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尚先生(ID:esquirecn),采访撰文:小明,摄影:AMO(Art² Studio),服装造型 :吴炜,妆发:沈威(东田造型),原标题《惠若琪:远方在目力所及之下》,题图来自:原文
从义无反顾,到一往无前
女子排球无疑是我们这个国度最夺人眼球的运动项目之一,一场荡气回肠的比赛足以提振举国上下的精气神,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气势如虹,更催人一往无前。
一连串的名字记录了中国女排不间断的传奇,惠若琪便是这些闪亮名字当中的一个。
她个子很高,笑起来很美,有着运动员特有的干练率真,谈吐之间,更是难掩她特有的睿智和幽默。
三年前,惠若琪离开赛场,虽然少了风风火火的打拼,但很快在平平淡淡中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她习惯把退役当成一个分水岭,来区隔“上半场”与“下半场”的节点,工作不同了,生活也是重新开启。而熟悉她的人并不会感受到她太多的变化,依旧是活力四射,一往无前。
义无反顾
惠若琪说自己开始接触排球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由于个子高,排球教练来学校选拔,一眼就看到这个身材高挑的女孩子。“我的父母一开始只是想找个能让我锻炼锻炼身体的项目,恰好他们在读书的时候都接触过排球,就选了排球”。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里,排球运动的热度高,几近家喻户晓。
初入体校,惠若琪发现自己“来晚了”,别的同学已经会扣球了,“我才开始练习垫球”,因此常常是教练把她一个人独自丢在一边,让她对着墙单练。没想到这个小家伙打着打着就跟上了“大部队”的节奏,临近期末,大家因为备考或是种种理由训练少了,惠若琪反倒是场场不落坚持了下来,还经常给自己加个小课。“那个时候,亲戚会说,要不就别练了,就这么多时间,不如回去上个主课的课外班吧。”但球场里会有种莫名的东西吸引着她。
很快体校里更高梯队的教练发现了她,像是一块璞玉。她并没意识到,在做个普通孩子正常完成学业,和成为一名未来排球运动员之间,会是一次艰难的取舍选择。家里人已经把决断选择的时间延后了一年,教练连续两年登门拜访,也是求贤若渴。“我自己是非常喜欢打球的,可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球场上,无论最后胜利或者失败,能和小队友们在一起的感觉对我来说特别棒”。但父母那时对把自己的女儿送进职业队打球却是有所迟疑的,毕竟按部就班的读书,找工作是一代人坚守的生活轨迹。
“爸爸妈妈就来问我,到底怎么想?”
是义无反顾,也是执着,惠若琪笑着回忆说:“可能是我一直都比较好面子吧,从小个儿高,大家都看着,总是被关注,就只能把事情做好”。这种“好面子”被惠若琪转化为一种努力的动力,进职业队时,遇到别人无法想象的伤病困扰时,她都会想起刚开始入门时自己做的决定,“后来有无数的选择,我一直都选择坚持,有什么理由这次叫停呢?” 在惠若琪的精神世界里,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一定不是算了吧,“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达到,因为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很多年之后,在她可以安静下来回想自己运动生涯的时候,她会更加笃定。
“我觉得当个运动员或者说体育运动,给参与其中的人哪怕是旁观者,都在传递一种精神:不断在失败和成功的交替中成长,跌倒了再爬起来不停地循环。这就特别像我们在生活里面遇到的事情,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只有让每次爬起来的你比从前更强大。”
重启的“小确幸”
离开赛场之后的惠若琪身兼数个身份:惠基金的发起人、青少年运动培训的推进者等等。一切清零,生活仿佛也随之重新开始,她重温了刚刚接触排球时的心境。“好累,不停地投入心力精力,短期之内也不会看到巨变。”有趣的是她又再次听到类似于当时她在初学排球时收到的质疑声音,“现在做的事和一开始选择去打球一样,都是存在风险的一种选择,也会背上点儿不被看好的包袱,但这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困难了”。十多年的球打下来,她坚信如果能经受住考验,未来一定有收获的机会。
一个人在做运动员的时候,目标自然十分清晰——就是要登上领奖台的最高处。竞技体育里让人痴迷的部分是个特别具象的点——运动员拼尽全力想证明自己可以达到/做到巅峰。一旦运动员选择结束在竞技场上的比拼,发生点儿小迷失一定是常态,“要适应生活,要学会在平淡的生活里面重新找到意义和新的目标,也要找到生活里的一点小确幸,这些都是我在竞技场里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所幸的是,惠若琪一直保有着乐观,“我不想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感染到别人,释放负面情绪不会帮到自己,还会影响到别人。”
她开玩笑说自己的记性不好,过了就忘了,“出了问题就跟自己聊天,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刚刚开启,很快惠若琪就进入了一种一往无前的状态。她把自己的奥运奖金直接做了惠基金的项目启动,“满腔热血全心投入,慢慢地我会发现,有些事情的确是没有想太清楚就开始了,但长远发展就需要清晰地找到那些症结,明白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还要知道这样做能不能可持续地发展,眼看着最初账户里的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慢慢减少,才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所有这些被现在的惠若琪轻松聊出的话题,“都是我在做运动员的时候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她也纠结,但会“努力把纠结的过程压缩到最短”。哪里有多余的时间被困住呢,运动员都是高效的自我管理者。
她身兼数职,又凡事必躬亲,也乐得如此。感觉得出事关青少年体育培训的这份工作她很在意。现在的体育环境和她小时候去体校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想做的体育培训,并不是为了一个孩子将来可以在一个专业项目里获得顶级的发展,而更多的是让那些孩子可以通过项目的训练,收获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身体会变得强健,精神也变得更加坚忍。”深奥的道理经她讲出,平实易懂,因为这些正是她用多年的经历甚至是成败所换来的经验。
她切身感受过排球运动带来的不停的失败与胜利之间的轮回,每一次轮回都让她的精神得到锤炼,“输了一次,我的抗打击力就会提高一些”。参与其中,慢慢地,会掌握好在规则之下,协同队友把比赛再赢回来。时间与精力换来的领会得来不易,更显得弥足珍贵。
胜负心,平常心
体育就是身体的教育,内心和大脑都是身体的一部分,聪慧的体育人很快意识到这点,这本来就是一个全方位建设的项目。
惠若琪在球场打球的岁月,“觉得我们就是这个球场的中心,观众在看着我们,电视机前看不到的观众也在看,裁判、工作人员⋯⋯一切的焦点都在场上的队员。”退役之后,她重回体育馆,做赛事的现场直播工作,身处场馆里视野最好的位置,一切一览无余,也让她豁然开朗,意识到体育其实是个非常庞大的行业,以前自己倾注所有、专注其中的竞技项目,只是这个巨大行业里小小的一部分。
三年前,退役,这个抉择做得艰难,其艰难的程度远超过旁人的想象,即便是那些熟悉惠若琪的人。
16年,这个“老运动员”刚好处在一个舒服的打球境地,没有焦虑,更多的是享受,“我在享受打球时的一切”,年轻时候是一股脑儿往前冲,把当下发挥到极致,并不会去想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可伤病也在缓缓地入侵,她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次的伤病阻碍到了自己在球场上的发挥表现。医生简单一句“你现在的身体已经不太合适高强度的比赛了”,一下子让家里人陡增了很多担心。享受比赛之乐,和那时身体状况带来的精神紧绷感让这个开朗的人很拧巴。
“权衡之下,我最终做了退役的选择”。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职业生涯到这里结束了,“更多的是告诉自己,你可能要告别你最熟悉最心爱的地方了。”退役成了一块漂亮的路牌,人生美丽的节点。可以想象这场盛大的仪式,在精神世界里或许更为重要。人一下子就要面对更加宽阔的世界了,做运动员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未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想着自己可以打一辈子的球。”
在2017年之前的十多年里,她在球场上用技艺证明过自己的强大,离开球场又成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只能说我在做离开赛场的决定时还挺勇敢的,而后的从业也与很多运动员的选择不同,如果按照正常的计划,我还会再打上四年,那时候选择离开也是把这四年的时间交给自己,看看还能变成什么样子。”而一名退役运动员面对的世界却并不那么简单,更何况是一位重点项目里的冠军之才,人们早就习惯了把她放在冠军的位置来衡量她所做的一切,而忽略了她已经回归了平常人的行列。
她把自己抛入了一个以前从未企及的新世界。
竞技运动员胜负心重,赛场上输赢定去留,非常残酷,时间一过很少有人记得第一名之后的那些人,哪怕第二名和冠军之间只是输了分毫。但优秀的运动员还会拥有一颗平常心,”有胜负欲,怎么能克制心理的波动呢?就靠一颗平常心,争取把自己调制到最好的状态。”
体育人最终都是在超越自己,梦想是站到最高,但做到自己的最好,可以问心无愧。
一往无前
运动队打球的经历已经成为回忆,惠若琪记得最能让她放松身心、 心情愉悦的时刻,竟然是从训练场通往食堂的路上。每天拖着刚训练完疲惫不堪的身体走这条路,“刚巧在高负荷的运动,身体会迫切地需要能量补充,去食堂的路真的是对我身心最大的一种放松。”不经运动员亲口说起,很难去体会她们在职业生涯中的“封闭”与执着。每次打完比赛可以去赛事的当地周围走走,“见见一个新城市,一个新国家,看看场馆周围是什么,比赛没打完的那几天,即便坐在大巴车里穿城而过,也是什么都没看到过”,运动员的脑子已经完全被战术、录像回放占满了,一点剩余空间都没有。
不能做到心无杂念,又怎么能在赛场上一往无前?
经历过,感受过,每个人都会迅速地成长,做青少年体育推广的项目时,惠若琪权衡多方却游刃有余,“这个项目从开始起我就在考虑怎样做才能长久发展,怎么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加入进来,不能单靠我的一己之力⋯⋯”惠基金公益教会了她很多处事的方法,也让她更加敞开和自信地面对大世界。
从未曾改变的是她的初心、坚信与坚持。“每个运动员都会经历一种从赛场上的单纯简单,到回归平凡生活,重新找到自己生活意义的轨迹”,无疑,始终未脱离过公众关注的惠若琪,又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她享受着这个改变,也会聆听各个方向传来的声音,“无则加勉,有则改之”。
她讲了个故事,说一个人如果身处底楼,眼前耳边很可能是一片嘈杂之声,心有时会乱,假如住在10楼,楼下的嘈杂听不清楚,也就不受打扰了,而住在百尺高楼之上,听不到嘈杂,也不会被迷茫挡住视线,远方在目力所及之下,“我能做的就是心无旁骛,一往无前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尚先生(ID:esquirecn),采访撰文:小明,摄影 :AMO(Art² Studio),服装造型 :吴炜,妆发:沈威(东田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