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2-24 21:08

物价越来越便宜,为什么不是好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物价下降背后隐藏经济风险,需创新平衡。

• 📉 价格下降易导致消费滞后和经济收缩

• ⚙️ 单一降价竞争抑制新产品创新

• 🚀 横向创新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今天老干部问了我同样的问题。这可能是中文语境中最分裂的议题之一。


反对者认为,这是某些经济学家的杞人忧天,加上外媒对我国生产力爆炸的抹黑。


当初不是抱怨房价贵吗?不是觉得彩礼要求的高端BBA承担不起吗?为什么现在又对降价焦虑?


真的是因为消费者都是生产者,降价的回旋镖最终会回到你我头上吗?这个链条似乎太长。


标准的经济学解释是,通缩下,消费者会推迟购买、实际债务负担会加重、企业减少招聘和投资(未来回收的现金无法弥补今天更高价的投入)等。这似乎确实在发生。价格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信号,持续下滑,体现的是对未来的态度。而且,价格下滑,不仅是原因,更可能是衰退的结果。


图:工业PPI价格和M1增速有明显稳定的滞后性


但产品降价,扩大市场,又确实是过往几百年市场经济演进的必经之路。


那我们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先给判断:


制造业产品天然有通缩属性,大规模生产导致的降价让产品变得更可承担,绝非坏事——从工业诞生起,这就曾经在服装纺织物、T型汽车和电子产品上反复演绎过——即使在中国高速起飞、融入全球供应链之前。


比亚迪将汽车(背后是优良的移动体验)从30万以上的均价打到10万+,意义不亚于福特的T型车。


1914年福特工人日薪提升至5美元,而T型车的价格在1914年降到了360美元,这意味着大概3个月工作时长就可以承担起一部自己生产的T型车,即使考虑日常开支,也能在一年内买得起。而消费人群的扩大进一步将量产成本降低,单车价格对应工作时长甚至降到了半年。


在降价潮之前,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资料显示比亚迪2023年的人均薪酬为12.71万元,已经超过了主力车型的价格。即使排除高管将平均工资拉高、员工日常开支消耗比例较大等因素,也将单车价格对应的工作时长比新势力崛起前、外资合资占主流时缩减了至少一半以上。这是不可磨灭的进步。


但,产品价格越来越便宜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降价本身。因为单一需求随着边际效益递减终究有极限。相反,产品价格越来越便宜的良性后果,应该是让出钱包的空间,容纳新的产品、新的需求、推动创新。


如果经济体陷入单一维度的降价竞争,而失去横向新产品创新的能力,降价就演变为内卷,最终通过产能过剩伤害经济体。想象一个只有单一产品的经济体,如果产品没有代际差异,持续降价扩大生产,最终会达到消费者需求的极限,量的上升抵消不了价的下降,经济陷入收缩。



为什么横向创新如此重要?因为这是唯一逃脱单一维度下价格内卷、拼供应商欠款和压缩成本的方式。



产品越来越便宜从而利好经济体的路径应该是:大规模生产降本降价——人们在单一产品上的边际满足感降低,钱包更富余——开始挖掘新需求、新产品——新产品先享受高溢价,创新者获得收益——扩大生产,价格下降——人们寻找拓展新的需求——推动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


而非:


在现有产品上越来越卷,区分度不足,最终只能卷价格。


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群往往是游牧民族,把一个产品打到白菜价,就去拓展下一个产品,追寻0到1的创新。


被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这是中国作为产业后发者,成功携庞大市场降低边际生产成本,冲击原有产业格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这些矛盾近年被激化,有更深的原因:


  • 一些需求被定义为坏需求。例如教培。人们只能在被定义为好的需求里面卷——除了黄赌毒,人应该敬畏需求的多样性。典型的例子是游戏养出了显卡、GPU、3D引擎。


  • 通缩螺旋确实给出了抑制投资、延迟消费的信号(因此2%良性通胀是各国的黄金标准),也抑制了对新东西(往往更贵)的消费。尝新者群体的钱包干瘪了下去。贵族、富裕人群在历史上往往是新需求的引领者,先引入,再平民化。要允许一部分需求先“华而不实”起来,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


  • 平台经济盛行,去中间商,价格透明,人们习惯比价,容易将竞争引向单一维度(虽然不全是坏事)


  • 达经济体的反向遏制。作为领先者,牢牢把控创新前沿的开拓,尝试控制关键要素(如半导体)。虽然杀不死创新,但会拖慢步伐。


  • 金融体系失调。除了高风偏的外资撤出,我们的金融系统也失去给创新者超高回报的功能,变得求稳求“实”。创新必须有风险偏好配合。


  • 技术迭代遇到瓶颈。以消费电子为例,很多年来货架上都缺乏真正的新东西。苹果的上一次跃进尝新在很多年前。但实话说,对这方面我反而最有信心,我们可能正处于技术爆发的前期——AI、AI硬件、机器人、自动驾驶等。


很多人质疑——在全球那么多人开不上车、用不了绿色能源的情况下,产能过剩是伪命题,还应该继续降价。


从消费端来看,似乎很有道理,还有多少月入3000以下的人群买不起车,冬季要在寒风中骑电驴。如果汽车均价降到3万......


但即使价格下降再多,人们对单一产品的购买量也有极限,多拥有一辆车的边际效益急剧衰退。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生产端。当销售价格已经无法弥补固定投入成本、研发、材料乃至边际生产成本,企业开始出清时,经济规律表示,这已经接近极限。光靠量的提升难以更进一步,后续需要新的技术变革,改变产品形态,把某项要素投入成本爆发式削减。


所以便宜有极限,将现金流全部捆绑在生产扩量上,实际上压制了对创新的投入,无论对上下游都是如此。当然我相信,单在车这个例子上,前沿创新仍然有大量的空间。今年相继倒下的车企更多是在同质竞争上栽了跟头(吐个槽:或者车把手这种无用创新)


但对整个经济体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利用更便宜的移动成本这个有利条件,开始横向新产品的拓展——不仅是制造品,还可以是服务业。还是那个米其林的例子,为了鼓励人们开得更远品尝美食,轮胎企业做起了美食指南。这两年短途旅行兴起,带动县城旅游经济,也是这个思路。


投资出海这么多年,最感叹的是海外能不卷,很大程度因为有足够多的细分市场,每一个量的天花板都有限,巨头不愿意进入,小玩家活得很滋润,消费者愿意付溢价。一个又一个的小众细分市场,催生了一个又一个赚钱的企业,又允许收入提升后开拓新的需求。但这要求很高。一旦技术边疆拓展停滞下来,就被我们这只工业巨兽追赶而上。这是欧洲制造业强国今天面临的困境。


但追上之后呢?


如果人一直劳动一直卷,恐怕根本没时间拓展新需求。如果平台单一化,渠道垄断化,恐怕消费者连培养、挖掘更多特性需求的信息和机会也没有。最终双管齐下,陷入了单一维度竞争的僵局。


而市场经济,理应是一场无限游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