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19 11:41
这群人做的小程序,让一百万人不再浪费粮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C讲坛(ID:ccjt2014),作者:CC讲坛创新传播,根据曾晨雨演讲整理而成,原文标题:《曾晨雨:知行之间,如何让一百万人加入光盘行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曾晨雨:光盘打卡联合创始人,福布斯中国2020年度30岁以下精英


敬天惜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我们真的做到知行合一了吗?


用科技,让“有意义”的事更“有意思”,节约就不再遥远。想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老观念在现代社会产生回响,我们依靠行之有效的时尚形式和创新做法。


看AI如何助力光盘行动,咱们一起“先光为敬”。




两个小问题


在今天的分享正式开始前,我想先跟大家做个小测试:咱们全场有人不需要吃饭吗?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傻:有人从来没有浪费过粮食吗?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我发现寥寥无几。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浪费过粮食,如果把镜头从我们今天的会场逐步放远,到全北京、全国、甚至全球,其实食物浪费的问题是广泛存在的。


你曾因为什么浪费食物?


不瞒大家说,曾经我算是一个“必剩客”,不管米饭剩多剩少,常常习惯是剩一口,而一剩下自己还开脱说:我这不是图一个有余吗,讨个好彩头。在外吃饭就更没有约束了,眼大肚子小,点完了吃不了。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初步测算,全球每年生产的粮食,大约有三分之一都被损失或浪费掉了。我国是美食大国同样也是浪费大国,每年仅仅在餐桌上就浪费掉了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为什么厉行节俭知行不合一?


今天咱且不去谈食物在生产端和流通端的损失问题,咱就来聊一聊在这消费端,为啥倡导了这么多年的光盘行动,而不浪费粮食依旧是共识,但大家常常还做不到呢?还拿我来举例,明明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会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是为什么学到了这么多的道理,还不能倡导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呢?



后来到了大学时期,我去了非洲做志愿者,生活在村子里,离我们住处大概八分钟的距离,有一所叫做“New Hope Family”的孤儿院,是我们的一个志愿的项目点。


在这里孩子们每天就两顿饭,早上是定量的两片面包和一小碗的茶,下午放学回来口粮也特别简单,米饭配豆子或者是当地的一个传统食物,叫做Ugali配豆子,这个Ugali有点像湿软的面团,它是玉米粉做成的,它的口感就挺像这种泡软了的馒头,再把它重新揉在一起的那种感觉。



我尝过那个味道,确实是有点吃不下。但是当地的孩子们每天,不只是大口大口地吃,连这个豆子的蘸汁他们都要舔干净,真的是个顶个的光盘。



当然这还只是日常生活当中很小很小的一幕,他们还会兴致勃勃地踢着已经瘪了的足球,视如珍宝一般的,捧着我们带去的一颗大白兔奶糖,其实看到他们对于包括食物在内的,一切事物的珍惜和对于生活的热爱,很难不让人去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而后来事实也证明,这份身临其境的触动,确实让我们这一行人都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比如说餐前会有意识的控量,或者哪怕是味道欠佳,也一定要努力把饭吃完。


米:八十八


我看过一个很有趣的评论,“米字拆开八十八”,一粒米要经过八十八道的工序,才能够端上餐桌,怎么能浪费呢?远离农田的我们,对于听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脑海中是没有任何画面的,所以很难产生情感上面的共鸣,这十个字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正确,但是无感。


曾经我也是这样子的,但在非洲的那场相遇,似乎让我暂时地抽离出常规的生活,真切地感受到了城与村之间的贫富差异,不同的群体对于食物的不同态度,真正来了一场物资匮乏年代的4D体验。


咱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是最看不得人浪费的,正是因为他深知,水稻产量每增产5斤、10斤有多难,得来不易的粮食又怎能浪费。


与我无关?有关?


所以突然有一刻我就明白了,珍惜粮食的这件事,它之所以知行不合一,其实就是因为大家觉得浪不浪费粮食和我自己关系不大。


比如说没有饿过,不缺粮食,于是无感;在学校学生花父母的钱,一些单位的食堂、一些商务的宴请,不用自己花钱,于是无感;而由食物浪费造成的,环境、土壤、资源等等的危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循环的体现在自己的身上,于是无感;而浪费粮食这件事,由于法律约束弱,处罚落地难,基本可以说是零成本,所以无感;那么现在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与我无关。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够来尝试解决呢,我们还真从日常生活当中获得了一些启发。


2017年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小伙柳济琛去一家餐厅吃饭,就发现他们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操作,只要食客吃光盘了,店家就会为他们送上一张专属的记录卡,叫做惜福卡,而惜福卡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店家就会为食客送上一些小礼品。



其实说来这是一个挺常规的操作,但没想到就真的餐厅里面少有剩饭剩菜,我们抛开表象,去探究一下它的底层逻辑,其实他们就是用极其低成本的方式,让每一个珍惜粮食的人有了获得感。于是柳济琛很快就有了想法说:这么好的这种方式,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来让它线上实现,而光盘打卡的创意就这样诞生了。


我先来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光盘打卡的玩法,每一餐饭后,大家可以用光盘打卡的微信小程序,对着自己的餐盘拍照,我们的人工智能就会来判断,是不是没有浪费粮食。



而如果成功的光盘,大家就可以得到红包,还能获得正能量的积分奖励,这个积分就可以用来免费地兑换平台上的一些福利产品或者是支持线上的公益项目,我们的合作方会进行相应金额的配捐。它的这个核心,其实是这套运行在云端的人工智能算法,咱给它取个名字叫小光吧。


在创业最初我们团队就在跟小光死磕,一开始我们分了十支队伍,在不同的城市去搜集盘子,给小光当学习资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某大学的这个餐盘回收台,有几个人略带羞涩地一直在拍照,食堂的阿姨是略带戒备的眼神,盯着这几个人看他们在干嘛,而送餐的学生们一脸的嫌弃,心想:这几个人是不是有毛病,干嘛总拍我的盘子呀。


而想要在这个流水线作业的间隙,拍到完整清晰的餐盘,得眼疾手快,菜汤什么的溅在身上,最开始还是大惊小怪的,后来也就见怪不怪了。而当餐厅的阿姨得知了我们的意图之后,她就主动要求说要帮我们一起来拍照,她说你们做的这件事真的是太有意义了,我每天在这收餐盘比谁都清楚浪费现象有多严重。


我们就这样一张一张地拍,花了半年的时间,拿到10万多张的餐盘样本素材,再用这些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打造了“小光”这个光盘AI。功夫不负苦心人,我们也因为首创了这一技术和模型,还获得了科技部认定的2018年度中餐科技进步奖,而光盘打卡的初代产品,也在2018年10月,在清华大学正式对外发布了。


现在产品已经有了,下一步我们就要想怎么来推广了,在一次关注食物浪费的论坛上,我们作为创业代表分享了光盘打卡的这套解决方案,没想到会后就有一所学校,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从一所高校,到一千所高校


他们其实一直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正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当他们了解了光盘打卡的产品后,就觉得这是一个推动光盘行动的有效抓手,而且光盘这件事,又是弘扬传统美德的一个窗口,于是我们一拍即合,让光盘打卡走进青岛恒星。


青岛恒星把光盘打卡的这套科技方案,与他们的传统文化必修课相结合,然后从各个学院的主管老师到各班班委,再逐步覆盖全校的师生,一同加入到了这场光盘之旅中。



去年在我们高校的排行榜中,经常是被青岛恒星霸屏,作为光盘打卡合作的深入代表的高校之一,我们也在持续地追踪学生们,究竟因为什么原因使用光盘打卡,他们的体验怎么样以及是不是真的会对他们的行为带来改变。


负责的老师就跟我们说,其实学生们参加光盘打卡理由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兑换平台上的免费福利产品,有的是觉得这个形式很新颖很有趣,或者有的是觉得说我不用花钱,只要通过光盘的这样的一种行为,就能做公益,他觉得非常有意义,还有就是随大流,看到身边的同学们都已经加入了,自己也一起加入呗。


除此之外不用单独的下载APP,小程序操作很简单,学校也不是强制要求,而是倡导,每个月每一个周都会评选光盘标兵,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树立标杆,反而让同学们很有参与的兴趣和动力。现在在青岛恒星,学生已经把节约粮食当成了日常习惯,光盘打卡也成为了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不少的学生还带动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其实能得到这样子的反馈,我们都觉得这份事业干得值。


现在经过这一年多的努力,已经有越来越多像青岛恒星一样的学校,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光盘打卡也有幸在去年年底,成为了共青团中央“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官方合作伙伴,现在已经有一千多所的高校正式入驻。而在此时此刻,第三届百城千校光盘行动挑战赛,也正在全国组队集结中,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与团中央一起,向青年和社会公众宣扬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动时尚的生活理念,让光盘打卡在高校群体中,成为一张闪亮的校园名片。


除了在高校,我们其实还瞄准了企业食堂,2019年11月的时候,一场创新大赛,光盘打卡获奖之余,还和主办方中兴通讯结下了缘。赛后中兴的一位代表就跟我们说,办了一场比赛,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落地的项目。


从一个企业,到一整套结局方案


就冲着这份认可,我们就以冲刺的姿态走进了中兴通讯,开展光盘挑战的试点活动,从宣传物料的设计到平台使用,从组织活动的建议到一整个数据统计,我们提供一整套的工具包,而且还是免费的。


他们有一千多名员工参与其中,而根据统计仅仅一个月的试点活动,企业的餐厨垃圾减量达到了12%,而且我后面还听他们的参与的员工反馈说到公司开展的相关的活动,他们都觉得值得点一个大大的赞。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光盘打卡是一个免费的工具,不仅没有额外的成本,当食物稳定节约之后,采购成本和餐厨垃圾的处理成本下降,还能帮企业省钱,而通过员工活动 CSR项目等等,无疑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对外形象,同时也在强化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吃的这件事儿能够感化人心的时候,情感也就更近了,而说到激发组织内部人员的动力,其中不得不提一下,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概念了,其实人会极大地受到所处的环境和群体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理念。



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乌合之众》,在研究大众心理时就指出:当一个人是孤立个体的时候,他会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当这个人融入群体之后,他所有的个性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而他的思想也会立刻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还记得青岛恒星,那些因为随大流而加入的学生吗,其实就是这个原理,光盘打卡也在借助这一理论,高校机构餐厅所有的群体,都可以组建自己的专属群组,并且各个群组之间,以及自己的群组内部都有排行榜,方便邀请学生员工或者是顾客等等,具有相同属性的群体,一起来加入光盘行动,在相互的影响和PK中长期参与。


光盘行动此刻出发


如今那个昔日的“必剩客”,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光盘族,还用自己的小小影响力带动了一票人。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他原来每一次吃饭,丝毫不会考虑自己的食量,只要想吃就点,有的时候一顿饭能点2家~3家的外卖。


现在的他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竟然会受到我做的这份事业的感召,让他开始有意识的,从点餐环节就开始控制菜量,也开始争取每餐光盘,还进一步带动了非常多的节俭行为。


还有一个大哥也跟我反馈说,自己这光盘行动三个月以来,是真的把思考食物浪费的问题,前置到点餐的环节,会刻意的来控制自己的点餐量,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三个月瘦了20斤,原来低着头看不到自己的脚尖,现在低头脚后跟都差不多能看到了。


其实到今天和我们一样,在坚持餐后光盘的有退休的爷爷奶奶,有社会的中流砥柱,有穿行在街头巷尾的快递外卖小哥,还有在读书的学生和孩子,他们既是在座的每一位的身边人,也会是在座的每一位。



2020年10月14日,光盘打卡刚刚过了两周岁的生日,我们现在已经有了200多万的用户,爱心企业一道和我们捐赠了善款超过50万元,入驻组织超过1500个,而累计的900多万次打卡,相当于减少食物浪费340多吨,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其实就是我们创办这个项目的初心和不休的动力。


用科技让有意义的事儿更有意思,节约就不再遥远,想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老观念,在现代社会产生回响,就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时尚形式和创新做法。


科技+公益+奖励+社交


其实我觉得人与食物,社会和环境的关系,需要一些有温度和可感知的勾连,需要一些人性之间相通的情感纽带,所以其实在我眼中,光盘打卡的精神内核是让每一个人都先参与到打卡这件事中来,用科技+公益+奖励+社交的创新形式,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之下,让不同的群体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参与理由,然后再逐步培养与我有关的情感认同,从改变行为到影响意识。


光盘打卡是一场社会的大动员,要串联起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串联起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同样也要串联起餐饮企业和消费者,让大家一起在这场关于传承美德,传播价值、传递能量的行动中,各自谱化好自己调色板上的色彩,而完成一幅缤纷的画作。



2020年我们谱写的年度画作很美,从探索基于餐饮企业的光盘之旅新征程到承接全国青联光盘打卡在全省的活动,再到与生态环境部共同建立,制止餐饮浪费的社会行动机制,从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开展全球Stop The Waste的主题下中国区的活动,再到创始人成为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


但我们深知这些还远远不够,在科技向善和解决餐饮浪费的这条奔涌大江大河中,我们只是一条涓涓细流,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洪流当中,我们更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后浪无畏,希望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前浪、后浪、综合浪一起汇入江海。


纵使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也绝不退缩,努力地做到知行合一,不断的朝着构建餐桌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迸发,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智慧与责任担当。


光盘打卡始于光盘,绝不止于光盘,以往我们打招呼的时候总说:哟,今儿吃了吗?我们期待着未来,当大家见面时,问候语会是:嘿,朋友,你今天光盘打卡了吗?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C讲坛(ID:ccjt2014),作者:CC讲坛创新传播,根据曾晨雨演讲整理而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