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ID:huanxingxingqiu),作者:刘幼沙,图文编辑:橙子、白鸥,制图:大绿,现场照片:刘幼沙,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7日下午,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里耶夫签署戒严法令,宣布阿塞拜疆进入战时状态,根据该法令,自2020年9月28日00:00起,在全国实行戒严。包括首都在内的部分城市,戒严令期间晚21点到次日早六点实行宵禁。
戒严的导火索还是那片常年笼罩在外高加索地区上空的乌云——纳卡冲突。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27日早间在纳卡地区爆发新一轮大规模冲突,双方均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和率先发动军事进攻。
据阿塞拜疆国防部的通告,之前我们去过的那个战后重建样板小镇Cocuq Marcanli也受到波及,民用设施严重受损。
我当初在文章中写道,这个村子给我的感觉像是灾难中的诺亚方舟,承载了宁静和希望,但愿周围滔天的巨浪不会再将它打翻。今天再回头,发现那所谓的宁静和希望,是如此的短暂。
下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重温去年走访Cocuq Marcanli村后发布的图文。
回程的路上,我看到路旁边的警示牌上写着:危险地区,禁止入内!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刘幼沙跟我们讲一讲阿塞拜疆:
我目前在阿塞拜疆留学。阿塞拜疆位于高加索地区,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因其盛产石油,还热衷于城市建设,所以有了“小迪拜”的称号。
阿塞拜疆首都,巴库▽
高加索素有“世界火药桶”之称,这个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领土争端。其中,闹得最凶的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历史上,这两个国家在纳卡地区(全称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有着民族矛盾。
苏联统治时期,该矛盾在强权的压制与掩盖之下日渐加重。而苏联解体后,矛盾愈演愈烈,最终两国因此爆发长达数年的武装冲突,史称纳卡战争。
阿塞拜疆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不光丢掉了纳卡地区,甚至接近百分之十的领土被都被亚美尼亚占据,数以万计的阿塞拜疆人沦为难民。
1994年,冲突双方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签署了停战协议,但仍无济于事。截至目前,双方仍然每天发生着小规模冲突,难民回迁遥遥无期。
一个月前,我在阿新社的报道中看到一则消息:Cocuq Marcanli村在停战的25年后,首次举行婚礼。
我检索了一下,发现这个村子就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交火线的边缘。那么,去看一看吧,看看他们的生活,看看什么是战争。
这个村子在1993年,被亚美尼亚武装部队占领,大批的村民被迫逃离,成为了无家可归的难民。
1994年初,阿塞拜疆军队发动了霍拉迪兹行动,该村被阿塞拜疆解放。
但由于当时亚美尼亚军队仍然占领着该村周边的高地,难民们仍无法返回家乡。直到2016年,阿塞拜疆军队的又一次反攻,才使得盘踞在村子周围的亚美尼亚军队离开。
而曾经的村子因为战火,已经沦为一片焦土。后来在阿塞拜疆总统的批示下,村庄开始了重建。
图为2016年开始重建前的Cocuq Marcanli村▽
直到2018年底,新的Cocuq Marcanli村才初步建成。流落在首都巴库的一千多位难民在阿塞拜疆内政部的安排下顺利重返家园。踏上逃难之路的那一刻,难民们肯定想不到,再回来就是25年后。
我在首都巴库的宿舍,实际上就在一个难民区的附近。难民们的住房和我们的宿舍一样破旧——整栋楼几乎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老鼠和蟑螂在楼道中肆意穿梭,他们只能挤在二三十平的小屋子里生活。
从巴库前往这个村子并不是很麻烦。在市中心的火车站买一张前往霍拉迪兹的车票,下火车后把地址告诉路边的出租车司机就可以。
真正麻烦的是聚居点被阿塞拜疆武装部队和警察层层把守,甚至在通往霍拉迪兹的路上,随处都能见到穿着便衣放哨的军人和密密麻麻的警亭。
在离开的时候,偷拍了一张村口的岗哨和军营▽
司机把车开到进村的岗哨前示意我下车把护照和绿卡交给站岗的军官。
本以为交完证件便没什么事了,但之后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进入村子不到两分钟,背后就开来了一辆警车,警官示意我和同伴上车,接着警车载着我们开回了进村的岗哨。
这时我发现岗哨旁边停了一辆稍微高档一点的SUV,旁边站着的应该是他们的长官。很庆幸,他会说俄语。
在我表明来意后,他满脸为难的样子,告诉我没有外交部的许可任何外国人都不准进入这个定居点,因为翻过村后的山丘就是亚美尼亚的阵地,非法闯入的话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我再三表示就是想看一看阿塞拜疆收复的领土,探究一下两年时间如何重建一座城镇,另外,我告诉这位长官,我的心是和广大阿塞拜疆人民连在一起的。
再三交涉下,他同意了我参观的请求,为了保障安全,他派出了警察随行监视。
文字对于描述这个神奇的村子显得有点苍白无力。我挑了几十张照片,希望能展示一个相对完整的阿塞拜疆新农村。
阿塞拜疆政府倾尽全力,将Cocuq Marcanli打造成了一个战后重建的样板。
从公园到街道,从清真寺到居民住房,全部采用了标准最高的设计规划。可以说,在这里,你能看到基础设施最好的现代化农村。
路的两边是政府新建的民房,每一户都有单独的房屋,外加一块土地。土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个人,意思就是所有者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干任何事。
比如养蜂▽
比如堆放牧草▽
比如养牛▽
甚至你可以拿来耕种▽
返回的难民大多数以放牧为生。
我们遇到的所有人都面带微笑,仿佛这里并没有发生过战争。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最完美的。随行的警察告诉我们,政府为了返回家园的难民能够安居乐业,专门制定了一套方案:
向他们传授养蜂技术、教他们放羊、每年安排高校教师和学生下乡支教。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户户通水、通电、通天然气。为了使村民在返回后能够生活在一个舒适健康的社区,政府筹资建设了高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以及算得上是“奢华”的公园。
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定居点。
除此之外,村里还建了一个大清真寺。
这个清真寺大到什么程度呢?
在村子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看到它的宣礼塔。建这么大的清真寺,一方面是因为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宗教,既然村子建在战争前线,就必然要增加一些元素来达到宣誓主权的目的。
另一方面,回归的难民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除了背后的国家支持,清真寺也可以慰藉人的心灵。
在市政设施上,Cocuq Marcanli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应俱全。
正在工作的快餐售卖车▽
品种齐全的杂货店▽
迷你的药店,医院以及村政府▽
能容得下数百人的村民娱乐中心▽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面子工程。但是,只要能让自己的人民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再怎么做都不为过吧?更何况,高标准重建这个村子的目的就是为阿塞拜疆其他地区的村镇建设做一个样板。
Cocuq Marcanl的访问,让我深有感触的是随处可见的国旗、自由奔跑的孩童、以及居民的窗户。
阿塞拜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旗,每个行政区都有雄伟的国旗广场。阿塞人民似乎对国旗拥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
在Cocuq Marcanli,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有崭新的国旗悬挂。这不光象征着村民对国家的感恩,更有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翻过背后那座山就是战争,但是这里的孩童的脸上并没有任何担忧和惊恐。他们可能已经从父母的口中了解到25年前的那场战争,但是,希望他们不会把仇恨的种子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
毕竟,世界是他们的,未来也是他们的。仇恨的消解的希望在他们身上。
翻过村口的路障,再走上几公里,就会到达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正在交火的冲突前线。但是,我在这个村子里看到的只有代表平和的花、毛绒玩具、笑脸。有时候,战争与和平就是这么紧密的靠在一起。
多么巨大的反差。很多人迷恋武力、崇尚战争,我觉得,可能是这些人离战争不够近。当双脚踩在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上的时候,相信我,任何人都一定会选择和平。能平凡安逸地度过一生,就已经是幸福。
参观结束后,我选择走回霍拉迪兹。回程的路上,我看到路旁边的警示牌上写着:危险地区,禁止入内!
Cocuq Marcanli当时给我的感觉像是灾难中的诺亚方舟,里面承载了宁静和希望。可在近日的冲突中,这里也受到波及,民用设施严重受损,那所谓的宁静和希望,是如此的短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ID:huanxingxingqiu),作者:刘幼沙,图文编辑:橙子、白鸥,制图:大绿,现场照片:刘幼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