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9-14 10:54

创新之死

(上一篇《要做爱,不要iphone》太咸湿了,这次来一个正襟危坐些的。其实,我讨论问题的态度还是很严肃的哈。)

2000年的时候,西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Gordon写过一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新经济能适应创新的要求吗?》。他以1995年-1999年间美国的创新事例为样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和20个世纪初出现的“大创新”时代相比,美国这四年因为新经济而产生的创新是微不足道的。发轫于186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的一系列创新是对人们生活的根本性颠覆,电灯,电报,电话,汽车,摄影机,铁路等等都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而正是这些创新,将美国带入了史册上所谓的“黄金时代”。

我的偶像尼古拉斯卡尔则撰文指出,彼时美国人民的生活因为创新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清晨一睁开眼睛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相比之下,现在我们的命运进程显得安静了许多,我们的生活每天似乎都和创新无关。

Gordon将这种世纪末的惆怅归结为互联网的劣势,其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互联网的发明并没有带来计算机需求的增加。其价格的降低率与销量的增长率之间是1:1的关系,这一点与1995年之前没有区别;
第二,虽然互联网上面的资讯和娱乐内容更加便宜,但也只不过是媒体之间的迁徙而已;
第三,更多的互联网投资是属于防御性的,比如Boarder books与Amazon之间。社会回报低于个人回报;
第四,大部分互联网内容仅仅是对邮件目录的复制,但潮流会很快褪去。纸张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
第五,类似于电子购物这样的网络行为正在将工作时间碎片化。

技术大腕Peter Thiel也认为,规模化创新已经鲜见,我们正处于一片“创新沙漠”中。Thiel对嬉皮士文化颇有微词,“1969年7月,人类登月,三个星期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开始。虽然这话说着有点事后诸葛,但我们还是能看到嬉皮士文化主宰了这个国家,真正的文化论战的进程消失了。”

这个话在笔者看来有一定道理,嬉皮士文化对美国文化甚至全球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远的不说,就说大家都在热捧的苹果,其产品就是嬉皮士文化的衍生物。固然造成创新停滞的原因很多,除了嬉皮士文化的主宰,还包括了资本的短视,但这些都不是很最关键的。因为我们看到以谷歌为首科学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甚至社交网络的兴起让人们的分享意识更强了。

创新失焦

卡尔认为,创新在当下的困境要归因于“失焦“。“我们依然在像从前一样创新,只不过我们更喜欢规模小的,可以迅速到达的,不具备突破性的。我们的创新越来越理性,越来愈精确,因为这是符合我们需求的。”而问题恰恰出现了这里。

参考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卡尔认为同样存在着一个创新层级。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逐步满足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我想地球人都知道了,在此不做详解)如果你仔细看马斯洛的需求层级,就会发现层与层之间有很明显的界限。我们的需求越低级,界限的可渗透性就越强。说得更通俗些,你越处在底层,你的需求就约存在多样性。金字塔顶端的需求则趋向单一。比如,像我们这种人,向李开复老师学习和总想着喝酒打炮儿的需求是并存的。而李开复老师则不会向我们一样总想着喝酒打炮儿,对吧?

技术创新的层级从下至上,先是满足生存需要(比如火),然后是社会组织需求(比如教堂),往上是繁荣需求(比如蒸汽机),享受需求(比如电视),最后是自我需求(比如facebook)。

当然,我们不能将自己僵固在马斯洛的某一个层级里。今天的创新囊括了所有的这五个方面。是名利心让我们在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级上还在缓步前进。我们在物质上获得了收获,所以没有必要再在这个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如果一个企业家通过搭建社交网络名利双收的话,他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搭建一个更快捷的公共交通设施。创新遮住了自己的双眼。最后的结果就是,当创新在最高层级的时候,就会越来越盲目,越来越低效。我们已经无法再继续塑造物质世界,甚至是人类社会。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改变。当我们将现在和一个世纪前相比的话,会发现那时人们聚焦于繁荣需求,享受需求,对现实世界和物理环境的改变是相当可观的。

“如果这个过程让你失望的话,请不要责怪创新。要怪就怪你自己吧。”

显然,卡尔很讨巧,在没有解决方案或者失去方向的时候,把所有罪过安到了万能的人类头上。我想说的则是,当创新在需求金字塔顶级停滞不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换一个范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呢?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固然经典,但绝对不是永恒,起码在解释创新需求的时候,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合谋制造

我在这里还想对最近两年被媒体和企业家合谋炒作起来的“微创新”提出质疑。其实,所谓的“微”正是对创新的反动,一种用户体验的改善或者某功能的添加都能被称为创新,这就不是我一个人要骂娘的事情了。衡量的标准很简单,这些种种“微创新”是我们生活中必须的吗?没有这些,我们会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吗?我们会因此被历史的步伐甩掉吗?

另外,为什么总有很多让用户不明就里的创新名词出现呢?比如当初的百度“框计算”。大众还没彻底搞明白什么是云计算呢,你来哪门子框计算呢?还有一种创新呢就是在道德底线之下了,还说百度,那个竞价排名、购买关键词的模式,你知道让多少处于创业期的小企业感到痛苦、愤怒和无奈吗?

如果说美国的创新让学者们感到怅然若失的话,我觉得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就是对企业家个人奋斗史的脚注,让公众困惑,让个别人受益。

就像我上一篇《要做爱,不要iphone》中说的那样,种种所谓的创新都不是用户必须的,只不过是企业家联合媒体推行的概念,最终目的是把东西卖出去,还非要找一个光环扣上。到这个地步,我们就要追究那些商业财经媒体的责任了。

好了,不多说了。当今时代的创新在学者的眼里更像是一种乡愁,相见不如怀念。说它死了,也不为过,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被创新着,而是被潜移默化的公关着。

而微创新是商业的逻辑,不是历史的逻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