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听说年轻人最近很忙……他们除了在网上一边吃瓜,还一边想着组团出家??原来,是杭州灵隐寺又又在招新媒体编辑了。实际上,佛教界对于新生事物一直非常敏锐。25年前,当年轻人们还在用电脑打字,玩扫雷游戏的时候,佛教界最早的门户网站已经诞生了。从前人们只知“天下武功出少林”,却不知“自古寺院多极客”。佛法与新兴媒介看似大相径庭,却在寺院这个特殊的文化空间里融合在了一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作者:梁鑫(文化产业评论作者),编辑:张嘉俊,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听说年轻人最近很忙,他们除了在网上忙着一边吃瓜,还一边想着组团出家???
原来,是杭州灵隐寺又又在招新媒体编辑了:每天早上8点25打卡,下午4点30分下班,月薪五六千,KPI一切随缘……推文瞬间10万+,留言区一片艳羡:佛祖简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好老板!只不过千里选一的录取率,挡住了一批批蠢蠢欲动想要猎奇的“在家人”(与“出家人”相对的世俗之人)。
只能说这届网友真的少见多怪!实际上,佛教界对于新生事物一直非常敏锐。
25年前,当年轻人们还在用电脑打字,玩扫雷游戏,百度、新浪、腾讯这些网站也都还八字没一撇的时候,佛教界最早的门户网站“佛教在线”已经诞生了。网站鼎盛时期,有几百位版主,做出了数百个讨论佛法的BBS。
25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些版主,有的成为了执掌寺院的住持方丈,有的已经成为了佛学院的院长,还有的成为了其他佛教媒体的负责人。今天,著名佛教网站的负责人几乎都出自当年的“佛教在线”平台。“佛教在线”也被称为“佛教媒体人的黄埔军校”。
△佛教在线官方网页
自古寺院多极客,“数位律法”内修外弘
从前人们只知“天下武功出少林”,却不知“自古寺院多极客”。
当马云还在北京埋头死磕黄页的时候,少林寺的武僧们已经开始白天习武晚上维护网页了!中国首次接入互联网的第二年1996年,少林寺就申请了自己的域名(shaolin.org.cn)——比QQ还早了三年;2000年,寺里就建立了电脑室;2003年,互联网新闻宣传高峰论坛开到了藏经阁,少林寺独家授权网络游戏《少林传奇》;2013年,寺里又搞起了O2O,推出在线皈依服务。只需线上提供资料,请求佛祖关注,方丈后台确认,就能一键皈依佛门;2014年,少林寺还授权手游集团使用少林品牌研发功夫手游……
△少林寺官方网页
事实上,在运用网络新媒介这事上,少林寺还只能算前浪。早几年,在互联网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后浪的故事:张小龙在微信开发上遇到瓶颈,一度意志消沉,曾在龙泉寺闭关小住。寺中一位法师打扫的时候,将他一气之下撕碎的资料重新贴好,并且留下了几条建议。张小龙看完恍然大悟,回到广州潜心研究,一年后微信终于研制成功。
当然,这段野史不以为据,但龙泉寺却有着“互联网第一寺”的称号。
从2006年起,龙泉寺一直在做“触网”的佛学实践:先是开通了新浪博客;2008年,“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站上线;2009年,中、英、日、韩、俄、德、法、西、泰九种多语言宣传微博同时上线;2011-14年,动漫制作中心成立,开始漫画弘法;2015年,以动漫主角“贤二”为原型创造的“佛版Siri”诞生;2017年,人工智能信息中心创建、“龙泉寺龙泉之声”微信公众号上线。
IT技术管理化、人工智能、新媒体传播……很多人没想过这些新概念会与千百年的古刹交汇。究其原因,这都是少林寺和龙泉寺以主动拥抱科技的姿态,找到了一条独特“数位律法”实现内修外弘的差异化普法之路。
估计接下来寺院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会愈加突飞猛进,纳斯达克敲钟,寺院手机、寺院手游、虚拟大师、智能AI解惑居士会一个接一个地横空出世。或许未来再也不用当面听佛理宣讲啦,一台手机足矣。
佛法与新兴媒介看似大相径庭,却在寺院这个特殊的文化空间里得以融合。恰似龙泉寺贤信法师说的,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讲究实证,一个是对外在世界的实证,一个是对内心的实证,“科技是追求物质世界的真,佛法是内心世界的真。很多在科学上做出成就的人,最开始也是抱着想为人类做贡献的心,而佛教提出最慈悲的追求也是与之相通的。”
虚实相生,有无相成:寺院新媒体的“前端代码之禅”
从先秦的老庄之道到“空与色”的佛教哲学,再到如今火热的虚拟经济,中国的文化从未脱离对于“虚实”探究的议题。当下来看,寺院新媒体又为“虚实相生,有无相成”带来了新的视角,成为了当代宗教文化书写的关键词。
佛教与媒体不只是本质和工具的关系,媒体以其内容与形式创造了新的宗教经验,同时也会引发新的社会性争议。而新时代的信息传播更与以往大不相同——正如因网络护教而被人熟知的明贤法师所言,这是一个“虚拟规定现实”的时代。
现在人们心目中的宗教印象、宗教观感甚至宗教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事实形成,而是由虚拟网络和传媒话语建构出来的。一个寺院,如果自身不做好传播,或是传递出了模糊的信息,甚至任人訾议,都十分危险。所以,寺院新媒体是一件非常必要的“大事因缘”。而话语权如何掌握,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讲好故事。那么故事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受众对象就至关重要。
△此前一个名叫“昊國學宮”的公众号所发布的谤佛文章言辞粗鄙、内容污秽
稍微了解佛教的历史就会发现,从佛陀初次在鹿野苑讲解佛法伊始,到如今的新媒体弘法,贸易、音乐、印刷、战争、迁徙、艺术、建筑,杂志、广播、报纸……佛教从微到著,几乎经历了社会所有的传播手段和形态。佛教的传播也一直依赖着新技术手段,而有时它甚至是新媒体传播的创造者。比如《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在当时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印刷水平。
诚然,新媒体使得宗教传播更加契合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宗教的期待和需求,进一步为宗教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动力。
而对于不了解宗教的人,尤其是Z世代年轻人,在授业传道中既要解开他们对宗教神秘的好奇想象,又要树立他们正确的宗教文化观,新媒体就是这个时代里最新的手段最好的方式。
时代的流量加速了,宗教的追随者们也加紧了步伐。不只是灵隐寺发布了文宣招聘,近日,浙江湖州法华寺也面向全社会招聘抖音短视频编导一名。随着7月份寺庙的招聘热,南京鸡鸣寺被迫在微博上对大量私信问询做出集中回复:暂时没有招聘计划。
借用“绳命是入刺的井猜”的延参法师的微博内容:“最近整理的六大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佛教、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这虽是法师打趣的说法,却也真实地印证了新媒体已然成为佛教义理传播的“圣地”。
“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违背”:扫地僧,更是新媒体的研究僧
以佛教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佛教在百度上的网页有八亿五千万左右,新浪有关佛教的博主约有一千个,新浪有关佛教的微博有一亿左右。微信上有关佛教的用户也很多,仅微信认证公众号就数以千计,比如佛教在线、中国佛教网、原始佛教等。
“扫地只不过是我的表面工作,我真正的职业是一位研究僧。”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的经典台词,以一字之差,却贯通了新媒体研究和佛门修行间的种种况味。
△电影《少林足球》经典台词
新媒体时代佛教的传播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1. 新闻传播:目前主要从事佛教新闻传播的网站与媒体数以百计,知名的有:佛教在线、菩萨在线、凤凰佛教、腾讯佛教等。有些媒体采取盈利模式,通过佛教信息的传播来获取流量与利益;有些则是非盈利性质,目的在于令广大信众更加快捷地获取与佛教相关的信息。
2.典籍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上通过三藏图文、数字音乐、视频故事等形式传播佛教,可以让佛教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查阅古籍经典,修习佛法。这样,佛教的受众面就突破了寺庙和道场的范畴,人们能够更便捷平等地接触到佛法。
△《贤二的故事之没有手机怎么办》
3.教义传播:从博客时代开始,就有很多法师和佛学研究者持续地在网上传播佛教的教义,以及自己对这些教义的阐释。直到今天,他们的阵地已经从博客拓展到微信公众号、YY等平台,这一现象仍将外延。
国内的佛教新媒体宣传主要使用的三种渠道
1. 网站传播:其中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各大媒体网站的分站,如新浪网、腾讯网以及凤凰网,都有自己的“佛学”网站,也有专门的佛教网站如大公网、佛教在线、中国佛教网等;另一种则是各大寺庙自己建立的专属网站,如灵隐寺、法门寺、龙泉寺等诸多寺庙,都设有官网。
以杭州灵隐寺为例,打开其官网链接,便可看到图、文、声并茂的flash动画。随着钟声的敲响,灵隐寺的历史在动画中被娓娓道来。网站浏览还有中、英、日等7种语言可供选择,充分体现了灵隐寺的国际性以及佛法的世界性。
2. 微博传播:一方面,各大寺庙或者法师开通自己的微博,或是分享经文,或是讲解佛教教义,或是更新寺院以及自己的行程安排,而信众与对感兴趣者则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一些对佛教文化、佛学悟道有疑问或者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可以自由地创作、转发关于佛教的信息和状态。无形之中,分享者也成了传播主体,推动了佛法的发扬。
3. 微信传播:大多数寺院都拥有自己的公众号,日更是常态。内容一般涉及寺庙历史、方丈言教、法事活动以及佛教故事,部分公众号兼具有督促信众修行、布施的功能。比如龙泉寺的公众号不仅可以每天线上“上香”,还可以通过微信支付日行一善。
孔子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仅是寺院新媒体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有关佛教的许多影视作品、文创周边都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
1982年,一部《少林寺》,成为了该寺重新崛起的原动力;2005年,春晚大型原创音画舞剧《千手观音》震撼了无数观众,后登上联合国全球发行邮票;2017年上映的藏传佛教题材电影《冈仁波齐》,公映两月票房近亿,豆瓣7.7分;2018年,抖音超级网红“一禅小和尚”半年吸粉2000万……显然,借助种种新媒体,寺院里的晨钟暮鼓、佛经上的禅味趣事、佛法中的深奥道理,正在完成神格化向人格化的转变,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结语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新媒体时代是所有宗教都从未遇见的机缘,如果没有预先的反思与应对,就很容易被“媒介化”,宗教必须有“化媒介”的勇气与智慧。这是几千年农业时代宗教的结束,也是新时代宗教的开启。寺院新媒体人都应该铭记的一点:宗教是古老的,但宗教徒都是现代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作者:梁鑫(文化产业评论作者),编辑:张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