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原文标题:《2025还没开始,浪费已经发生》,题图来自:AI生成
你信吗?在一个需要屏息的商业环境里,仍然有企业在大肆浪费。甚至2025年还没到,许多浪费就已经预设好了。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我们已经降本增效到极致了,根本没有什么水分,怎么能说还有浪费呢?
很多人可能反应激烈——再压缩成本费用,公司的正常运作肯定会受影响,乱砍支出,动了大动脉,怎么办?
企业的经营,就是用财务和人力两类资源投入,去换取业务的增长,老板应该关注的就是财效和人效。进一步看,财务和人力两类资源,放到不同的领域会变成各种成本费用,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计算效能(投产比)。
不少倒下的企业,在倒下那一刻,老板可能都没把这些细账算清楚。这不是开玩笑,就是中国商业社会里活生生的黑色幽默。
作为老板,一旦你不关注这些细账,跑冒滴漏就会愈演愈烈,最终在经济寒冬里吃垮企业。
有没有算细账,各位老板心里清楚;而要找到2025年的浪费,各位不妨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1:有没有内耗式产品或业务还在恋战?甚至要求投入兵力?
每个企业的营收都由不同的业务组成,有些业务体量不小,看起来挺风光,但实际上是“内耗式”的。什么是“内耗式”的产品或业务?那种成本巨高,营收太低,毛利微薄的。更有甚者,由于市场内卷,客户要求不断提升,成本急速上升,而营收(售价)则在急速下滑,毛利倒挂指日可待。
成熟市场的内卷是必然的,降价本身也是强者“清场”的手段,但问题是,企业要理性审视自己究竟是不是强者。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撑,还要强行玩这种内耗游戏,其实就是自杀。即使企业发现了这种内耗,想要叫停,但这种业务的负责人也会强力反对,他们会夸张地主张这类业务所谓的“前景”,还要求企业投入更多的兵力。这种执念也很好理解,即使是内耗业务,也是业务负责人的地盘,耗的是公司,又不是他们自己。
问题2:有没有开拓期的产品或业务还在讲故事,但却一直没有走上正轨?
在充满红利的时代,不少企业都布局了新兴业务,这些业务前景与风险都不小,属于企业“余力”之内的尝试。但随着经济系统中的红利消失,这些新兴业务的前景开始不明,风险开始显现,不是说绝对不可能成功,只是性价比变低了。这意味着企业可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火力来攻克最有成功概率的新兴业务。
有意思的是,每当企业想下这样的决心,就会发现所有业务都在讲故事,都说自己就差“临门一脚”,需要公司大力扶持。即使业务始终不见起色,业务负责人也不愿下牌桌,还要求公司和他一起豪赌。当然,公司投入的是真金白银,他投入的是一两段激情表演。
问题3:有没有费用支出是刚性的,且不关注费效比?
所谓费用,是不能计入成本的公摊,它没有变成产品,只是支持了公司的日常运营。费用很难核算它的效能(即费效比、投产比),很多企业也不习惯核算它的效能。所以,一旦企业常年有一笔费用支出了,那这笔钱的大部分都会被浪费掉。
我们会发现,即使企业掀起了一轮轮的“降本增效”活动,还是有些费用始终在刚性支出。你说它没用吧,一群使用这些费用的人站出来坚决反对,还会加油添醋地告诉你“这笔钱不花会有什么危害”;你转而问它能产生什么效果,费效比如何,没有任何人敢承诺一个数字。
问题4:有没有藩王式将领在不顾大局、无原则地维护自己的地盘?
有没有发现,即使是市场寒冷,企业没有太多的业务机会,却仍有业务部门负责人拒绝削减预算。他们暗含的假设是,部门是自己的地盘,预算是自己的利益,一点不能少。他们还有个非常短期主义的心理——企业的未来是明天的事,我们部门的预算是今天的事;企业的未来是老板的事,我手里的预算是我的事。
大局?不存在的,这么多业务部门,要砍先砍别人。什么?别人都在砍?那我们部门也不能砍!我们有我们的特殊情况,需要公司的关心;我们这里是大动脉,需要公司用心呵护……
问题5:有没有无效后台部门依然在循规蹈矩、不思进取?
这类后台部门除了跟着老板大喊几句“降本增效”,工作作风依然是满口大词,依然是不接地气,他们做的事情依然产生不了直接或间接的经营价值,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
他们不停主张自己作为行政机构存在的意义,找到细枝末节的任务,套上无比伟大的意义,来显示自己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一旦老板或高管提到的任务跳出了他们原有的舒适区,就会遭遇他们明里暗里的强烈反对,总之,有一万个理由拒绝改变。
问题6:有没有低绩效员工碌碌无为但又人心惶惶?
在经济寒冬里,企业都会减负前行,所有人都会关注自己是否会在“减负”中被放弃。但有一个规律是,越是碌碌无为的人,越是人心惶惶。他们会四处打听,交头接耳,不停在公司传递负能量,正事反而越做越少。而为公司实实在在创造业绩的奋斗者,很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他们不是不担心前途,而是在忙碌中很快把心绪重新聚焦到做事上。经济寒冬传递的寒意,其实很简单地帮公司分离出了两类员工——“奋斗者”和“划水的”,这远比那种走形式的绩效考核更管用。
2025年,必然是凛冬。在生存挑战来临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各位老板,不妨问问自己上述6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