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陆一鸣,头图来自:《武林外传》剧照
“你是无中生有,暗度陈仓,你在污言秽语,咎由自取……”
几个月前沉迷于郭老师成语小课堂的网友们,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如今的互联网上,到处都是自己的一字之师。
就在前几天,有网友发现一些看起来简直像AI自动生成的词,如“酒店猛狗”“药店飞龙”“蛤蟆夜哭”“冬日可爱”“惨绿少年”等,不但确有其词,甚至还都是成语,各自有其典故出处。
多少人以为“酒店猛狗”是这样的。
那时候微博还没被没收热搜键,盘点“那些不像成语的成语”的话题还登上了热搜。
然而,在顺势恶补了一圈奇奇怪怪的小众成语知识后,我就一个感想——
这些生僻成语,可真是凭实力把自己“作”成濒危的。
成语变冷门,一点都不冤
就拿这批冷门成语军团的vocal担当——“蛤蟆夜哭”来说吧。
这个特别有画面感的成语,形容的是“毫无根据诬陷好人”。
凡是成语,皆有出处。“蛤蟆夜哭”也不例外,它相传是出自苏轼编撰的《艾子杂说》。这里面收录的都是一些借古讽今的小故事,你把它当文化人版《笑林广记》就完事了。
“从前有一个瓜老汉,他啥也不会干……”
当然了,历史上也并没有“艾子”这么个人,只不过假借这么一个工具人来讲道理,就相当于我们经常在故事里见到的“小明”。
蛤蟆夜哭的故事,是说有一天艾子出海,无意间听见了鼍(也就是扬子鳄)跟蛤蟆的一场对话——
鼍说:“昨天龙王下了一道命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斩首。我尾巴那么老长,哭也就哭了,可你又哭个什么劲?”
蛤蟆说:“我现在是没有尾巴,但也架不住龙王要追究我当蝌蚪时的事啊?”
故事到这儿就戛然而止了,也算是意味深长。不过归根到底,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含义也差不多。
可你要光看它的字面跟解释,谁知道背后还有这么一出冤案?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说蛤蟆诬陷好人。
再加上蛤蟆在咱们传统文化的认知里,形象实在不咋地,任何人只要稍微结合一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趴脚面,不咬人恶心人”之类的熟语,分分钟就能脑补一出“丑人多作怪”“恶人先告状”的古装灵异志怪大戏。
如今的互联网产品,都特爱讲究一个词叫“用户友好”。当然不是说用户都得慈眉善目的,而是说你这个产品要好上手,让用户容易接受。
把这个概念放到成语领域也是一样。
即便是竞技类综艺上,也少见生僻成语的身影。/《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
一个“用户友好”的成语,怎么也得是兼具好念、好记、好理解的“三好成语”。而冷门成语,通常连一条都满足不了,对普通人来说特别不友好。
尤其是对生于互联网、长在屏幕前的新一代来说,平时生活太忙乱,没有时间吃饭,上网到眼睛酸……哪有功夫给你挨个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去?何况考试又不考这些。
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惨绿少年,才不是惨遭被绿的少年
作为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有一些词由于用途不够广泛逐渐凋零,如前面提到的各种冷门成语。
而顺利沿用下来的,多数也经过了不断演变与完善。
比如著名的“纸上谈兵”,这是对“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生动的概括,通常认为典出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败军之将赵括。但赵括所在的时代还没有出现纸,这个成语显然经过了后世提炼与总结。
赵括那个时代,用的是竹简。/《大秦帝国之崛起》
也有些成语,在流传过程中意思发生改变,如“七月流火”原指天气转凉,由于望文生义的人太多,现在也可指天气炎热。
而有一些成语变得小众冷门,正是因为构成这些成语的要素出现了其他含义。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这两天红得发紫的“惨绿少年”。
现在说到这个词,大多数人的反应,估计就跟下面这位网友差不多。
这个原本用来称赞青年男子仪容出众的词,随着“绿”这个词感情色彩的变化,也令人产生了不一样的联想。
当然,大多数人连它是个成语都不知道,就更不要说区分褒义贬义了。
但再早几年,这个词绝对说不上冷门。
远的不说,张雨生的《石头》歌词里就提到过惨绿少年——
“我想你会笑着说
石头只是石头
不再有惨绿年少
编织的纯情
酒脱的性情
飞扬翻腾热情如火”
黄耀明的《亲爱的玛嘉烈》里,也有一句“惨绿青年,你短发密且软”,显然是对这个成语的化用。
受累于多重含义而变得小众的成语还有很多。
比如“一瓜共食”,这个出自二十四史之一《北史》的词,最初指的是将领爱兵如子,延伸起来也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思。
但由于近年来“吃瓜”含义的变化,再看到“一瓜共食”这个词,就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娱乐八卦,而且显然还得是一个足以让微博服务器宕机的惊天巨瓜,毕竟“瓜之大,一人吃不下”。
同样地,“人事代谢”也并不是在讨论你HR的肠胃问题,而是说一种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
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人们往往能从这种词义错位中获得快乐。
这些年流行起来的成语新解,就是网友们利用谐音将司空见惯的成语玩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梗。
从日本传来的“社畜”一词,在微博上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许多人都从自身境地出发,“社身畜地”对一些已有的成语进行了再创造——
比如“一无是畜”指的是一个人什么也没有,所以去做社畜;“畜目惊心”就是看到了今年的找工形势;“绝畜逢生”即在山穷水尽前找到了工作。
再比如,每天都看到同事们在加班,可以说是“畜景伤情”;起早贪黑还买不起房,就只能“无地自畜”;还有那些终于熬出头,当上大老板的社畜,简直就是“一畜即发”了。
当然,也不乏有人对这种玩梗嗤之以鼻,认为不够严肃。但换个角度想想,成语怎么就必须得是古籍中出现过的呢?近代以降诞生的新式成语要想“扶正”,难道一定要等网络时代也成为上古?
靠冷门成语装逼?洗洗睡吧
网友们对“冷门成语”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
人们对这些成语产生兴趣,始于“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但也只能止于“奇怪的知识增加了”。要是想借此装逼,以达成“妹子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的效果,我劝你还是省省吧。
语言的价值在于架起沟通的桥梁,而非竖起认知的壁垒。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考试里有一个成语填空:“一( )千金”。
这道题,100个人里得有99个会写“一诺千金”,毕竟“季布的故事”就写在课后的延伸阅读里。
但我当时刚好看到《史记·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知恩图报的故事很是神往,于是鬼使神差般写下了“一饭千金”。
“胯下之辱”“一饭千金”“多多益善”……这些成语都与韩信有关。/《楚汉传奇》
可惜标准答案有它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给我打了个大大的鲜红的叉。
因为这事,我还一度觉得这位老师挺无知的。但后来想想,成语的意义,不就在于能用较短的篇幅,来指代一个复杂的现象么?当你说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词,你得花百倍的力气再去解释这个词,又何必呢?
举个例子,比如“瘠牛偾豚”,意思是再瘦的牛也能把猪压垮。而当你想要运用它的时候,就会发现——
对面的人百分之百听不懂你在说哪几个字,写下来也未必知道是什么意思。即便逐字解释清楚了,多半也会收获一句“显摆什么呀,就你懂?”的质疑。
毕竟,有这个时间跟精力,还不如直接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些词,被同义词或者类似的表述所取代,不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些成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再能反映实际情况了。
比如“蹇人上天”,蹇就是跛足的意思,意为不可能的事。但在现代语境下,腿脚不灵便的人想上天却没什么不可能,只要他掏得起一张机票。
再比如,“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当然了这并不是成语,但作为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它的地位也越来越尴尬了。原因无他,如今“吃过猪肉”的门槛,要远远低于“见过猪跑”。
现代人见的猪跑,多半是在表情包里。
说来讽刺,这些原本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已经不再能反映社会现实。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成语是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的成语,就只有观赏价值了。
就像5G时代的年轻人们,已经很难辨认出电子文档里的保存符号是软盘,打电话手势也不再是比划一个6放在耳边。这些变化尽管令人唏嘘,但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国外一网友家小孩,以为软盘是保存键的周边。
不管在车里,还是在车底,谁也挡不住时代车轮的滚滚前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陆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