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原创
2020-06-29 17:30

若真获券商牌照,商业银行能做什么?

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消息不胫而走。

 

6月27日,有媒体称证监会或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随后,多方业内人士分析,此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2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已关注到媒体报道,但证监会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发言人表示,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在尚在讨论之中。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

 

证监会发言人此言一出,更印证了“将有商业银行获得券商牌照”此言不虚。

 

为何传言在此时发生?

 

此刻传出“证监会将向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消息,或许与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有关。

 

2020年4月1日起,我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这意味着国外的保险、券商、期货公司以及信用评级机构从这一天开始都可来中国开全资公司。如果他们想要收购中国的同类金融机构,也没有持股比例限制,可轻易获得控股地位,甚至100%持股。

 

其实早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前,国外巨头便开始了行动。

 

3月27日,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同时宣布,摩根士丹利对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持股比例将从49%升至51%;高盛集团对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持股比例从33%增至51%。

 

持股51%并不是高盛的最终目标。高盛表示,会寻求尽早实现对合资券商100%的所有权。

 

相比于对我国市场虎视眈眈的国外顶级券商,我国券商实力堪忧。根据高盛2019年的年报,其营业收入达365.46亿美元,与之相比,中国排名前十的广发证券2019年的营业收入只有228.10亿人民币,有分析直指,中国一百来家证券公司加在一起,整体实力都不一定比得上一家高盛。

 

对此,有关部门并非没有行动。在2019年11月29日,证监会就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

 

于是,此传言顺理成章地被解读为有关部门希望利用银行业强大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为我国弱小的券商业“强身健体”。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合史

 

在欧美及日本市场,银行下辖证券业务部门或成立证券业务子公司已是常规操作。

 

欧洲国家中,德国和瑞士一直将银行业与证券业混合经营,美国则受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此后确立了分业经营的原则,日本和英国也从30年代起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

 

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解除禁令,以提高金融业活力,并且允许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相互持股,打破边界,互相竞争。

 

但在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由来已久。

 

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我国银行的非银业务凤毛麟角,并无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的问题;80年代中期,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设立证券营业部,银行与券商混业经营始于此。

 

不同于国外的做法,我国的混业经营并没有股东层面混业,经营层面隔离的限制,而是完全地混在一起。

 

自1992年开始,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使商业银行损失惨重。由此,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银行与券商分业经营原则,商业银行从此不得存在证券经营业务,这一法律一直延续至今。

 

最新的《商业银行法》修订于2015年,在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且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商业银行法》有过两次修订,分别发生在2003和2015年,但商业银行不得从事券商的这一规定没有变化)

 

今年3月1日,新《证券法》开始施行,总则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这再一次确立了分业经营的原则。不过,在《商业银行法》与新《证券法》中都有“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句话,这无疑给商业银行获得券商牌照留下了想象空间。

 

有分析人士猜测,若此消息属实,极有可能由得到国务院特许授权的商业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当然,鉴于上述法律上的障碍,不可能出现大量商业银行短期内同时获得券商牌照的情况。

 

而且,目前我国银行的体量在资金、资产和从业人数上远超券商,银行控股或可成为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并非没有银行拥有券商牌照: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都设立了证券业务的子公司,名为国开证券和中邮证券;中国银行则通过全资控股的形式控股了中银国际证券,可在香港和内地开展券商业务;工行、农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则收购了在香港的券商,可在香港开展券商业务。

 


券商牌照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哪些利好?


抛开高盛等国际巨头,仅与我国银行的庞大体量相比,券商业的规模也微乎其微。

 

根据兴业证券的统计,2019年我国银行业获得6万亿元收入,而证券业只有3600亿元进账,假设银行能在混业经营之后获得50%的证券业当下份额,也只能增加至多3.5%的收入;根据万德数据,2019年国内金融机构中,券商、保险和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挣得0.27万亿元的利润,不到商业银行挣得的1.99万亿元利润的14%。

 

除了营业收入,银行相较于券商业的体量优势还很多:目前排名前十的商业银行总资产是排名前十的券商资产总和的37.1倍,总收入则为21.5倍,总利润为27.8倍;工、农、中、建四大行目前有6.5万个实体网点,而主流券商目前的营业网点一共不超过5000家。

 

也就是说,即便最终以银行控股的形式实现混业经营,在商业银行眼中,拿到券商牌照的最大好处并非是券商业务的这些营收,而是将银行自身业务与券商牌照相结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一旦获得券商牌照,目的不在于对现有的3600亿元的收入再“扒一层皮”,而是将目光瞄准增量市场,开展新的业务,券商业务被纳入银行体系之后也会有新的角色。

 


根据已经获得在香港开展券商业务资格的银行的实践经验,证券业务可在银行体系内充当“投贷联动”平台。所谓“投贷联动”是指将股权投资与银行贷款结合,在分业经营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无法同时撬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但若银行获得券商牌照,就得以投身资本市场,也能带动企业参与资本市场。

 

这意味着,银行能将此前所处的信贷市场和接下来能够进入的资本市场相结合,形成“从头到尾”地服务于企业的链条。从投贷联动到上市辅导,再到IPO退出机制,完整的服务闭环得以就此拼成。

 

目前券商在我国的地位不高,存在感低,虽然一方面帮助投资者开户向股市输送资金,另一方面帮助企业IPO,但却不掌握资金,且未能深度参与企业的经营和成长;银行则不同,它掌握了大量资金,也是各大企业紧密的金融伙伴,可以预见,银行进入证券业后,证券业将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此前由券商主导的格局。

 

不过,东吴证券非银业务研究团队分析称,银行获得券商牌照,最终实现混业经营虽然是历史趋势,但这个趋势是渐进的长期过程。

 

况且,目前我国位居前十的海通、国泰君安、国信、华泰等券商,并没有获得来自银行业多大的资源支持。因一两个新玩家的入局就改变当下竞争格局和供需关系的情况不会发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