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2-28 17:06

“脑腐化”怎么就成了2024的全球日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 (ID:NOWNESS_OFFICIAL),作者:猫三只,编辑:dmc,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脑腐化”指沉迷低质量网络内容的状态,成为全球日常。

• 🧠 “脑腐化”因广泛使用成为年度词汇

• 📱 网络文化导致精神状态和注意力变化

• 🎭 抽象文化成为现代沟通技巧和自嘲方式

就在这个月初,“脑腐化”(brain rot)获选成为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它指“一个人精神或认知水平的恶化,尤其是过度消费网络低质量或者碎片化内容而导致的状态”。


其实早在1854年,这个词就被梭罗用在了《瓦尔登湖》里,在那之后的近两百年,几乎每一种大众媒体,都曾被认为是人们brain rot的诱因。在如今的中文语境下解释脑腐,大概就是一种“有意或者自我放任下的沉迷玩梗与抽象”。语言上的故意智障化,是它最鲜明的外在特征。


你可以立刻联想到自己在国内网站上刷到过的各种弱智小视频、抽象文案,而在TikTok、Twitter(X)或者Youtube上,也有海量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的这类内容,有时让人发笑,有时让人迷惑。有意思的是,小红书发布的2024年度关键词也是“抽象”,由此可见,这种扔掉大脑的状态,远远不只是小范围的流行。


©️Isabelle Wenzel


抽象是一种生活方式


要解释脑腐或者抽象,就很难避开当代互联网的玩梗文化和解构文化。解构主义的提出者、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说,解构就是结构主义的瓦解、反对和否定,“语言不再具有清晰的意义”,也没有固定的教条。简单来说,就是对既有规则的打破和重建,而这刚好是所谓的梗或者meme在做的事:毫无用处、已读乱回、阴阳怪气、发疯文学,一切皆可为,除了严肃本身。


牛津词典在分析脑腐时,特意提到了Z世代(95后、00后和10后)年轻人对它的广泛使用。他们既是抽象内容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甚至还是把brain rot投为年度关键词的人,体现出这个群体一种有意识的自嘲。


Reddit用户“Kanye2024President”(一个抽象用户名),在r/Duolingo模仿多邻国制作的brain rot语言课程


如果说大约五到十年前,互联网的话语权还在更年长的一代人手中,“玩梗”还是一种被评价为新奇但不太有营养,甚至相当恶俗的亚文化的话——十年前也刚好是“抽象话”这个词诞生并在特定圈子里流行的时候,再往前十年则是著名的百度弱智吧——到了今天,抽象已经进入我们的常用词库,分辨任意一句话或一个行为是认真的还是玩梗,以及自如地get并应用,几乎成了人与人沟通的必备技能,没有人会再问“你这么发有什么用处”,取而代之的只有“求复制文案”以及“这个好,偷了”。


©️Brooke DiDonato-Call waiting


Brain rot或者无处不在的抽象内容,算是一种糟糕的现象吗?研究者们早已忧心忡忡地提醒过公众,过度沉迷碎片化和低价值的互联网泡沫,可能对人类(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的大脑和心理健康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病毒式的网络文化传播到现实世界时,往往也会带来难以预测的结果。


但即便不考虑这些,你也很难不注意到它对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潜移默化的改变:让人在短时间内多次体验亢奋、上瘾、涣散、厌倦的完整循环,因为它一方面信息增量接近于零,另一方面又能提供高频且小量的刺激。在造梗玩梗的那一刻,你是meme的创造者和消费者,也是meme的宿主,至于你是谁,你怎么想,价值不超过屏幕下方的一个点赞或+1,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无人在意。


年轻的虚无主义者联合起来


将浅显的互联网行为与复杂的社会学理论关联起来,并不是什么很新的事。只是在这全世界都遭遇巨变和动荡的几年里,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似乎比之前更多了一些。


《大西洋月刊》上周发布的一篇文化评论,刚好可以作为脑腐化的另一种注解:我们很容易将现象的产生归咎给智能手机,却忽视了这个社会的权力归属和上层建筑,有太多的人被卡在固定的位置上,“我们发疯是因为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尽管它们显而易见”。人们只顾着吐槽眼前的一切多么扁平和无聊,往往忽视了更大的问题——培养“成熟”文化的土壤正在消失,而这是经济抑郁、政治抑郁、文化抑郁共同作用下的恶性循环。


©️Ben Zank-Failed columnist


这并不是一个快乐的时代,却是一个获得廉价即食式快感前所未有方便的时代(其实赫胥黎在一百年前就已经讲过同样的话)。荷兰学者诺伦·格尔茨在今年出版的《虚无主义与技术》里更是将科技带来的这幅虚无主义图景拆解成了技术催眠(科技减少思考)、牧群网络(以模仿他人来逃避自我)和点击狂欢(用宣泄情绪获得快感)


但其实不管是“大脑腐烂”,还是作为一种症状的智识懒惰,都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就像曾经在许多个国家都出现过的“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N抛世代”以及由此诞生的“丧文化”“躺平文化”“The Lost Generation”一样,它们只是一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在种种因素下精神面貌的一个面向:


建构意义是困难的,但消解意义是容易的,克制情绪是困难的,煽动情绪是容易的,尤其是当互联网赐予了所有人Crtl-C和Ctrl-V的能力时,这一切加在一起,都让人有扔掉脑子的冲动。短视频、短剧、抽象段子和文案,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全世界都不好过,全世界青年都联合起来进行虚无”,无聊、无用和无需思考就是一切。


©️Ben Zank-I'm reflecting


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在《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里总结过上个世纪末在本国产生的诸多现象,包括泡沫崩塌之后的阶层分化、“断亲”、宠物家人化、情感体验行业的流行等等。在当下简中互联网能被看到且被允许讨论的每一个社会和文化问题,在十年前的韩国、三十年前的日本以及更早之前的欧洲和美国,基本都已经被经历和讨论过了,甚至也有人将曾经的“狗粉丝”与日本的丧一代类比。唯一不同的,或许只是互联网让普通人的情绪和行为有了更多成为“现象级”的机会。


时代和个人的进退是同频的,有些事情只要发生过,就必然有集体记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精神面貌,甚至包括生活状态,与几十年前的颓废一代、虚无一代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展示的工具由自行车、酒精、性和成瘾药物,换成了智能手机而已。


©️Brooke DiDonato-The landscape called and said she's lonely


如何有理有据地抽象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乏善可陈和碎片化让玩梗成本一再变低,脑腐化在我们这片互联网早就已经超出了贴吧抽象话、AI语录生成器和迷惑行为大赏的范畴,变成了一种更主流、更温和,但也更难以被察觉到的常态,你不会去问为什么有人会在网上求抽象表情包和抽象文案,也不会诧异为什么总能刷到同一个模板拍出来的无脑小视频——我们并不鼓励或提倡这种状态,但如果你想要在看到或者使用它们时多一点“我知道我在做什么”的意识,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特征来简单分辨(别太当真)


1. 高频且无意义的重复


按照meme这个概念的提出者理查德·道金斯的说法,模因的本质就是一种信息复制和模仿的过程,以此类推,一段只有几秒但不断重复的魔性小视频或表情包、一个学会之后哪里都能用的时髦词汇,或者一张完全符合当下审美模板的虚构的脸,其实都可以算是精神污染的一种,记忆机制与互联网神曲类似,让人可以不带脑子地记住并脱口而出,不论是自我复制(重复)还是复制他人(传播),拿来主义、反对独创、禁止思考才是它的奥义。


©️Ben Zank-Judgment clouded


2. Emoji和谐音


跟英文世界大多将emoji视作可爱友好的表达不同,简中互联网经常将emoji用来当成攻击性语言的替换字以避免被审查拦截,所以它们每次出现的语境一直都相当微妙且意味不明,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如“停止这场闹剧吧”“你你你你要跳舞吗”,同理还有因为输入法联想、拼写错误或规避审查而出现各种谐音替换梗,比如(要完)、丸辣(完啦),本来只是图个方便,却因为自带一种“懂的都懂”的氛围,反倒成为线上沟通的新型暗语。


3. 被动攻击和自嘲


“如果你惹毛我,我就毛茸茸地走开;如果你小看我,我就小小地走开;如果你看扁我,我就扁扁地走开”“Ta没有把我耍得团团转,转圈只是我的爱好”“很生气,气得我将原价点一杯瑞幸”,看似是花式自嘲,其实依然是当代互联网特有的立体防御:虽然我把自己放得很低,但并不代表你可以优先攻击我,我先甩出这个词你就无法再用这个词,我先审判自己你就不能再审判我,进而达到一种以退为进、以自我挖苦为自我尊重的微妙快感。


@Brooke DiDonato-Time is money but I've got nowhere to go


4. 迷惑发言且胡言乱语


一种结合了这几年流行的互联网发疯文学和弱智吧发言的特色行为艺术,唯一目的就是让使用者的精神错乱和思维跳跃直接体现在特定的言行之中,如果说遛一只纸做的宠物算是创伤应对机制,那么“我的精神挺好的呀,我的好神‬挺的精呀,精挺好我的神的呀”“如果袋鼠决定入侵乌拉圭,那么每一个乌拉圭人要打14只袋鼠,你不知道,你不在乎,你只关心你自己”这类看似毫无道理、实际上也没有意义的话,每一句都是我们当下复制粘贴的二手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句都像是对这看似还在运转但没有任何细节经得起推敲的当下的隐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 (ID:NOWNESS_OFFICIAL),作者:猫三只,编辑:dmc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