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27 19:37
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是暗淡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作者:苟利军,编辑:王路,版面:田晓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6600万年之前的某一天,一颗直径达十多公里的小行星,突然撞击了地球。这就像我们世界上存在最大破坏力的几千万颗氢弹同时爆炸。它产生的冲击力,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啸。


撞击产生的熔岩在短短时间内飞溅到了几千公里之外的地方,非常高的温度,燃烧了多数地方的森林。撞击产生大量的烟尘,弥散到天空中,导致太阳被遮挡住。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多年,地球也进入了“核冬天”时期。恐龙灭绝,是因为没有掌握这种技能?飞向深空,哪里才是我们的目的地?为了飞,人类穷尽了多少方法?


在这段“核冬天”时期,75%的生物飞快地灭亡,恐龙作为陆地爬行动物的代表之一,尽管绝大多数灭亡了,但还有一部分会飞的恐龙生存了下来,逐渐地适应环境,最后变成我们所熟知的鸟类。


通过恐龙灭绝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时候非常的强大,但无法摆脱地球引力的种族,是不具有非常长时间的生存能力的。只有会飞的种族,才有更强的适应力。




灾难一直都在,人类如何前行?


但是恐龙的灭绝,却带来了一丝好的消息,那就是恐龙的灭绝,让地球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种。哺乳动物在恐龙之后,又逐渐地兴盛起来。


相比较其他的物种,人类诞生的时间要晚很多。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时间大约是40亿年,但是最早的人类出现在500万年之前,而最早的现代智人,出现在大约30万年前,而近代文明的出现又是更晚。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短暂历史的人类,在过去的几十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一个时刻被担心被野兽所袭击的种族演化到了一个看似无所不能的种族。


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不断地重复着。一些有着担忧意识的人开始思考人类会不会也经历像6600万年之前恐龙所面临的那样。


尽管每大约一亿年才有可能有一次非常类似的撞击事件,但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近几年的科幻电影,讲述人类面临的不同的灾难。


《星际穿越》讲述了人类面临的枯萎病,去年非常火热的《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膨胀将整个地球淹没的故事。



这些事情看似离我们的现实非常遥远,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不容我们忽视。那就是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南极冰山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很快地融化。


根据一些科学家的估计,大约只要过一万年的时间,整个地球就不太适合人类居住了。


而有一些人更为悲观,英国的物理学家Stephen Hawking就曾经预言,如果人类不注重对现在能源的保护,过不了几百年,地球的温度将会极大地升高,就不太适合人类的居住。


所以的话,人类的未来,是一个需要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人类为了自身的未来,必须要学会摆脱地球的引力,只有会飞的人类才会有未来


2. 航天就是一部人类的奋斗史


自古至今,我们知道无数的人类为了实现飞翔这一目标而努力。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很多的航天技术,其实都是无数人前仆后继的结果。


中国明代的万户飞天,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



1903年,莱特兄弟让飞机在天空中持续飞行了12秒,开启了人类走向天空的第一步。



1926年,第一枚液态火箭的发射成功,虽然仅仅持续了2.5秒,飞到了12米高的地方,但是这奠定了现代火箭发射的基础。


30年之后的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掀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


而在四年之后的1961年,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


加加林和他留在月球上的脚印


在八年之后的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宇航员完成了登月计划,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说出了经典的一句,他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刻。


当然,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宇航历史上非常光辉的成就,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和苏联太空竞争的结果。但是,正是因为彼此的竞争,才促使了航天科技的发展。借助于这些技术,人类开始探索太空,探索太阳系之内的其他星球。


火星是人类向往已久的星球,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类就开始不断地探测,终于在1964年水手四号成功飞越火星。


时至今日,人类已有40多个项目发射到火星周围。


在今年,阿联酋、中国和美国发射了三个不同的火星任务。


苟利军在造就演讲


而在2021年,人类将第一次在火星之上飞行。它的意义不亚于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试验。


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类在未来实现所谓的星际旅行。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两点:


  • 找到合适的星球;


  • 拥有足够快的飞船,将我们送往我们的目标。


那我们是不是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星球呢?


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了天空,从而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征程。



随着望远镜的越做越大,借助于最先进的望远镜,我们了解到宇宙其实比我们的银河系更为浩瀚。


在哈勃望远镜的观测下,我们知道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至少两万亿颗星系,每一个星系至少包含了千亿个恒星。


所以,在我们整个可见的宇宙中,竟然存在着差不多1000万亿亿颗恒星。这个数目比我们整个地球上沙粒的数目还要多十万倍以上。


现有的理论表明,几乎每一颗恒星周围都有可能存在一颗行星,我们怎么找到这些恒星周围的行星,是天文学家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们的地球在整个宇宙当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呢?


这幅照片是1990年旅行者一号在飞离了13年之后,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拍下的。


本来这张照片的主角是地球,但是如果不仔细查看的话,我们很难找到地球的影子,地球藏在一缕光线中,就是一个小白点,如此的渺小。



60亿公里对于地球而言,好像非常的遥远,但是60亿公里仅仅是太阳系大小的一半,所以从整个宇宙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地球是渺小如斯的。所以要想探测到非常渺小的行星,我们需要非常尖端的技术。


终于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天文学技术的发展相对成熟,我们开始探测到一些太阳系之外的行星。


1990年,我们首先在中子星周围发现了两颗行星。


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在距离地球大约几十光年的飞马座中发现了一颗太阳周围的行星,至此掀开了我们探测系外行星的序幕。


而到今日,我们已经发现了4000余颗的系外行星。在这些系外行星当中,哪些是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天文学家根据对于地球的研究,就提出了一种生命宜居地的说法。


这些行星所在的地区,不能离中心的恒星太近,也不能离中心的恒星太远,太近的话太热,太远的话太冷。


所以在这4000多颗行星当中,我们最终找出了12颗非常适合于生命居住的环星球,距离我们最近的,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邻星。


这个比邻星,如果大家看过《流浪地球》,就知道它也是地球最终的流浪地。


3. “虫洞”或许是星际旅行中最有效的途径


找到了理想星球之后,我们是不是有能力飞向这些星球?我们的飞船是不是具有足够快的速度?


《流浪地球》试图把地球加速到光速的5‰。5‰大约是每秒钟飞行1500公里。


这对于现在的航天技术来说,是非常难的,至少在现有的技术下,我们很难达到这样的高速。


我们知道在电影中,即使是这样快的速度,也需要2500年才能达到。这需要一百代人,而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任务。


但《星际穿越》展示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虫洞。



虫洞是指一种高维空间的通道,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抵达上百亿光年远的地方。


所以这种虫洞看起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毕竟这些都是科幻电影,在现实当中,我们具有什么样的技术呢?


50年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可以说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高光时刻。当时载着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火箭是土星五号。


在所有的火箭当中,土星五号依旧是现役火箭当中是推力最大的火箭。


当然,下一代的美国的空间发射系统,以及SpaceX的大型火箭,或者说大型猎鹰火箭,它们的推力,要比之前的土星五号大一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张对比图看出,它们的推力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目前使用的火箭能量的来源都是化学能,它们的大小并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之下,必然它的推力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火箭的推力没有发生变质变化


所以除此之外,现在的航天人员在试图研制一些新型的火箭发射的机制,比如离子发动机,核聚变的发动机,以及反物质的发动机,甚至于通过所谓的时空弯曲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叫做曲率飞行。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新的技术能够有突破,帮助我们实现快速抵达遥远星球的目标。


只有火箭技术的新突破,才有人类进行星际旅行的希望。


在近100年的时间内,火箭技术的发展甚为缓慢,一些人就非常悲观。刘慈欣就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没有太空航行的人类未来是暗淡的,所以不会飞行的人类是没有希望的。


人类必须要学会快速地飞行。


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也让我们看到一些欣喜的地方,航天事业展现出欣欣向荣的一面,除国家力量之外,还有更多的私人企业加入到航天事业中,比如SpaceX和亚马逊的蓝色起源等。有人就把现有的这个阶段,称之为航天2.0时代。


尽管我们的航天技术发展很慢,但是航天技术一旦开启,靠着人类不断的努力,我们必将实现太空航行的最终目标。


假如有一天,人类遭遇类似的经历,在地球上经历类似的灾难,我们就可以依靠未来的火箭技术,把未来的人类送往遥远的星球,实现像阿西莫夫在《基地》小说当中所说的那样,建立一个横跨银河系或者说横跨整个宇宙的新物种。


让我们未来的人类,在星辰大海当中生存下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作者:苟利军,编辑:王路,版面:田晓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