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 (ID:nulishehui),作者:鱼骨头,题图来自:AI生成
一
最近“Passion”这个词老出现在我身边,原因是因为看《喜剧之王单口季》,付航在里面有大量的演绎。于是百度这个词,里面的一个例句把我乐坏了。
The school system is designed to knock passion out of people.
(学校体制是设计来抹杀人的激情的。)
▲摘自百度及《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有篇关于付航的文章:《付航的成功逆袭,是“躺平式家长”的胜利》,里面聊到两点,一是父母接受他的平凡,第二给了他极大的自由。如此看来,他的父母很早就认识到“仅有的一种学校体制,不可能适合所有孩子”,一旦不适应,孩子的“激情”必定被抹杀。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有一所伊丽莎白一世创办的英国学校,威斯敏斯特的校长坦言道,他们在面试学习学生入校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考察学生有什么能让他们感到兴奋,是否有热情、有激情,激情是他们持续专注于某个领域的“兴奋剂”。
小布什在其父亲的葬礼上有一段演讲,简短的回顾了老布什精彩的一生:
我曾经听说,人最好趁年轻的时候就去世,当然,要越晚越好。在我父亲85岁高龄的时候,他的一个娱乐就是开快船,他的船叫“忠心号”,他开足300马力,快得像飞一样,在大西洋上驰骋,留下保安船只在后面拼命追赶。
在他90岁的时候,我父亲依然从飞机中跳伞而出,降落点是缅因Kennebunkport镇海边的圣安妮教堂,我的祖母就在这个地方举行的婚礼,这也是我父亲经常去礼拜的地方。母亲说,父亲特意选择了这个地方降落,就是为了应对伞包万一打不开的意外。
前面短短的场景描述,就把老布什的精神特质勾漏出来,一位对生活充满“Passion”的人,无关乎他的年龄或处境。
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中文翻译《大河恋》,1992年上映,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改编自诺曼·麦考连的自传体小说,是布拉德·皮特年轻时帅到掉渣时拍的电影。
电影讲述同一位父亲与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儿子,一位循规蹈矩,另一位放荡不羁,哥哥诺曼性格沉稳,最大的“Passion”是来自文学,求学后拿到了芝大教授的Offer,弟弟保罗随性、刚烈,最大的“Passion”是钓鱼,把钓鱼当成艺术和生命的一部分。如同一处源头分出的两条河流,在中游交集又分离,最终奔向各自终点。
回到“Passion”的根本还是“内驱力”,它不是外在赋予的目标,而是内心真实的渴求,一旦被激起,是类似一种本能的源动力。
二
暑假期间我和朋友两家人,带着四个男孩去日本东京做城市探索,哥哥Eason已经十七岁,除了偶尔和我们一起参加友人聚会,大部分时间都是他自己安排City Walk。
和大人们几天探索过后,三个弟弟有点蔫了,特别羡慕哥哥的独自行程,渴望着有天能够单飞,考虑他们年龄分别为拿铁11岁、大诺10岁、小诺8岁,经过几天的乘车训练和短途单飞测试后,同行的爸爸挥雨问他们最想去哪里?
他们回答说想去“多拉A梦”博物馆,有了他们自己的目标后,一切都顺理成章,我们作为顾问帮他们一起做前期准备:规划路线、财务预算、行程安排、危机管理等等,第二天一早头也不回地出发了,我还追在后面拍了一张背影。
经过妈妈们一天漫长的惊心等待,临近天黑之前,孩子们终于回到民宿和我们一起复盘途中的各种经历,购买车票时遗落手机(坐了一站又倒车回去找)、上错去博物馆的巴士、无法现金购买门票、返程票价与预算不符等等问题和困难,看到他们复盘时欣喜又满足的神态,可以佐证有“内驱力”的加持下,面对当下问题及困难时,他们对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并担当。
为了强化他们的“内驱力”,在爬完富士山后,又安排了一场他们仨的放飞旅程,穿越半个东京去横滨的“合味道纪念馆”,很不幸的是还没到博物馆手机就罢工没电了,他们除了找了个有WIFI的地方用另一部没信号的手机给我们报平安外,在没有Google地图的帮助下,终于在暴雨来临前,抱着他们自己DIY——“全球限量发行一桶”的方便面回到民宿。
复盘过程中没有抱怨,只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有了完全自主性的目标,胜任力的加持,团队的相互协助与归属感(方向感好的负责认路,英文好的负责问人,还有财务出纳),适当的能量补充(据说实现了可乐自由),他们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心流体验。
前几天在读《自驱型成长》一书时,里面有一个概念叫“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如何更好地引导与支持孩子炼就“成长心态”,在孩子生长过程中,于我们父母而言是一项强有力的挑战。《自驱型成长》帮我厘清了相关概念,书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实践方法,我尝试结合用来分析与复盘这次“东京成长探索”。
三
越是试图控制你的孩子,你就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写过关于孩子的一句话:“借由你,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不属于你。”只有充分理解亲子之间的关系,并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我们方可从“控制”模式转变为“交互”模式,从“大内总管”成长为“顾问”式家长。
尊重、理解并倾听他们的诉求,寻找契机让孩子在参与新项目时重获“掌控感”,家长只是协助孩子树立预期目标,引导孩子对整个项目作前期分析、风控、财务、期望值等。
在东京某日孩子们陪我们逛皇居一小时,他们就提出:“成人逛花园就像孩子们逛游乐园,和你们一样,这并不是我们喜欢的方式……”基于这个契机,我们提出他们如果记得来时路,可以自行先返回民宿自我安排,他们窝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拿了一张皇居地图及零钱就出发了,当时还飘着零星小雨,后来拿铁描述那一刻心情如同“放飞的小鸟”。
▲皇居的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好奇心泡泡机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如何“制造”动机已经达成了一致,甚至还能就此提供一个“配方”,以下是其主要成分:
正确的心态
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
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心流
——摘自《自驱型成长》第五章
爱因斯坦曾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名人名言有了,如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并持续如泡泡机般不停涌现,书本建议参考上面的“制造”配方。其实我根本不担心一个正常的孩子有没有上面的“制造”动机,因为孩子的大部分动机都是被父母抹杀。
例如当孩子们提出要去横滨的“合味道纪念馆”时,我们父母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方便面,接着蹦出来的是“垃圾食品”,更不消说你们仨还去“头号垃圾食品集中营”。
父母满脑子都是《景观社会》里消费符号,家长们的心态先崩了,更不会信任孩子在集中营还具备什么“自主、胜任力和归属感”了,原本期待的多巴胺陡然消失,出现的全是“孩子们深陷泡面的惊悚幻象”,哪还有啥子“心流”,全是老母亲的“精神熵”。
后来想想,评判方便面是不是“垃圾食品”,主要还是看我们饿不饿。家长们很快统一意见,支持他们自主探索。回来复盘得知,他们仨逛完纪念馆,为了亲手制作“全球限量版方便面”,排队近两小时,中间小诺作为财务给大家分配了一瓶可乐,就着吃了点“干脆面”,看来午餐的确挺“垃圾”。拿铁把自制的方便面从日本带回,在自己十二岁生日时,把它给泡了,我想那就不是一杯面,而是满满的多巴胺,吃的全是心流体验。
构建胜任力模型
阶段1:无意识地无能。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我挺不错的。我不需要学习数学,我本来就会。”
阶段2:有意识地无能。这时候,孩子会这么想:“哇!好吧,这事比我想象的要更难,看来我得用点功夫来学习数学了。”
阶段3:有意识地胜任。孩子在这时候开始认为:“我真的花心思学习过了,我知道我的数学考试肯定成绩不错。”
阶段4:不自觉地胜任。让我们把时间快进20年,当年的那个孩子现在成了家长。
——摘自《自驱型成长》第二章
在生活中的许多小事,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在穿越东京去藤子·F·不二雄博物馆看多啦A梦时,我们尝试让他们看Google地图里有不同的出行价格,需要切换JR、地铁、公交等不同工具,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线路,预计费用及出行时间,让他们自主去判断是否搭乘较为便宜的工具,省下来的钱或许可以换多一个纪念品礼物。
复盘发现,当时只是提出可以在“交通”这个点上节约,他们仨为了省钱买更多礼物,中午合着吃了一份“多啦A梦咖喱饭”,大小诺还很贴心地给妈妈买了礼物。
当控制权交由孩子们主导后,只要加以适当引导,胜任力模型就开启自动运转。
▲大诺、拿铁、小诺御风而行
写在后面
在实践中找理论支持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心流体验,其实作为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经常也会有“不配得感”及“自我怀疑”,但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觉察。如果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让父母与孩子彼此都有成就感时,我们可以采取类似配方来“吹泡泡”,形成正向上旋,在中间过程中不停复盘,迭代各自家庭的“全球唯一”配方,让“成长心态”如泡泡般涌现在孩子生长过程中的各个细微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 (ID:nulishehui),作者:鱼骨头(自由职业者,两娃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