰花容易“焦”,特别是遇到强烈的阳光。


去除根叶、只摘取花苞后,存放时间非常短,如果卖不掉就浪费了。


由于白兰花特别娇嫩,卖花阿姨们通常会用一块湿毛巾包裹


那么,上海街头的白兰花来自哪里呢?


有好几位阿姨都提到了一位住在南市老城厢的神秘老板“小龙”(化名)


相传上海滩上原先有好几个老板做白兰花批发生意,甚至在“小龙”住的弄堂里就有一个同行“毛头”(化名)


但在PK中,“毛头”败下阵来,索性退休帮忙带小孙子了。


这位胜出的“小龙”倒也出身“白兰花世家”,“屋里爷娘(父母)姐姐妹妹都卖花”。


早些年,他在火车站附近的蕃瓜弄设了一个批发点,不少卖花阿姨、阿婆都到那里去批花。


如今随着城市管理趋严、阿婆们年岁已高,上海街头卖白兰花的越来越少了。


每天深夜,“小龙”从机场领到空运来的鲜花后,有的沿路设点交接给卖花阿姨,有的送到弄堂口,有的则请阿姨们清晨来家里自取。


让人唏嘘的是,这两年“小龙”家里遭遇了一些变故,因此萌生了隐退之意。


有位阿姨感叹说:“下趟(今后)假使这个老板不批了,阿拉也没花头了,上海就没花了。”


卖白兰花、茉莉花的老太太,可能是上海街头仅有的江南气息了。


所以这花啊,且买且珍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ID:SHerLife),作者:韩小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