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8-20 11:00

以影迷的姿态看心理学,以心理学老师的姿态聊电影。读《迷人的假象》

这是本将电影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大众心理学读物。

以电影为切入点,落脚在心理学,共26个心理学主题。从A写到Z,每个字母各成一篇,如从众心理、欲望心理、非理性等。每个主题都会涉及电影和心理学知识,颠覆大众的常规认知。如用进化心理学分析择偶时为何倾向白富美、高帅富,用孤独感解析中国没有乔布斯的原因, 揭示催眠术背后的科学根据。

这一本填补了国内电影心理学空白的跨界研究,不仅没有一点学究式的晦涩感,其笔触通俗风趣,韵味十足地将前沿的心理学展现给大家,透彻而幽默的表达使图书在出版前就深受网友的欢迎,百万读者期盼的开智盛宴,如期而至。下文的序中作者介绍了自己如何将电影与心理学混搭。

--------------------------

这不是弗洛伊德的错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借一点与电影有关的素材,做一点心理学的科普。电影为切入点,落脚在心理学,让这两件事跨界混搭。

我学心理学算是半路出家。上学那会儿读了一些闲书,其中就包括几本弗洛伊德的著作,算是与心理学结上了缘。尽管我到后来才明白弗洛伊德的研究几乎不能算是科学心理学,不过那时几乎所有对心理学有兴趣的门外汉都是从弗洛伊德开始读起的——大概现在也还是如此吧。这不是弗洛伊德的错,怪只怪当代心理学的科普工作做得还不太到位。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读心术。每次我告诉别人我是学心理学的,对方总是这么回应的:“那我不能跟你说太多话,是不是我一说话你就能知道我脑子里在想什么?”

根本就不能。即便是借助于脑电、磁共振成像这些心理学研究里算是有点高端的设备,我们也只能大致推测出你是不是在惊讶,是不是有点兴奋,是不是在撒谎……。这是有点儿读心术的意思,但离幻想小说里那种把你心里默念的那句话复述出来的读心术还差很远。

还有很多人以为心理学就等于心理咨询。在我告诉那些人我不能读心之后,他们接着一定这么说:“我最近有件事想不开,能不能帮我开导一下?”

这我也做不到。我接触的大多数心理学研究其实与心理治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在国内的心理学界,所谓的“科学心理学”跟“心理咨询”几乎已经分裂成两个学科了。做科研的心理学老师觉得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方法几乎没有多少科学根据,一边苦逼地做实验发着论文争取着项目,一边盯着咨询师的高额收入干瞪眼,然后将他们鄙视为江湖郎中;而心理咨询师反过来鄙视学院派的研究“与现实完全脱节”,严谨归严谨,可是毫无用处。

我猜大部分读者可能都是站在心理咨询师这边的。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学的作用不就是人们想不开时帮他们纾解烦恼吗?据说在国内的很多心理学课上,老师凡是讲到心理学题材的电影,就必举《雨人》(Rain Man)和《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这两部电影为例,而这两部影片中的心理学主题都涉及心理异常。这很容易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心理学等同于心理异常及其咨询与治疗。

这是极其狭隘的误解。除了心理异常和心理咨询,心理学还有许多类别。我在本书中展示的,大多就是一些在生活中会时常涉及但却未必被我们自己真正了解的心理机制。它们大多跟心理异常无关,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本书的正文中,我也不会再提起《雨人》和《爱德华大夫》这两部电影,因为我不希望继续误导读者狭隘地理解心理学,我希望呈现出的是一个比心理异常和心理咨询广阔得多的世界。我自己学的就是学院派心理学,而我一点都不觉得它“与现实完全脱节”。恰恰相反,它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命运有点诡异,不停地跨界而且好像还一直跨错界:我有严重的鼻炎,嗅觉不灵,本科却被调剂到化学系,做实验时有啥有毒气体泄露的话我一定第一个死:我记性非常不好,读研时却又拜入国内心理学界研究“记忆”的大牛门下,一学就是七年,一路混到博士毕业;我非常内向、普通话不标准又大舌头,毕业后却成了大学老师,现在成天吐沫横飞地讲课。

不过,我其实很以跨界为荣,当了老师后一直自诩为文理兼备、文艺和科学两头都硬的大好青(中)年,在课堂上一边跟学生讲心理实验如何编程,一边讲莫言的《檀香刑》有多重口味。几个学期前突发奇想,觉得应该把时间上的纵向跨界变成空间上的横向跨界,把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与对电影的兴趣结合起来,于是开了一门叫“心理学与电影鉴赏”的选修课,借电影来介绍心理学知识。

有一回在这门课上介绍完自己的经历后,我说我学了化学,后来放弃了,化学知识都还给了老师;我现在虽然教心理学,但因为是半路出家,直到现在也经常是以门外汉的角度来看它,所想所说经常与纯粹科班出身的人大相径庭;我写影评,却几乎对电影制作的理论和技术一无所知。

有学生接应道:“你是三界不入的妖怪。” 

归纳得真到位。我的确就是一个三界不入的妖怪。但也许妖有妖的自在,怪有怪的优势。这也是我决定写这本书的原因。纯粹的影评,我写不过专业的影评人;纯粹的科普,我写不过果壳的“心事鉴定组”。我只好在夹缝中求存,以影迷的姿态看心理学,以心理学老师的姿态聊电影。好在能同时摆出这两种姿态的人并不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