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原文标题:《2025年会更差吗?》,题图来源:AI生成
当网易云音乐的年终盘点开始出现在朋友圈时,就意味着这一年马上就要结束了。
一进到11月,各家APP的市场和运营的同事就忙了起来,大家为了策划出能够给用户带来“爽感”的年终盘点绞尽脑汁,期冀可以一发击中你的心灵带来二次传播,毕竟如今老板们不相信情绪,只相信冰冷的数据。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大家的压力都不小。人与人之间现实中的交流越来越少,花费在抖音和小红书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似乎从互联网上得到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记住。仿佛每个人都孤独、痛苦和麻木。
这让我想到了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写的长篇小说《无罪者》,他说,在价值崩溃的年代,没有人是无罪者。
我们漠视他人的苦痛,漠视自己的命运,漠视人的自我,漠视人的灵魂。谁被第一个拖赴刑场也变得无关紧要。今天是你,明天就是我。
在《无罪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第二年,布洛赫就因心脏病发作离开了人间。米兰·昆德拉曾这样评价布洛赫,说“在他的命运里,铭刻着那个时代欧洲的所有悲剧。”
命运多舛的作家,也总是更关心社会、政治与现实。布洛赫反对媚俗,他认为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不是美,而是善。
每个价值崩溃的时代同时也是媚俗大行其道的时代。
这也正是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所担心的,人们的生活被娱乐、便利和现成观点的洪流所淹没,个体的深度与个性被剥夺。
而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年轻人的独立和思考能力还没来得及养成,就已经过早地踏入了媚俗的陷阱。人们用空洞无用的灵魂噪音,来填满自己空虚无聊的生活和精神。
所以我总是刻意告诫自己,尽量少制造点这样的噪音,一味地讨好并不“善良”,让普通人认清生活的真相但依然热爱才是正事。
活在当下,剩下的交给命运
过去的一年里,我大体上保持着每周写一篇文章的频率,想让读者多一扇窗、多一个视角,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更多面。我不生产知识,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但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说观点犀利,有人说贩卖焦虑;有人说作者的意思是活好当下,也有人说这是作者极致的阿Q精神胜利法。
所以你看,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时候,其实早就已经自行代入了一套论断。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前段时间,跟一档文化类节目的制片人做前采,她预设了我“小镇做题家”的身份标签,我连忙解释道自己顶多算是个“小城错题集”。
毕竟我的家庭出身算不上贫苦,读高中的时候又偏科的厉害,语文英语好得出奇,但数学物理宛若白痴,大学没考上名校,也没选对专业,没有活在父母的预期里。今年我已经32岁了,依旧我行我素,但似乎比二十多岁的时候还要快乐和松弛。
人总是更容易理解跟自己同阶层的人。全国有3117所大学,其中39所“985”、116所“211”,两者合计占比大概只有5%。剩下95%的院校毕业生中,大多数都是跟我一样没有家庭助力的普通青年,所以我们才是让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主旋律和顶梁柱。
历史不会跳过任何一代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会。
不要过分迷信专家的言论,要保有自己的思考。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个人观点难免会想要夹带私货。时代背景、家庭出身、个体的性格、会的技能、所处的圈子……等等各种原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
北上广是好,但不是每个“穷孩子”都适合来。倘若一个人性格内向,恐惧竞争,那努力去县城里当个老师也不错。不要听别人说以后老师都得下岗,今天不吃明天的饭,以后的事情以后说。
不要过度规划人生,我们只管埋头把眼前的事踏踏实实做好,剩下的交给命运。我大学学的是护理,没想到毕业后去干了互联网,恰巧赶上一波行业的红利,然后30多岁又开始读研、写文章,往后会怎么样呢?只有老天爷知道。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来源于“比较”,同样,人最大的幸福也可以来源于“比较”。我脑海里时常会浮现一个想法,就是读高中的时候班里比我努力的同学大有人在,能过上现在的生活纯属命运偏爱,知足才能常乐。
人生的波动性极强,我们唯一的目标应该是去争取把这条线拉得足够长。
婚姻是一本经济学账
前两天听了一档财经的播客,主持人问对谈的嘉宾,你对婚姻的态度如此悲观,为什么还要做婚恋这门生意?嘉宾回答说,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想要逆主流价值观真的是太难了。
其实除了与社会对抗非常需要勇气以外,还有人到中年那份难以逃避的孤独。
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是感受不到孤独的,因为这个世界偏爱年轻人,年轻时有无限的可能。但等到30多岁以后,绝大多数人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平庸,原来我的工作这么快就迎来了天花板。
这个时候,我们慢慢开始渴望与社会产生联结,被他人所需要,而这样的关系往往在家庭中最容易获得。人这一生真正的亲密关系只有三种:父母、子女、伴侣。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曾说过:“再糟糕的关系,都胜过没关系。”
前不久刷到大冰老师和帝师的一段直播连线视频,帝师问大冰,你对这些迷茫和生活压力巨大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大冰回答说,特别简单,回到妈妈身边,然后不要别人在场,就是和妈妈单独待两个小时,和妈妈聊聊天。
大冰之所以给出这样的答案,或许是因为妈妈是他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密关系,所以一遇到事情,他首先会想到要回到妈妈的身边。
但父母总归是要先我们一步离开这个世界,当唯一的亲密关系消失后,我们的精神依靠又该从哪来?
对于大冰这样的名人、或者是明星而言,他们的确有很多路径去建立各种各样的非亲密关系,比如跟读者、粉丝交流,或者说去做做公益,但普通人在社会里恐怕就只剩下“自己”这一个身份。
当然,我更愿意将婚姻看作是一本经济学账。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不是只看25岁~40岁这一段,应该是拉长到80岁去看,然后做出真正对自己财务报表有益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在投资中对股票的涨势要有合理的预期,不能因为一时的涨跌就盲目决策,追高杀低更是大忌,因为茅台也有可能砸在手里;同样在婚姻中,也不能期望对方完美无瑕,出现争吵、冷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就有点像投资中会有浮亏和回撤,一旦决定长期持有,就不要太在意那些波动。 温柔、懂你且有钱的,大概率是碰上了杀猪盘。
如果你还没有下定决心彻底放弃这场游戏,坦白来说,还是越早入场越好。
经济独立,才能精神独立
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说过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这两年,人们频繁地提到一个经济学理论——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康波周期”,都说人生发财靠康波,而这个周期大约是60年。
虽说这60年中有三次发财的机会,但是一个人除去读书的二十多年,再除去身体机能下降的老年时期,真正参与到创造社会经济的时间又能剩多少?因此,普通人一生中能赚钱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
而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总是羞于谈钱,要视金钱为粪土,生怕沾染上“铜臭味”。
还记得在综艺《这局得加钱》第二期里,杨天真和许知远的对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很多年轻人,她可能没有完成生活的基本问题,他还没有用钱建立生活安 全感的时候,赚钱肯定是第一位的,而且我觉得这一点错都没有,空谈理想你没办法生存,你没办法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有时候谈钱才能捍卫你的理想,拥有这样的意识,它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主动,变得勇敢。
事实上,谈钱和攒钱都是一种能力,都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人只有经济独立了,才能谈精神独立。
我不鼓励人把日子过得太清贫,那样会错过很多乐趣。但也不要借贷,不要透支自己的未来。
我想好的生活应该是平静的,就像是品尝季初的蔬菜,原汁原味,又清香回甘。
2025年,希望你可以收获更多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