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影画志(ID:yhzmovie),作者:文白丶,原文标题:《人们热爱脑补》,头图来自:《隐秘的角落》剧照
1
如若不是那铺天盖地的持续好评,我大概是不会看完《隐秘的角落》的。
事情就是这样,人们总是会被别人的观点所影响,从而怀疑起自己的判断。
我想,这大概是自己脑内的杏仁核实在脆弱吧,它更容易带来那种不确定性的焦灼状态,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想说的不想说的最终都会选择闭口不说。
但也有好处,对于许多剧,尤其是热门国产剧来说,我总是抱着固执的印象,《陈芊芊》《龙岭迷窟》《谁是被害者》,这些剧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于少则两集长则六集便会弃剧。你再说它好?抱歉,我不听,毕竟时间宝贵,浪费可耻。
所以,当我一遍又一遍准备弃剧又一遍又一遍被口碑效应拉回来之后,那种“审视”的立场似乎可以帮我更容易理解这部剧。
是的,审视,我像一只被豢养了很久的家犬一样乖乖地坐在幕布前,手机放一边,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看完了这部剧。
结论是,眼高手低,但瑕不掩瑜。
先说优点,《隐秘的生活》优点很多,最重要的两条是配乐和结构。
配乐自不必说,老实讲我也说不明白,但就我这样的音乐白痴而言,也能听出来其和影像风格的一致性以及与故事情节的契合度,换句话说就是音乐与影像是一体的,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不仅是华语片,任何剧集能做到这样都很不错了,至少导演的想法与用心大家都能看得见。
而结构呢,很显然,编剧是把这12集的剧当美剧来写的,每集一个主题,整体情感为主案件为辅的倾向不变,看起来就是一个工整的没有大偏差的剧本。
而从那艘上升的船开始,编剧甚至玩起来花活,他有意把现实与童话两个故事出口模糊化,直到结尾船只再次出现,在最后几集的故事间隙中制造出了一个可多向解读的空间,不得不说这是有电影意识的操作。
它让人们困惑、回溯,继而产生另一层的想法,至少这种操作意识,应该值得鼓励。
我基本上是在回溯的过程中发现这部剧的好的,即使看的时候很困惑。
比如复制卡的情节,朱朝阳到底有没有复制那张卡?其实是个模棱两可的地方。即使复制之后删除了,但为什么删除,是如他所说不想被警察发现还是有意陷害?这里编剧留了空,给了相当大的脑补空间。
而另一类提供脑补的做法则是增加细节,朱朝阳换了个日记本,这个简单的举动可被视为闲笔也可被视为暗示,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朱朝阳写的日记是什么,没交代,也没后续,但它多次出现便会给我们心理暗示:这一定代表着什么。也是因为这样,才给了脑补形成逻辑链条的铁证。
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电影中很重要的两条就是留白与提示,留白可以增加影像质感,提示则给了观众想象空间,导演给你一幅画,或者一个眼神就可以把一整段情绪交代完,剩下的只需要你的脑子动起来。好的电影,没有不需要动脑的。
但是,这也不是什么金科玉律,照着做就行的,当一部电影或者一部剧的留白与提示过多,而导演又没有处理它们的能力的时候,就很容易走向另一个颇受诟病的结果:支离破碎。
有人觉得《隐秘的角落》越来越乱,也是这个原因。
2
《隐秘的角落》属于那种结构与想法都很好,但真正处理起戏剧冲突来却异常草率的剧。
剧集的第一个戏剧冲突,张东升把岳父岳母推下山,正巧被爬山的三个孩子拍到了这种桥段就是巧合加牵强的展示。
巧合当然可以,尤其是在开场来说,但到了后面我们发现,同样爬山之后出现戏剧冲突的巧合又发生了一次,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你又不是玩黑色幽默,重复用巧合会不会太漫不经心了些?
而牵强则是这部剧集的硬设定,就是相机拍到了杀人场面,但是呢,且不论那个年代的相机拍那么远到底能不能看出杀人了,我在家用投影看那段视频,在画面放大之前也没看出来,当时疑惑得我直以为是给普普附加了一条火眼金睛的技能。
不过在剧集的一开始有这样的问题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它毕竟是硬设定的一种,就像说为什么两个孩子那么笃定搞三十万结果借了一次钱后就没下招了的设置,单拿出来你不信服,但因为你要进入这个故事情境,所以便能接受。
我没想到的是,后面这种做法一直出现,直到结尾。
以巧合来叙事,最明显的警察芦芳生这个角色,他承担着“出现必巧合”的功能。
他看少年宫的监控,出现了普普的身影,观众神经一紧,然而没有下文了。
他带娃去张老师家,遇到朱朝阳,观众神经一紧,然而也没有下文了。
他去书店,遇到张东升与朱朝阳交易,普普急中生智吸引火力,芦芳生若有所思,观众神经一紧,然而继续没有下文。
你看,他的出现,只要是主动行为,绝大多数的目的都是制造戏剧冲突让观众紧张,不过基本上也只是制造紧张而已,对剧情的发展影响寥寥。
甚至于,像是带着女儿去找一个连主课都没教的代课穷校工做家教,还声称久仰大名这种没头没脑的行为本身就让人疑惑。
这样做会有一个很直接的后果,就是明明戏剧冲突那么多了,但经常性地还是会让人感觉到拖沓,为什么?因为这种功能性的冲突影响观众的只是一小会儿,过了,安全了,也就可以忘记了。
比方说王瑶弟弟这个角色,一集出,同集挂,他突然出现搅了个翻天覆地,但死了之后连被人发现尸体的担心都没有,也是这个原因。
即便,说实话,他甫一出场时我还挺兴奋的,觉得终于有人破局了,只是没想到他承担的功能并不是这个。
而牵强呢,则是人物塑造方面的,这部剧走的方向就是人物大于案件,但很多人物的行为还是很牵强的。
比如母亲景区喊喇叭这个场景,前一分钟和主任说保持这样的状态,后一分钟就莫名喊起了喇叭说她和主任有一腿,前一分钟还在和主任保持距离,后一分钟就痛哭流涕,我只能解释为,我实在不懂女人的心思。
更重要的在于,她喊话的依据是她想警察交代了那天她和主任在开房,但那天监控里又没有出现她,警察真的会调查她吗?我保持怀疑。
我对这样桥段的理解就是编剧试图强推剧情,明明有一百种更理所应当的发展,但编剧就硬是忽略了必然性而牵出一条线来让剧情走向他所希望的方向,生硬得很。
这一点更明显的是张颂文的父亲角色,他带着怀疑来试探儿子,儿子发现了之后一顿诉衷肠,他居然因此一百八十度转弯要和儿子修好关系了?
这种情况下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儿子的话不可信吗?即便觉得自己行为不当,那也比不上女儿之死带来的情感等级啊,他又是如何为此甚至和王瑶几乎翻脸的呢?幡然醒悟?转嫁感情?这转变也太大太迅速了吧。
这一切,都是编剧放大了一些细若游丝的可能性,而忽视其他更可能的结果。
3
当然,对于新人来说,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缺点,毕竟很多人看电视,也不过是打发时间,跟着剧情走罢了。
但这部剧引起的最大讨论度,反而和观众的思考有关,那就是隐藏的故事。
这里说的不是朱朝阳是不是与妹妹之死有关的问题,这几乎是明摆着的,无论光明与黑暗,他都是至少见死没救的人。
这里说的是,朱朝阳是否设局杀害了严良与普普,最终是否几乎所有人都死光的隐晦结局。
是的,在人们脑补的故事里,后面发生的很多事都是朱朝阳的想象,虚实结合,看起来很有想法。
这恐怕也是编剧或者导演试图达到的目的,通过留白与提示制造出另外一个故事。
巧合的是,正好这样暗黑的结局是原著小说本来的方向,于是这种脑补出的故事也似乎更让人信服了一些。
但真的是这样吗?至少我觉得,在这样的目的之下,导演的手段远远赶不上他的想法,这造成了一种眼高手低的后果。
所谓暗黑结局和童话结局,都存在着大量自相矛盾的地方。
在一个脑补的暗黑故事线里,朱朝阳从拷贝视频时便已经决定要杀严良和普普了,原因是朱朝阳给了严良空白的卡,以及麦当劳故意泄露。
但与此同时,这两件事在童话故事里都可以得到解释,一个是不想交给警察,一个是纯粹的意外,老实讲,根据本剧大量的依靠意外来制造冲突的做法来看,我倾向于后者。
更主要的是,杀人动机呢?你会为了这种事情就心生杀机吗?只是交给他一张查无影像的空白卡不是更容易达到目的?
都说这剧集的优点在塑造出朱朝阳这个人,但暗黑版的故事显然忽略了人物,和本片编剧一样,强行推动人物转变。
而后面的严良死掉老陈死掉也是有着大量的不可推敲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就是视角问题,假设老陈和严良都死掉了,那么后来出现的严良视角与老陈视角的镜头从何而来?那后面出现的老陈之前夫妻谈话的广场舞场景又是从何而来?作为一个第三方的甚至是不熟悉的人的想象来说,这些的存在都属于BUG的范畴了。
只能这样说,编导有意于导向两种结局,但操作过程却相当粗糙。
而即便那个童话结局就没问题了吗?也有,比如普普没死这件事,作为主要人物,严良有镜头老陈有镜头但普普却没有镜头,这算什么呢?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导演拍了普普的死,但又因为其他原因把她写活了,与此同时,编剧或导演都不想补拍已离组的普普镜头,只好简单交代凑合了。
所以你看这就造成了普普在两个故事里都成了问题,暗黑版,凭什么朱朝阳想象出严良的画面,而让他流泪的普普却一个想象都没有?童话版,凭什么关键人物最后匿了?而且骨髓移植成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话需要这么一大折腾吗?
编剧左摇右摆,把左右的墙都晃松了一些。
至少在我的理解里,这种隐藏结局的做法是不成功的,且不论隐藏结局比明面上的立意低许多的问题,就是单说呈现方式上造成的问题就有一大堆。
而最终解决的方式是什么呢?留白,大量的留白,甚至于一些不知所谓的留白,用片段式的呈现来弥补情节上的设计。
至于故事的流畅度?不重要。
4
不知道你发现没,明明这是一部讲人的阴暗面如何越来越大的剧,但大家乐此不疲的,却是脑补一个黑暗的结局。
是猜谜的热情高于一切,还是阅读理解的习惯已深入骨髓?
我猜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影视中的所谓绝对正能量,人们已经有些腻了。
绝对正能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概也就这几年吧,限制古装、禁止耽美、拒绝暴力,甚至,连动画片人物头发是彩色的都能被举报为“不正确价值观导向”而下架。
很多人可能忘了,即使是80年代,人们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那也是个百花齐放的年代,有政治片,有恐怖片,有暴力cult片,有软情色娱乐片,虽然《太阳与人》那样过于直白的电影依然被禁,但像《黑炮事件》这样批判电影还会上映,虽然暴露的89《封神榜》播了五集被下线了,但隔年的傅艺伟版其实也不遑多让……
这就更不用提90年代的黄金时代,21世纪前十年网络初兴时我们与外界连墙都没有的时代了,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那样自由的画面。
但是现在,据说因为《隐秘的角落》缺乏正能量,连带着整个迷雾剧场都危险了。
其实不可否认,这种强行政治正确的现象我们这里不是孤例,《乱世佳人》下架重上,《辛普森一家》不再用白人配音有色人种,这都和我们举报动画片角色“染发”有一拼,这些事情,如果放在十年前,恐怕还会是个笑话,如今已经变成现实的存在了。
这让我想起前两篇写的《隐秘的生活》,当这个世界上要求人们思想一致且无比纯粹的时候,其实就离危险不远了,哪怕你对历史一知半解,也不会希望那样的场景到来。
但那又能怎么样呢?在这个连综艺里“性感”两个字都要打成“成熟”字幕的时代,我自认做不到《隐秘的生活》那样的地步,我能做的,恐怕也就是力所能及,在我有限的范围里说说话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影画志(ID:yhzmovie),作者:文白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