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7-21 15:12
“形式主义奋斗,个个都是演技派”

职场永动机固然可歌可泣,但现实是,人类迄今为止也没有造出永动机。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戈多,题图来自:《憨豆先生》剧照截图



“形式主义加班,个个都是演技派。”


“受不了奋斗X,早点下班不香吗?”


“奋斗的回报就是获得继续奋斗的资格。”


“无视《劳动法》的奋斗,可能是在给老板当卧底。”


网络上,以“奋斗”为前缀的罪名可以绕地球一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变味的奋斗观心怀戒备,对以健康、生命为代价的“996福报论”深恶痛绝。


职场过劳、畸高的房价、压缩的上升空间消解着奋斗的意义。有网友表示,如果不调整行业规则,拼命工作的结果可能只是“身体被榨干”。


面对难以对抗的行业规则,不少人把矛头转向了自己的无产阶级同胞——“当996成为一种福报,每一个主动为boss敢死队式奋斗的打工仔都脱不了干系”, “带头加班,背叛工人阶级”。


原来真的是卧底!微博网友@林Jiayuri  图片来源:社交网站截屏


但让社畜白领们深陷其中的劳动困境,从来都不是一两个带头加班的“奋斗X”造成的。尤其在加班文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茫然奋斗”的个体不过又是大时代的背锅侠。


变味的奋斗:当“奋斗”成为行为艺术


朋友圈里总有人集成功学、励志语录于一身,随时随地传递正能量口号。但他们的实际情况可能却是:比起学习本身更重要的,是开工前敲锣打鼓的奋斗宣誓,是昭告天下地立flag;比起运动本身更重要的,是健身房里大汗淋漓的自拍照片。


同理,比起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让老板看见你正在加班。


奋斗,成为了一场大型表演。


运动五分钟,拍照一小时。  图片来源:《恶搞之家》截屏


作为行为艺术的“奋斗”,关键词是“表现欲”与“自我安慰”。他们擅于给其他人制造“我很努力”的错觉,他们深谙一旦贴上名为“奋斗”的护身符,自己的每一个错误、失败都可以得到原谅——毕竟,我已经很努力了啊!


如果说“立flag”、“假装健身”的奋斗表演不会给周围的人来实质伤害,团队里的“奋斗强迫症”患者则常被人们诟病为“损人不利己”。


网友@布达拉孤峰的控诉  图片来源:社交网站截屏 


职场里总有“劳模”通过“拉长工作时间、疯狂加班”以获得领导的肯定。但他们可能是上班时间效率低下,下班时间埋头苦干。表面自我献祭,实则缺乏策略。他们将老板的奋斗宣传内化于心,却没想明白为何而斗。


他们被人们称为“装狼的哈士奇员工”。


狼性文化讲求的是企业的团队协作、合理的制度。但被喻为“雪橇三傻”的哈士奇,表面上与狼为近亲,实际上只会“头脑简单冲冲冲”。图片来源:Pixabay


他们除了自己分内的工作,还主动要求无偿(划重点)做分外的工作。他们早起、熬夜、牺牲周末、带病加班,最终做完了不属于自己的任务。


反对者指责他们带头创造了“奋斗黑洞”,让身边的同事都卷入其中。


他们的奋斗光波威力甚大,但常常吃力不讨好。“逼走了不加班的同事,自己却被升级的加班文化进一步优化,失去了本该享受的提拔和奖励”,“与领导共情、为领导省钱的结果是领导一年换了三辆车,自己还在骑共享单车”,字字泣血。


他们忽略了自己在职场上的议价能力和基本权益。燃烧了自己,激发了竞争焦虑,拉高了行业工作时长的上限。


奋斗疲倦:“每一个拼命三郎都是隐藏的病号”


一边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主旋律召唤,一边是光芒褪色的奋斗神话。年轻人在职场中的工作态度也相应地分裂:职场兽系VS职场佛系,拼搏奋斗VS划水摸鱼。


对于一些不再坚信“奋斗至上论”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宣称: 按时上班,但也按时下班;努力工作,但也适当摸鱼;拒绝过劳,因为不想与《劳动法》为敌。


他们diss“搞恶性竞争”的工作狂人,并给后者扣上“工贼”的帽子。


但他们并非都是“我弱我有理”的咸鱼一族。


他们可能恰是感受到了职场狼性文化带来的种种代价:疾病,过劳死;也可能是看透了剩余价值的内部规律:“你越努力,上司就越觉得你是生长神速的韭菜,割你的时候就会比别人用力。”;他们察觉到了奋斗协议背后的冷漠面目:在披荆斩棘、高歌猛进之后却因为年龄过大仍要面对裁员通知的残酷现实。


2019年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网站上传开,该项目呼吁“程序员生命为重”,反对超长工作制度,反对以奋斗为名的“996福报论”。原本是程序员内部的一次集体抗议,却迅速蔓延到其他行业:卖命工作,不等于把命卖给工作。


俗话说得好,“每一个拼命三郎都是隐藏的病号”,当永无止境的奋斗已经对健康、生命产生威胁的时候,当“996”进化为“007”,修仙式的工作强度让年轻人对“奋斗至上论”产生厌倦。


曾经,对于年轻时不努力不奋斗的划水天团,有名言曰:“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到75岁才埋葬。”如今,这句话在过劳时代有了新的变种:


网友@牛头耿评价过劳死  图片来源:社交网站截屏


清晰可见的阶层固化、令人绝望的房价也让年轻人对奋斗失去信心。如网友所说,“当6个钱包不再买得起一套房子,但租房+温饱又很容易的时候,奋斗不如躺平摸鱼”。漫长的晋升道路、猝不及防的职场PUA,有网友感叹奋斗的结果可能只是“帮老板成就一番霸业”。


职场PUA使用精神控制法让你“心甘情愿”地工作,却又自感“一文不值”。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同“工作之后才是生活的开始”, “爱自己(而不是爱工作)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他们拒绝在“996”中耗尽青春。


这些自由的灵魂蠢蠢欲动,幻想挣脱工作的牢笼。


因偷窃电瓶车数次入狱的周某曾在网络上一夜爆红。他用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宣言,俘获了千万内心向往自由的粉丝,化身社畜们的精神图腾。


奋斗无辜,但干活儿的前提得是活着


尽管人们强调“奋斗X”与令人尊敬的“奋斗者”截然不同。但实际上,被污名化的“奋斗”成了职场社畜的情绪垃圾桶,怨恨一上头,二者的关系就变得难舍难分:燃烧自己照亮队友,难免也意味着提高老板期待值、催发竞争焦虑。


日本学者森冈孝二在《过劳社会》中提出了“自发性过劳”,指那些公司没有强制规定但仍旧坚持玩命工作的人,他们认为如果在工作中找到了快乐和意义,即使工作累死也是一种得愿以偿。


这种看似“自我驱动”的加班、拼命,实际仍是根植于我们外界的职场文化之中。“热心工作”“有干劲”“有野心”的鼓励无处不在,它们都有可能转变为自发性过劳的心理契机。令一方面,公司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也让员工“不敢不热爱工作”。


咸鱼也是要奋斗的。  图片来源:Pixabay


可不,世间哪有那么多“自愿996”的憨憨,只不过多数情况下,躲避“奋斗”的结果就是KPI扑街、被老板扫地出门。


身处“加班时代”的我们,“假装在奋斗”也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奋斗”无辜,拉高老板期待的“劳模”也绝对不该成为众矢之的。


只是,在死亡线上试探的“奋斗”绝不应该被鼓吹。


在“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上,有一篇名为《过劳一代,过度自我驱动的年轻人》的文章。一位受访者指出“太过执着梦想,就容易被忽悠”,入行两年,身体状况一路滑坡,在连续熬夜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得出“干活儿的前提是得活着”的结论。


职场永动机固然可歌可泣,但现实是,人类迄今为止也没有造出永动机。


奋斗虽好,过度伤身。全世界劳动者千辛万苦争取来的“8小时工作制”不是充话费送的,不要轻易就延长到“18小时工作制”啊!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戈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