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史睿智,编辑:黎小球,原文标题:《为了幸福感,我决定今晚在朋友圈吐槽一下老板》,头图来自:电影《冒牌天神》
社交媒体上的内容不完全可信,已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我们可以在社交平台上随意拟定自己的一切,从头像到名字,从年龄到长相。
与这种“自我理想化视角”相匹配的是,社交平台上的自我表达往往也被理想化和夸张化:镜头前精致美颜,镜头后可能裤衩拖鞋;镜头前干净整洁,镜头后可能没处下脚。人们的生活很多时候并不像他们精心策划的帖子那般光彩夺目,每个人都在把“理想的内容”呈现给别人。
但是,上个月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上保持真实的自我表达,让人感到更幸福。
这项研究是这么做的
评估一个人是否真实地表达自我,需要一个能代表“自我”的指标,研究人员选取的是 “人格”(personality)。不同的人格可以导致个体所思、所想和所做的不同,因此它是一个独特的心理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自我”。这一指标可以借助“人格五因素量表”进行定量评估。
人格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被广泛用来测量人格特质。该模型提出了五种相对稳定、持续的人格特征: 乐于体验、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和神经质。研究发现,这五大人格特征在不同文化和观察者之间都是稳定的。此外,很多研究已经将它们与大量的行为、偏好和其他结果联系起来。丨Pixabay
研究人员收集了Facebook上10560名用户的数据,时间跨度长达5年。这些用户都在“myPersonality”软件上完成过人格的自我评估,并报告了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对参与者在Facebook上的状态更新、互动、点赞等指标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客观评估了用户展示出来的人格。之后,研究者将这些观察到的“人格”数据与用户自我评估的人格结果进行比对,以衡量他们在平台上是否展示了“真实一面”。
在定义“理想化自我表达“时,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任何偏离真实自我的表达都是呈现自我的尝试,因此都可谓一种自我理想化。也就是说,它既包括好的自我理想化,也包括自我贬低。
为了探索真实的自我表达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上的真实自我表达与幸福感的提升呈正相关。
这一研究的优势是,通过对互联网上实际行为的观察、而不是受试者的自我报告来判断其是否真实地表达了自我,相对来说更加科学准确。
越真实,越幸福
上面的研究只证明了相关性,却没有论证因果关系。换句话说,究竟是真实的自我表达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还是反之,结论尚不清楚。
为了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延伸实验。
研究人员邀请了90名参与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要求他们分别在社交媒体上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发帖。第一组人先以真实的方式发帖1周,然后以自我理想化的方式发帖1周。另一组人则与之相反。
纵向实验研究设计,包括关键时间点、干预措施和调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比较同一时间段不同组的差异,也可以比较同一组人在不同时间的差异。丨原图:参考文献1
研究开始前,所有受试者都会先做一个人格的初筛测试,研究者会以此为基础,给每个参与者个性化建议报告。受试者可以根据报告调整他们的自我表达,以便更加符合研究中的真实或理想化自我表达。
2周的实验过程中,两组参与者会分别在第7天、第14天记录自己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发帖对情绪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真实发帖的参与者报告了更积极的情绪。这表明,真实的发帖可能会比自我理想化的发帖带来更高水平的幸福感。
如何使用社交媒体,更关乎你的幸福感
研究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社交媒体平台与生活幸福感高低的关联,可能并不取决于人们是否使用社交媒体,而是如何使用。比如,使用Facebook被动消费他人分享的内容与幸福感呈负相关,而主动分享内容和交流则相反。
此外研究还发现,无论你是哪种人格特征,都能从社交媒体上的真实自我表达中受益。过去,人们倾向于认为具有社会吸引力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理想人格”,更能从真实自我表达中获益,本研究反驳了这一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社交媒体上真实的自我表达对幸福感的影响虽然显著,但与其他重要因素相比,例如收入、身体健康和婚姻状况等,从绝对值上来说是更小的。不过,研究者认为对于理解像生活幸福感这样复杂的事物,该研究仍然是有意义的。如果能在一个更加受控制的环境中去测试,真实自我表达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能更大。
无论哪种人格特征,都能从社交媒体上的真实自我表达中受益。丨Pixabay
事实上,关于为什么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会有真实化表达或理想化表达的行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在网上自我理想化的动机可能不同,有可能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理想化表达,也可能是故意的,动机同样可能影响幸福感。同样不清楚的是,真实发帖是否比压根不发帖更好呢?
但不管怎样,这篇研究对我们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换个角度看网红,他们也许就是普通人,不是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的理想形象。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建议——要做自己。心理学研究也已经表明,以与自我内心观点一致的方式去行事,对提高幸福感是有益的。
看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仅对别人有好处,也能让你自我感觉更好。考虑一下,今晚要不要在朋友圈吐槽一下老板?
参考文献
1. Bailey, E.R., Matz, S.C., Youyou, W. et al. Authentic self-expression on social media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ubjective well-being. Nat Commun 11, 4889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539-wPetya Eckler, Yusuf
2.Kalyango & Ellen Paasch (2017) Facebook use and negative body image among U.S. college women, Women & Health, 57:2, 249-267, DOI: 10.1080/03630242.2016.1159268
3.Jebb, A. T., Morrison, M., Tay, L. &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around the world: trends and predictors across the life span. Psychol. Sci. 31, 293–305 (2020).
4.Diener, E., Diener, M. & Diener, C. 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 In Culture and well-being, 43–70 (Springer, Dordrecht, 2009).
5.Helliwell, J. F. How’s life? Combining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variables to explain subjective well-being. Econ. Model. 20, 331–360 (2003).
6.McCrae, R. R. & John, O. P.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 Pers. 60, 175–215 (1992).
7.Goldberg, L. R.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rs for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Psychol. Assess. 4, 26–42 (1992).
8.McCrae, R. R. & Allik, I. U.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2).
9.Paunonen, S. V. Big fiv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and replicated predictions of behavior. J. Pers. Soc. Psychol. 84, 411–424 (2003).
10.Schwartz, H. A. et al. Personality, gender, and age in the language of social media: the open-vocabulary approach. PLoS ONE 8, e73791 (201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史睿智,编辑:黎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