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1-02 14:44

都想挖老年市场,先看看别国作业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潜水鱼X (ID:qianshuiyuhere),作者:麻仓叶,编辑:何润萱,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各国银发市场的文娱探索和启示。

• 🌍 海外中老年题材作品,欧美重职场,日韩重孤独。

• 🎭 国内短剧换演员不换套路,难获长内容成功。

• 🎬 寻找共鸣点和温情解构是国产剧突破方向。

一片死寂的文娱市场,总是很想在观众逃跑的时刻找点“源头活水”。如果非要给全面滑坡的2024年文娱产业找个“XX元年”的话,“银发元年”或许勉强成立,毕竟这是各个平台CEO在各种大会的发言中重叠度最高的一部分。在整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必然趋势的时候,作为内容生产者当然有必要把它提到一个战略性的层面上。


重视归重视,以前也不是没试水过,作为一个“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行业,要不是看到别人做出了成功案例,怎么提重视其实背地里都不够重视。而今年,恰恰文娱行业的“银发市场”见到成果了。


最早的话题点是《闪婚老伴是豪门》,这是今年中老年题材短剧中的第一个出圈爆款,连很多年轻人也在追。以短剧行业的反应速度,但凡发现一个新的风口,不消一个月就已经遍地都是。往后出现的《保洁老妈无极归来》等作品同样火热,但设定也往越来越雷人的方向走了——50岁的保洁老妈和被下药的20多岁总裁睡了,总裁非她不娶,结果最后竟发现她是世界首富,狠狠打脸所有人。

不难发现,短剧市场中的中老年题材作品火则火矣,但套路和之前供给年轻人的内容是几乎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把出演者换成中老年人罢了。


这样的套路本身很难被长内容所借鉴。长内容的制片周期本身就已经比短剧长太多,如果还只是单纯新瓶装旧酒,等播出的时候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它需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切入角度。


于是,不妨把视野打开,看看海外各国的长内容都是怎么拍中老年人的。小鱼平心而论,这当中的绝大部分经验都很难被照搬回国内,审查因素都还是其次,关键是海内外中老年观众的精神状态格格不入。但有石头总是更方便摸着过河,只有原地踏步才是必死无疑。


美国搞事业,日韩怕孤独


据小鱼观察,全球范围内的文娱作品聚焦中老年人题材的在比例上都不算多,年轻观众在哪个时代哪个市场都是主流受众。不过,海外作品本身在编剧工艺上的成熟度,让很多并非以中老年人为核心的作品中也涌现出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中老年配角,比如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豹子女士、比如美剧《权力的游戏》里的荆棘女王。而反观国内,常见的都是“沉默的爸爸”、“恶毒的婆婆”,不是扛着整个家庭走了半个世纪,就是在子女的生活难题中添加鸡飞狗跳。


《请回答1988》


以中老年人为主角的作品中,欧美市场更聚焦于职场困境,而日韩市场则重视养老过程中如何消解孤独。


比如最近刚刚播出的美剧《老练律师》,讲述了年轻时成功过的律师,到70多岁之后又重新返回职场。她很懂得利用自己老年人的身份,来帮助她在案件中收获各方的信任与便利,最终不单官司打赢了还揭露了内部的腐败。


类似的叙事在美剧中其实并不少见,比如《傲骨之战》中的戴安,也是大龄女律师的人设。只不过这部剧里年龄处境是相对被押后讨论的,女性处境、职场歧视、社会公义等等,在强了一辈子的“女强人”面前都比年龄更值得解决。还有安妮·海瑟薇和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电影《实习生》,也是年过70重返职场的故事,不过这部电影的主视点是从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女总裁展开的,更多是老年人给年轻人带来的人生感悟,也并非对老年处境的探讨。


更加典型的是2018年的美剧《柯明斯基理论》,讲述一位好莱坞影星和他的经纪人如何度过晚年生活。他们的生活很酷,仍然会去酒吧、赌场,去约会异性,但他们的生活也有很多纷扰,也会有财务问题、家庭问题、友情问题缠身。晚年对应的词语不一定是“慈祥”,就像剧中台词说的那样,“无论你怎样去探索人生,也不会让这些痛苦消失。”


《柯明斯基理论》


从这一角度来说,美剧的老年生活其实往往在延续美国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不论是生活中的潇洒还是职场上的坚挺,本质上都延续“世事不因你年纪大了而改变”的核心思想。


而日剧则更关注日本社会的变化,比如在新闻报道中时常出现的“孤独死”现象,实际上是日本如今空巢老人严重的结构性难题。近期在播的日剧《住宅区的两人》就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反映。两位主角是55岁的单身女性,她们没有选择去养老院,而是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团地区”。她们不仅把友情化作了某种程度上的亲情,同时还帮助“团地区”调解邻里纠纷,展现出了“原子化社会”中难得一见的温情。


“团地”其实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大城市近郊修建的住宅区,在当时被视作日本新兴中产的梦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团地区”逐渐被社会所抛弃,少有年轻人留下来,而成为了老年群体“孤独死”的高发之地。


韩剧中则有2016年的经典之作《我亲爱的朋友们》,八位性格各异的60岁以上老人,各自面临着不同的亲情和友情关系难题,但却又坚持“厚脸皮”地活着。剧中谈论的话题虽然也是“家长里短”,但却和国内影视剧中的“家长里短”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她们会纠结三十年前丈夫出轨但闺蜜却没有告诉自己;有人在丈夫的葬礼上听到孩子们说“先死的应该是妈妈”;一个极度大男子主义的父亲听说女儿被丈夫家暴会私下去打回来并给女儿争取到了补偿金。


《我亲爱的朋友们》


温情向来是韩剧的密码,但韩剧在营造温情的过程中,实际上埋藏了直指现实肌理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它能比国产剧中的温情更令人买单。


老年产品,年轻人看


一个陷阱在于,开掘银发市场的本质是让银发人群成为文娱内容的观众,而不是让银发演员、银发议题成为内容核心,最终只收获了年轻人的眼泪。至少在以上列举的海外高分作品中,传至国内后的核心受众是以年轻人为主。


更加典型的案例里,除了前文提到的短剧作品之外,还有前段时间爆火的韩国恋综《最后的爱情》。节目表面上主打50岁以上人群的恋综,但实际上噱头更在于“50岁的嘉宾有着30岁的颜值”,节目的推进方式也并未与年轻人恋综产生多少区隔,最后变成了只是“博眼球”的高概念而已。也只有年轻观众会报以猎奇的心态收看。


《最后的爱情》


国内中老年群体,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精神状态、审美倾向都与海外大有不同,比如2021年腾讯视频推出过的《大妈的世界》,品质并不差,豆瓣有8.1分,但有媒体调研了真正的中老年观众对它的实际评价,“太闹腾了,老年人哪儿能这么闹腾,简直乱来。”


要知道,《大妈的世界》里,老人们只是打打传销小子、抢抢广场舞地盘,就已经被评价“太闹腾”,海外剧集中那些更加潇洒的老年生活如何能学?


国内中老年观众爱看什么呢?答案肯定首先是老剧,不过老剧中亦有差距,男性偏爱抗日剧、谍战剧等,女性偏爱家庭生活剧等,总而言之跟年轻人爱看《甄嬛传》不是一个思维。


老剧固然好,但对于平台来说也无甚参考价值,满足这部分用户需求仅需把版权采购做好就行。倒是最近这些年里还能让中老年群体感兴趣的新剧中,还是诸如《狂飙》《人世间》这类圈层覆盖度最大的爆款剧集认知度最高。


平台当然也想再推出《狂飙》这样的破圈层爆款,但这总需要一些时运,不是想要就能有的。更务实的方向当然还是针对性地生产中老年观众爱看的长内容作品。如果要从海外作品中借鉴经验的话,在小鱼看来,虽然人物设定、生活状态不能照搬,但其中的一些思路还是有价值的。


比如,去聚焦一个前时代的社会问题。就像《住宅区的两人》所反映的空巢老人现象,其实与“团地区”当年的历史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去寻找到这一代人当年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才能让这一代人产生共鸣。比如抗战剧和谍战剧之所以受到欢迎,也与那一代人自幼受到的革命教育相关。2017年冯小刚的《芳华》上映,本来是一群年轻人的爱情故事,还是个文艺片,却在上映后期收获了大量银发族入场观看,怀缅青春。


除此之外,国剧很稀缺的一点是,用温情来解构家长里短。国产剧中父母与子女关于家长里短的拉扯,大部分时候都是单纯的“服从性测试”,要么子女服从于传统道德,要么父母服从于经济话语权,强弱之间的转换不论从哪个视角考虑都逃不开爽文叙事。但有没有一种可能,亲情关系可以不必以服从的方式呈现呢?没有服从方、放弃爽文,亲情剧就一定看不下去了吗?不论是中老年观众还是年轻观众,本心里是期待一个温情的和解之法的,只不过从小到大的原生家庭创伤让温情很难扎实落地。但是看日韩剧在亲情关系中的处理,其实也是可以做到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关键其实在于,编剧能够信任人性中良善的部分或者说“有灰度”的部分,从而让角色变得立体而可爱,而非“沉默爸爸”与“恶毒婆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