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okiwi(ID:biokiwi),作者:Tadpole,无奶树,题图来自:电影《超体》
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且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古菌以及一些真菌、藻类、原生生物等。
图源:pixabay
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地上、水里、空气里,甚至在人体的各个角落。据不统计,正常体型的成年人约3万亿个细胞;而根据2016年一篇发表在《细胞》杂志上文章的重新估算,人体内的细菌大致也是这个数量,再加上真菌、病毒等其他微生物,总数量远大于人体细胞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人体其实是人类细胞和各种微生物的集合,或者说是人和微生物组成的“超级生物体”。
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在人体内外大量聚集,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独有的微环境和小群落。这其中既有对人体不好的,造成各种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也有很多是努力为人体“工作”的有益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群
每每说起人体微生物,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肠道菌群。
图源:pixabay
很多新闻和报道都指出,肠道菌群和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甚至神经系统都有关系,也是目前科学研究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甚至还有一个开玩笑的说法:“遇事不决,肠道菌群”,而这个说法也从侧面反映,肠道菌群确实和人体的很多器官以及生理功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有人会称之为“第二大脑” 。
图源:pixabay
顾名思义,肠道菌群就是肠道里的微生物,其中最多的是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常常出现在酸奶或保健品上的名字。这些有益菌不仅可以帮助人体消化,还会在致病菌入侵时,利用其数量优势与致病菌对抗,采取菌海战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维持人体健康。
而沙门氏菌、一部分大肠杆菌就属于危险的致病菌,类似外来的恐怖分子,威胁着肠道菌群的稳定性。
同时也有不少介于两者之间的“两面派”角色(条件致病菌)。当菌群稳定时表现安分守己;一旦其他致病菌侵入或免疫系统缺陷时,有益菌失守,“两面派”们就会破坏肠道稳定,导致上吐下泻或者食物中毒等症状,危害人体健康。
肠道菌群也有类似的动漫《工作细菌》
健康、稳定的肠道菌群还可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帮助治疗过度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因此有些研究团队开始着眼于从肠道产生的粪便,希望通过把健康人粪便中的微生物群移植到患者身上,起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未来可以实现的话,就像标题一样,“吃屎”说不定真的可以治病了。
还有研究分析抑郁症和肠道菌群的关系,发现在生活质量不同的人群细菌种类也会不同,这个差异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等问题;神经疾病同样也可能被肠道菌群影响,例如阿尔茨海默症(我们之前的文章讨论过的阿尔兹海默症新药,就和肠道菌群有关),但是这里面具体的疗效,以及神经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寄希望于多喝酸奶、补充有益的细菌,减缓肚子疼或者肠胃炎等病症。这种做法在不同的人中效果差异较大,还缺乏殷实的因果逻辑论证(我们也讲过酸奶和益生菌对你是不是真的有帮助,点击阅读原文)。所以更好的策略是注意日常饮食均衡,以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
口腔微生物群
除了肠道菌群,身体第二大微生物群体也属于消化道的一环——口腔,每天吃东西刷牙的地方。
图源:unsplash
口腔中大概有700种微生物,包含了维持健康的有益菌,也有会造成蛀牙、牙龈炎、牙疼等症状的致病菌,这也是为什么要经常刷牙,保持牙齿卫生的原因。
除了细菌以外,口腔里还有不少真核生物,尤其是真菌,而且往往是严重的致病菌。整个口腔大约有85种真菌存在,比如最常见导致疾病的是念珠菌。虽说名称是念珠,但它和佛教向善的思想并不一样,只是因为长得像念珠才得名。
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换句话说就是前面说的“两面派”,平常没有其他致病菌时比较安分,一旦有致病菌入侵,就会和致病菌联手在口腔里兴风作浪;比如念珠菌可以和变异链球菌一起导致蛀牙,和口腔链球菌一起导致口腔粘膜的损伤和溃疡。
培养基上的白色念珠菌(图源:Wikipedia)
同时口腔微生物带来的影响不仅和牙齿疾病有关,而是要复杂得多。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口腔是我们吃东西、呼吸、喝水的大门,所以要是有微生物顺着口腔进入,就会危害到人体的各种器官,比如肠胃、肺、血管中等等,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举个例子,如果同时碰上口腔溃疡和牙周炎等疾病,致病菌就很容易通过溃疡的缺口进入到血管,进而可能就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
不仅如此,口腔内的一些细菌还可能和口腔癌有关系,比如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等,就是检测口腔癌症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他内脏器官微生物群
口腔、肠道等消化道器官或部位,会和食物、空气打交道,从而接触到很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人体内一些其他内脏器官虽然不像消化道那样和外界频繁接触,但也有微生物分布。而且这些微生物同样有好有坏,要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么对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身体各个部位的细菌种类分布
(图源:macmillanhighered)
以微生物相对多一些的生殖系统为例,生殖道内微生态环境对两性生殖功能、婴儿出生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女性生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通常寄生有50多种微生物,其中数量相对较多的是乳酸杆菌。乳酸杆菌能够分解生殖道黏膜上皮内的糖原产生乳酸,维持pH3.8~4.4左右的酸性环境,而这种酸性环境可以有效地抑制其他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围绕在阴道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周围的乳杆菌
(图源:Wikipedia)
但正常微生物菌群的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女性体内各种激素的水平、以及其他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处在一个动态平衡当中。
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一些有害的微生物就会乘人之危,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例如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就与女性不孕、早产、流产等症状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生殖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与宫颈癌或癌前的病变发生有关系,会增加妇科肿瘤的发生风险。例如大家都比较熟知的,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会显著地增加子宫颈癌的发生概率,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出现了接种HPV疫苗的风潮。
关于宫颈癌的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就给出了诸如HPV疫苗以及筛查的建议(图源:WHO)
男性的生殖系统也同样受到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地铁或电视上常常出现的广告都会提到前列腺炎,其中感染性的前列腺炎就是由微生物导致,其主要病原体就是常见的大肠杆菌。
所以,这些难言之隐可能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的锅。(当然,良好的的卫生习惯也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
Sender R, Fuchs S, Milo R. Are we really vastly outnumbered? Revisiting the ratio of bacterial to host cells in humans[J]. Cell, 2016, 164(3): 337-340.
你所不知道的肠道菌群.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http://www.im.cas.cn/kxcb/wswdjt/201510/t20151010_4435823.html
Valles-Colomer M, Falony G, Darzi Y, et al. The neuroactive potential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i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J]. Nature microbiology, 2019, 4(4): 623-632.
Depommier C, Everard A, Druart C, et al. Supplementation with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 volunteers: a proof-of-concept exploratory study[J]. Nature medicine, 2019, 25(7): 1096-1103.
Deo P N, Deshmukh R. Oral microbiome: Unveiling the fundamentals[J].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 JOMFP, 2019, 23(1): 122.
周学东, 徐健, 施文元. 人类口腔微生物组学研究: 现状, 挑战及机遇[J]. 微生物学报, 2017, 57(6): 806-821.
Laniewski, P., Ilhan,Z.E. & Herbst-Kralovetz, M.M. The microbiome and gynaecological cancerdevelopment, prevention and therapy. Nat Rev Urol 17, 232–250 (2020).
Mitra A, Maclntyre,Marchesi JR et al.The vaginal microbiota,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nd cervical in traepithelialneoplasia: what do we know and where are we going next[J]. Microbiome, 2016, 4(1): 58.
邵长凤,张维嘉.男性泌尿生殖道病原微生物与不育的关系[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4, 3(101): 187-189.
李文郎,唐恒锋,吴爱成,等.男性不育患者精液细菌感染对精液常规指标及动态学参数影响的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 25(6): 699-70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okiwi(ID:biokiwi),作者:Tadpole,无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