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8-23 14:39
国产数据库的经济民族主义

本文作者郭华,题图来自:IC photo


01 


国产数据库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一种经济民族主义。


从1978年萨师煊在人大开设“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算起,国产数据库已经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在这四十多年里,国家一直在出台各种各样的支持政策,远的有86年的863计划、97年的973计划,近的有十五期间在863里延伸出的S863数据库重大专项、08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提到的核高基等……基本以亿为单位,对国产数据库进行了长时间的补贴。


而且在棱镜门事件之后,国家更是加大了要求采购国产数据库的范围与力度,从传统的军工领域扩展到了电力、航空、金融等国民基础领域,且随着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愈演愈烈。


所以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国产数据库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种经济活动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路,正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特征。


在这种环境下,国产数据库逐渐形成了三大阵营:


第一个是以人大金仓、武汉达梦、南大通用、神舟通用等四家供应商为代表的传统阵营,依托科研院校,在市场化的同时也在承接科研任务,是国产数据库的主力;


第二个是以阿里、腾讯、华为等为代表的IT大厂阵营,有场景需求又有财力,从技术战略投入开始,在开发出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后走向市场,高举高打;


第三个是以PingCAP、巨杉为代表的独立厂商阵营,创始人均为国际数据库大厂的资深人员,以商业资本为支撑,有深厚的技术功底,属于硬核玩家。



三大阵营中,第一阵营吃掉了大部分政策红利,也占据了国产数据库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


不过国产数据库市场并不等同于国内数据库市场,国内数据库市场里还有大量海外供应商,从现状来看,他们在市场上对国产数据库形成了,呃,碾压之势。



2017年的报告显示,国内数据库市场总体规模为120亿,其中国产只有17亿,占比14%。而且国产数据库的国内营收基本等于其全球营收,做为对比,同年Oracle的数据库业务在中国营收50亿人民币,全球970亿人民币,全部业务营收2700亿人民币。以其为基础的话,国产数据库的占比分别是35%、1.8%、0.6%。


集国产之总体对Oracle之个体,恕我直言,依然天上地下。


02  


但国产数据库的民族主义不应该被批评。


民族主义不是种族主义,不带有偏见式的优越感,也不刻意要消灭谁,而是在承认自己处于弱势的基础上,有策略进行的一种自我扶持。


不过凡是带有“主义”字样的东西都比较宏大,而比较宏大的东西,都存在讨论空间。对于国产数据库来说,除军工、航空等特殊领域要国产毋庸置疑外,大家争议最多的,还是在一般意义上的企业IT市场中,国家这种补贴供应商和限制采购的行为,是否符合自由贸易。


首先,自由贸易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它的基本含义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我发现在不同粒度上应用这个假设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当讨论的粒度是企业时,那确实企业应该从实际利益出发,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采购——所以有些被限制的企业本来应该选择Oracle,这是自由贸易;但当讨论的粒度是国家时,国家也可以是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刻意去提高自己在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上的实力——就像卖苦力的泥瓦匠想去学一门手艺一样,只要国家乐意花这个学费,这也是自由贸易。


所以,经济民族主义并不一定不是自由贸易,关键看如何解释。


其次,纯粹的自由贸易有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自由贸易,或许只是强者的借口。


政治学者庞中英曾经说过,当民族主义者认为自己处于强势时,或者已经转化为帝国主义时,自由贸易就是他最好的武器。以美国为例,美国曾是自由贸易最坚定的拥护者,但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中国逐渐威胁到了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美国便开始民族主义,比如封杀华为、打击微信、偷天换日Tiktok……


所以,自由贸易这个经济概念有时只是一种政治口号,我们不必画地为牢,更不必以此为理由,批评国产数据库的经济民族主义。


03 


国产数据库的经济民族主义应该被支持。


美国学者帕拉格·康纳在他的《超级版图》一书里,讲述了一种全球供应链理论。他认为,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了通过供应链进行超级连接的阶段,在这个世界里,谁拥有领土不重要,谁在使用才重要。而使用,就是一个商业节点。节点有“高度”,代表着节点的价值,比如影响力、利润率等。然后一系列节点根据商业关系跨越国界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全球供应链。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会追随供应链进行重新组织,国界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地缘政治理论不再适用,拥有领土不如拥有供应链。


谁控制了供应链,谁就控制了世界。


所以,现代国家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全球供应链中想尽办法占有更多、更重要的节点。


国产数据库也应如此。


作为一种软件,全球数据库的供应链比较简单,大概可以分为销售、研发、服务和交付三个节点。一直以来中国可以参与的,只有销售和交付两个部分,对应的商业形式就是本地代理。 但按照帕格拉的理论,这类节点的高度是不够的,不仅影响力受地理限制,利润率也非常低。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找了三类共八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公司,然后把高度简化为毛利率,进行横向对比:


  • 第一类是国外的数据库公司,包括Oracle、IBM、SAP、TeraData、MongoDB等;

  • 第二类是国内的代理公司/系统集成商,包括神州数码、华胜天成,他们有部分业务是代理Oracle、IBM的产品;

  • 第三类是国产数据库公司,只有南大通用,因为只有他曾经短暂的上过新三板,有财务数据。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公司并不只有数据库一项业务,所以这个对比只能作为参考。



从数据可以看出,神州数码和华胜天成这类公司的毛利率是最低的,尤其是神州数码,只有4%,远远低于Oracle、MongoDB等专业数据库公司。但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国产数据库公司南大通用的毛利率竟然是这些公司里最高的,高达86%,这也说明数据库产品确实会有非常好的财务预期。(注:南大通用的数据来自其2017年的半年度报告)



另外按照我的理解,节点真实的高度应该是影响力*利润率,影响力就是能够影响的范围。如果考虑这点的话,上边的差距还会继续放大。因为对同一款产品来说,研发的影响范围是全球的,而本地销售和交付则十分有限。至于国产数据库,利润率虽然高,但影响力却因为市场太小而显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说谁控制了供应链谁就控制了世界,那么在数据库的战争里,我们一方面只参与了别人供应链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还没形成自己的影响力,相当于什么都没有控制,于是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资源被别人攫取。而且数据库在信息技术栈中又处于非常基础的位置,一旦被别人占据先机,再想切换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数据库的民族主义应该得到支持,这不仅是狭义的安全上不被卡脖子的需要,而且是广义的经济政治上走出去的需要。


04 


但国产数据库的经济民族主义也有一些问题。


那就是太想击败Oracle了。


长期以来,国产数据库都以Oracle为靶子进行研发,然而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一款国产数据库敢站出来说超越甚至逼近了Oracle。


因为如果Oracle是一个靶子的话,那这个靶子不是静止的,而是移动的。Oracle公司有十几万人,而数据库又是他的大主营业务,长期占据着市场领先地位,所以他肯定会想方设法保住这个位置。


另外,从策略思维上来说,领先者对后来者采取跟随策略是正确的,只要双方节奏一样,那领先者便可以一直领先。但反过来,如果后来者对领先者采取了跟随策略,那只要领先者自己没有决策失误开进了坑里,就只能永远提供一个过去时的替代品。


然而,Oracle的市场地位又决定了,如果后来者要想抢占他的客户,就绕不开兼容Oracle这个问题。

所以击败Oracle太难了,不只我们难,连蓝色巨人IBM也难。


IBM在数据库上一直有一种遗恨,因为虽然他发明的关系数据库理论是现代数据库的基石,但却阴差阳错地让Oracle占据了先机,以至于在市场上一直被压着打。而且Oracle的CEO是个大嘴巴,经常把IBM骂得抬不起头。后来IBM实在受不了了,便搞了一个“破甲行动”(甲就是甲骨文),准备以兼容的方式用DB2替换Oracle,而且还配备了专门的技术迁移团队,斗志昂扬。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哪怕IBM计划了三大阶段又号称有三大利器,最终结果收效甚微,几乎沦为一场闹剧。


蓝色巨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我们了。


那明知击败Oracle如此之难,为什么我们还要迎难而上呢?


经济学家杨小凯有一种后发劣势的说法。他认为技术只是一种表象,制度才是发展的根本,虽然落后国家可以通过模仿技术获得短期内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会遮盖制度的重要性,反而会导致后期增长乏力,甚至让长期的发展成为不可能。


在数据库领域,我们长期形成的制度是国家科研项目制和资金补贴制,并促成了国产数据库三大阵营中主力的传统阵营。比如人大金仓、武汉达梦、南大通用、神舟通用等,基本都在十五(S863)期间成立,人大金仓以人民大学为背景、武汉达梦以华中科技大学为背景、南大通用以南开大学为背景、神舟通用以中国航天和浙大为背景。他们一边承接科研任务,一边市场化,而科研任务都有资金或补贴,以人大金仓为例,他是“核高基”数据库重大专项的牵头单位,仅在2011年获得的补贴就有6000多万。


但这种补贴是有导向的。


由于我们发展国产的第一动机是国家安全,是不被卡脖子,所以对国产数据库第一要求便是替换Oracle,甚至某些项目的招标文件里会直接要求投标产品兼容Oracle,所以这就导致大家必须要以Oracle为目标进行开发。


直接模仿的好处是省去了产品设计和摸索的阶段,消除了很多商业不确定性,能够让我们很快的做出一个看上去差不多的东西出来,但坏处也是正如杨小凯所说,后期增长乏力,Oracle就像一堵墙,难以穿越。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从市场角度来看的话,这样的导向恐怕也像一种枷锁,禁锢了国产数据库的长期发展。


05 


那要怎么办呢?


上交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在2016年曾经发过一篇论文,叫做《R&D补贴政策激励机制的重新审视》。他们发现国家补贴在研发产出上不一定会有效果,如果企业依赖外部融资的话,那么补贴能够缓解企业压力,激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进而产生正向效果。但如果企业不依赖外部融资的话,补贴则一般是无效的。最终他们给的建议是,让国家补贴成为一种信号,去引导商业资本的配置。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商业资本。


举个例子。


虽然国产第一阵营占据了国内市场的绝对主力,但从产品层面性能最好的,恐怕还是第二阵营里的OceanBase,它2019年在TPC-C测试上跑出了6000多万tpmC,一举打破了Oracle此前保持了9年的世界纪录,并在半年之后二次刷榜,把记录又提高到了7亿tpmC。


这应该是目前为止,国产数据库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最高峰。


虽然OceanBase的成功有多种原因,但我想其中商业资本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管是融资还是自筹,企业在拿到钱的第一刻起,就必须想尽办法为市场和最终结果负责。


这种紧迫感与责任心,是补贴无法带来的。


另外,在商业资本的视角下,做数据库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拿下市场。以此为目标的话,实际上数据库领域里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不一定非要像Oracle,也不一定非要走谁的老路。


先说大的层面,数据库在场景上可以分为OLTP和OLAP,技术取向上可以分为SQL和NoSQL,交付模式可以分为独立部署和云……OLAP是新的、NoSQL是新的,云也是新的。做OLAP的可以不必走完OLTP的老路,做NoSQL可以不必走完SQL的老路,做云的也可以不必走完做独立部署的老路。


比如前边表格里的MongoDB,2007年开始构思,2010年发布第一个产品,完全没走SQL或关系数据库的老路,而是自己开辟了一条叫做文档数据库的赛道,打着NoSQL概念,一路水涨船高,仅用十年时间就在纽交所上市了,现在市值八百多亿人民币。


再说小的层面,哪怕是数据库最开始的关系数据库领域,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后来者。比如TimesTen(96年)、Vertica(06年),以及大名鼎鼎的Mysql(96年),他们或是用内存替代了硬盘,或是用列式存储替代了行式存储,或是用开源替代了闭源……总之他们都创新出了自己的路,没有亦步亦趋的跟着Oracle,类似的例子下面这张图里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Oracle是一堵墙,但不是所有玩家都要硬撞,哪怕其坚固如马其顿防线,也防不住敌人绕道而行。


所以国产数据库的民族主义要做的,就是把补贴和商业资本结合起来,补贴引导资本,资本为市场负责,既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又要解决发展的问题。


对于数据库这么一个基础而且宏大的领域,我深知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但就像博尔赫斯在沙漠里抓起一把沙子,又扬在了别处一样,任何一个小的举动,都可以说正在改变撒哈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