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20 18:41

这电影就是长达100分钟的高潮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看电影(ID:cstkkj),作者:艾飞,头图来自:《敦刻尔克》


对我而言,今年最期待的几部电影里,其中之一就是诺兰导演的《信条》。


可眼下这境况,一时半会是看不到了,由于渴望太强烈,于是我又看了一遍诺兰上一部电影《敦刻尔克》。


上映那会,有观众说《敦刻尔克》太慢吞吞了,似乎一直在前戏,始终不见高潮。


我不这么看,在我看来,这电影简直就是长达100分钟的高潮。


对很多中国观众而言,喜欢诺兰是从在国内上映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开始,看完恨不得弯下膝盖,张大嘴巴,来膜拜这位大神。


基本上,我觉得诺兰拍的所有电影,都值得多看几遍,就算是评价最低的《失眠症》,我也觉得非常细腻。


看诺兰的电影,会有感官和心灵的双重刺激,而且此起彼伏,欲罢不能。


虽说是重看《敦刻尔克》,但整个过程中还是不由自主的湿了眼眶,然后又几次感觉到幸福。


侯孝贤以前说,他要拍的电影是这样的:平易,非常简单,所有人都能看,但看的深的人可以看的很深,非常深邃。


相比诺兰以往的电影,《敦刻尔克》真的是平易简单,因为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谁都能看懂。


只是有的人现场看睡着了,有的人只要一想起,还是很激动。



电影《敦刻尔克》的背景是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希特勒领导的德军把大约40万的英法联军,逼到一个叫敦刻尔克的地方。


到处都是敌军,炸弹不断的从天而降,40万联军被逼至绝境,只好选择从海上撤退。


在当时丘吉尔看来,怎么也要撤回三、四万人,没想到,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英法联军奇迹般的撤出了三十多万人。


当然,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场战役,更像是一场逃亡。


但是,好在有这场轰轰烈烈的逃亡,否则英国就得被迫投降,德国也会占领欧洲,美国自然也不会回到战场,我们的历史跟着改写。


因此,诺兰说,对于作战军队来说,这是一场溃败;可对于全人类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在《敦刻尔克》里,希特勒、丘吉尔、戴高乐这些大佬都没有出现,甚至片中连德军都没出现过,就是最后出来晃了一下。


与其他战争片不同的是,这部电影里,暴力、血腥、英雄主义几乎没有,从头到尾关注的都是在这绝望边缘的个体,拍他们怎么生存,如何面对。


所以看过的朋友应该有印象,当我们坐在荧幕前,诺兰呈现的视角是要把观众拽进去,让我们在这个历史事件中,真真切切的走一遭。


去感受突如其来的枪林弹雨,感受那撕心裂肺的绝望,感受海水淹没全身的煎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复杂。


我在想,如果将来要把这次全球性的新冠疫情拍成电影,诺兰当导演的话,定会鞭辟入里。



和诺兰以往的电影相比,《敦刻尔克》是比较简单的多线交叉,在电影里,诺兰从“码头的一周”“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小时”三条线同时展开。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群掉队的英国士兵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身后有枪对着他们疯狂扫射,场面扣人心弦,观众立马被拉进战场,真实到没有距离感。


在“码头的一周”,观众跟着士兵汤米的视角去亲临这场劫难。


在码头,我们看到,有40万个和汤米一样年轻,衣服穿的一样的士兵,他们的脸上,连表情都差不多,是绝望和希望并存。


当一个人同时有这两种心理时,就会变得不想说话,因为我们看到整部电影里,几乎没什么对白。


就像蒙田说的那样,通常轻微的烦恼都是唠叨不休,而真正的痛苦是沉默不语。


在敦刻尔克的码头上,没有将领的慷慨激昂,没有士兵的热血沸腾,有的,只是无边的黑暗,有的,只是每个人心中迫切的生存本能。



电影里的汤米,一脸的正气和善良,如果不是遇到战争,他应该在学校里读书。


我很喜欢这个角色,他有种不动声色的意志力,这东西很难得,往往都是这种人活到最后。


汤米那张单纯的脸上充满着强烈的求生欲,非常打动我。


可以是,“码头的一周”是全片细腻处最多的地方。


大家都是同生共死的战友,团结对他们来说是第二生命,然而如今能坐船离开的人有限,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这个时候互相之间都是以最真实的本性相见。


那种残酷,就像电影里沉入海底的法国士兵,无论你的手在海面挣扎多久,都不会有一丝丝希望。


加上电影的配乐始终随着人物的情绪变化着,于是我们的心情也跟着起起落落,所以我才会说,不是没有高潮,而是一直都是高潮,只是需要观众去感受他们的心理活动。








电影里的第二条线,“海上的一天”,则是围绕民用船主道森展开的。


为解救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军队,英国政府不但拍了海军,还动员了大批人民群众前来救援。


而道森就是自发来的,还带着自己的儿子以及儿子的朋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道森就是这类人民的化身。


电影里,他们首先在途中救了一个被困在海里的士兵,士兵已被恐惧侵蚀的神智不清,上船后就让道森返航回去,甚至失手杀死了道森儿子的朋友。


可是道森义无反顾的往前进,他说如果德军过了英吉利海峡,他们哪还有家。


在《敦刻尔克》里,有个场景让我傻逼似地热泪盈眶,就是当指挥官说“home”的时候,众多的民用船只纷纷来到了敦刻尔克的码头,无比的壮观动人。



在陈奕迅唱的《阿猫阿狗》里,有句歌词是,大人物最懂开玩笑,谁都很重要,又谁都会被忘掉。


电影里也一样,丘吉尔发表公众演讲时说,英国人和法国人要一起救回来。


但是,私底下,丘吉尔给手下将军传达的意思是:救英国人,能挽回三、四万英国士兵就不错了。


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可人民不一样,在历史的长河里,大人物动不动就利用煽动人民,人民于是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最后这些都成了大人物的功绩。


而人民,被牺牲,被遗忘......


因此,在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里,去他妈的大人物,留下的,都是一张张小人物的面孔,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有人情味,都来自于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



全片最惊心动魄的是第三条线,这“空中的一小时”。


汤姆·哈迪饰演的飞行员和两个队友同敌机作战。汤老师在片中令人无比揪心,他肩负着最重要的使命,但飞机到了后面没有了燃油,于是,汤老师硬是通过滑翔摧毁了最后一架敌机,让船只安全撤退。


最后那个伴着夕阳,滑行着陆在敦刻尔克码头的姿势也帅到不行。


码头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三者环环相扣,最终在某个时刻交汇,这是导演诺兰对时间的痴迷。


你会发现,人生在世,没有一个人是孤零零存在的,只要自己不放弃生存的念想,总会有别的人也替你想。一段敦刻尔克亲历者,二战老兵看完这部电影说:I can see my old friends again.



同样是战争题材的电影,过后你就会明白,像同一年上映的《战狼2》这类的电影,好看是当天的感觉,甚至是看电影那两个多小时的感觉。


那种爽和过瘾是根据人的感官,精心计算,简单粗暴催化出来的。


《敦刻尔克》显然要自然的多,给人的冲击是持久的,就像我们现在全球也处在某种动荡中,再看这部电影,依然会感到慰藉。


事实上,好的电影从来都是双方的。


观众需要与电影互动,导演给一半,另一半要观众自己去品尝,因为娱乐是人天生的本能,可是文化是沉淀的结果。


好电影是会给人以沉淀的,然后在你身体里开花结果,不知不觉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我到现在都清晰的记得,三年前,看完《敦刻尔克》的那天,整个人都很通透,走在路上,看过往的人们都异常的生动丰富,会让人觉得每个人每个人的顾虑,但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魅力......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看电影(ID:cstkkj),作者:艾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