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黄有璨(ID:owen_hyc),作者:黄有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篇文章是近日对内容、流量、短视频、直播的新思考,没啥很强的逻辑,和大家一起简单分享下。
1. 一切生意都离不开生产和消费。
在互联网上,人们消费需求最大的,是内容。因而自有网以来,“内容”从来都是一种稳定的流量手段。
故“内容”背后,也必然有流量生意。或者换个角度讲,但凡有流量需求的地方,必会有“内容”作为一种流量运营手段而存在。
2. 内容有多种形式,文本、图片、视频甚至直播都是一种呈现形式。
不同的内容形式,在生产逻辑、制作设计要点上都会有所不同,但所有内容从生产侧来看,都需要考虑3个逻辑中的一个或多个——
消费逻辑,即:如何让用户能看完/听完,且看完听完后还能有爽感或收获感。
学习逻辑,即:如何能够做到你的内容让用户听完看完后,能够记住某些复杂的知识体系,或是能够指导用户解决某个问题。
行动动机塑造逻辑,即:如何能够让用户看完听完一个内容后,迅速就拥有一个强烈的动机要发生某种行为。例如,某些内容,用户听完看完后就想要下单购买。
3. 在内容供给过剩的环境下,“做内容”自然也充满着竞争。
对内容来说,竞争的维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
话题/领域:如健身、明星八卦、鸡汤、财经等。
内容形式:如长视频、短视频、干货图文、条漫式图文、直播等。
人设/态度/个人风格:如吐槽腹黑风,逗比轻松风,死理性派硬核风等。
渠道/平台:如抖音、微博、快手、知乎等。
一般而言,如果你能做到自己的内容在消费体验上还可以,且能够通过上述4类维度中进行交叉组合定位,最终为自己找到一片竞争不那么激烈,用户受众足够,且自己能显得还挺有差异化的赛道,则你就有更大可能成功做出“流量”。
4. 绝大部分内容的生命周期都很短,只有两类内容可以跨越时间周期,拥有极长的半衰期和强生命力,有能力源源不断为你持续带来流量。
其一,是强输出某些思想、价值观、态度式的内容;
其二,则是成功构建起某类可供长期查询调用的信息结构的内容。
5. 永远存在两种做“内容”的人。
前一种,完全以“流量”为目的来考虑内容,纯粹以做生意的角度来看待内容和流量,不太会在意内容质量和长期生命力。
而后一种,则更多以“价值输出&深刻自我表达”来考虑内容,这一视角下,内容的长期生命力可能是其立足的根本。
前一种人往往很容易挣到快钱,但任何一个内容生态的长期生命力,永远取决于后者。
在流量角度,两类人永远存在博弈。
6. 时代在演化和进步,新的生产工具会层出不穷的迭代和涌现,而每当新的生产工具&生产逻辑出现时,必会催生一批新的内容生产者出现和崛起,从文本到图片到短视频到直播时代,从微博到知乎到微信公号到抖音到快手再到淘宝直播,无不如此。
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角度——人类是可以快速适应和厌倦一切事物的动物,互联网也永远存在周期轮回。因此,如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再有更多的新内容形式涌现,则旧有的一些内容形式,可能会重新受到追捧。
例如,假设未来数年内,人们对于短视频的消费逐渐疲惫和厌倦,也许难保不会再重新出现一个以深度理性类内容为中心的内容生态。
7. 商业角度看,流量价值最大的内容,往往是能够在与用户之间长期建立信任感的内容。
而信任感往往靠两种东西来建立,一是人设和互动,二就是态度。
8. 作为想吃“内容”饭的内容生产者,你一定不需要能够驾驭各种不同的内容风格(事实上,更多的优秀内容生产者往往更专精于1~2种内容风格),但你尽可能要让自己能够拥有驾驭多种内容形式的能力。
或者说,只有你能同时驾驭多种形式的内容时(例如直播、图文、视频等),你对于“如何真正做好一个内容产品”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9. 从消费侧来看,越短、越轻松娱乐化的内容,往往越容易快速上瘾,但同时也更容易让一个人的思考模式变得极为简单。
在这个可消费内容严重过剩过载的时代,作为消费者,应尽可能避免自己长期浸泡在纯娱乐类内容中,尤其是那种特别强调短时快餐式即时刺激的娱乐型内容。
相较而言,更建议试着在长期消费过程中能够让自己拥有针对某类内容的生产能力,或者是大量消费过后,给自己创造一个结构化输出或者是可思辨交流的空间,这会更有助于你提升深度思考能力。
10. 其实关于内容,还有另一个重要的逻辑——内容&流量分发的逻辑,今天可能来不及聊了,也许下次可以再针对这方面多聊两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黄有璨(ID:owen_hyc),作者:黄有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