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26 21:17

粉丝豆瓣养号,豆友“家园被毁”,每个人都像受害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麻薯,原文标题:《王一博粉丝豆瓣养号,豆友“家园被毁”,每个人都像受害者》,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饭圈出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肖战227事件”到“王一博粉丝豆瓣养号”爆出。饭圈实在过于庞大,路人再希望他们自娱自乐,也几乎成了一种不可能的奢望。


这次的事情概括起来简单,图书编辑@贝塔减 11月23日在豆瓣发表日志《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打开原文,满篇愤怒。


他在文章里说,作为新入行的编辑,他做的新书,俄罗斯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记忆记忆》,“11月6日入库,双十一后才有现货”,作为一本并不算好读的文艺小众书籍,却在11月20日就有了大量的评论和打分。


点进去一看,评论大多数都是无意义的、或是复制黏贴的句子,完全看不出认真阅读的痕迹。



后来发现,事情的起因在隔壁微博。众所周知,微博是粉丝给爱豆打榜、刷数据的重要基地。


王一博即将有新作品面世,粉丝们开始在微博呼吁大家来豆瓣“养号”——所谓养号,逻辑大概是这样:


在豆瓣创建新号-给书影音打分评论,使新号看起来“不像水军”-提高权重。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给爱豆的新作品刷分、刷好评。


一直以来,豆瓣都是有自己的反水军机制的,这也是为什么豆瓣的书影音评分会被视为相对客观的参考坐标。


这个反水军机制具体如何运作?一位豆瓣的工作人员表示“不便透露”,因为“任何机制,都会被水军找到破解的方法”。


这一次,好像就被饭圈找到了。


已经有豆瓣用户@燕仰(Durham) 建立了“被饭圈用来养号的那些作品”豆列,豆列里的作品有些相当文艺冷门,但也有像《格林童话》或是《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创建者细心地标注出了“养号”性质短评的大致范围,以便大家绕行。



不难看出,“养号”的行为由来已久,并不是最近才集中爆发的。养号的粉丝也不止王一博一家,在饭圈,这几乎是一个常规操作。


之昂算是佛系追星,在2018年时,已经看到打投站在呼吁养号。养号的主要阵地还是微博,如何养一个小号、如何刷数据打榜,都有讲究。


那一年,她追的爱豆刚刚爆火,粉丝情绪高昂,和各路“对家”撕得如火如荼。“对家会给我们家(爱豆)的作品刷低分,所以很多人豆瓣养号其实是为了‘反黑’”。她自己没有养过号,但在某种程度上,她也可以理解那些养号的人。


在粉丝眼里,养号刷分并无什么不正义。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非常详尽的“养号教程”。从豆瓣的性质、评分的机制以及养号的操作流程,巨细靡遗,甚至会详细到每天推荐不同的电影和书籍作为刷分养号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集中在相同的冷门作品下。


即使是豆瓣本瓣,可能都未曾出过这样详尽的使用说明:


2018年的养号贴


“反黑的心态是很多粉丝的基本盘”。叉烧曾经追过一段时间的小偶像,偶像来自选秀比赛,赛场的竞争延伸成为粉丝之间的剧烈敌意。尽管小偶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毫无名气,并不影响这家粉丝和对家粉丝之间撕得你死我活。


叉烧追星追了一段时间后就宣告放弃,“长期处于那种高度亢奋和强烈的集体感当中其实蛮累的,但也确实情感浓度非常高,反黑也是如此。


现在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也可以搜到很多类似的言论:

       



在粉丝眼里,养号不是水军行为,只是为了清洗偶像作品的评分。


对家打低分的行为或许也真的是存在的吧?在他们晒出的记录里,自家爱豆未上映的作品确实已经被刷成了低分。


在现在的饭圈文化里,争论“究竟是谁先动的手”已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充满战斗力的粉丝,都一方面感到受害者的委屈,一方面感到正义。


这些事本可以留在饭圈。但当我们几乎所有的生活,都被放置在了那几个固定的网络平台上时,所谓路人和粉丝之间,势必会产生摩擦与张力。


在豆瓣之前,微博的普通用户和饭圈用户之间的边界也早已变得模糊,粉丝的刷屏、控评、按头安利早已成了微博生态的潜规则。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为了躲避这一切,即使是普通用户也不敢在微博上cue明星的大名,生怕被粉丝找上门来。


这种退让是为了避免麻烦,但一定也压下了许多不满。


直到这次微信的书影音也变成了他们“攻城略地”的工具。“其实在一些粉丝眼里,所有的平台都是打投的平台,豆瓣当然也不例外。”叉烧这样概括。


但这样显然是侵犯了许多豆瓣用户心中的自留地。尤其是在一些相当小众的作品下面,人们寻找同好也互相回应,这种回应不受时间和地缘的限制,在今天飞快的网络节奏里,对这些用户而言,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我在豆瓣感受尤其深的是,有些冷门书、冷门电影,自己都忘了看过时留下写过几句话,隔了好几年还有人来回复讨论。这对于用豆瓣的读者、观众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粉丝们复制粘贴的废话如同蝗虫过境,就把一小片自然生长的草地摧得一片荒芜。


——萝贝贝,公众号:萝严肃,《王一博粉及各路流量粉,能不能放过豆瓣读书?!》


对立的情绪几乎是一下子就燃烧起来,在那些被用来养号的作品的短评区,除了书迷在试图挽回狂澜,更有直接的愤怒的表达:

       


对于习惯于在自己的世界和社群里圈地自萌的豆瓣用户来说,这种愤怒是一种退无可退家园被毁的愤怒,饭圈有自己的逻辑不假,但到底为什么要用饭圈的逻辑来攻陷别人的自留地?


传说中的“理智粉”倒也偶有出来道歉的:

      


很显然豆瓣用户并不是特别买账:

       


之昂说她在爱豆最红的时候还会试图和亲友解释两句,自己不是“那样的”粉丝,但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与同好割席?她自己也会觉得无力,到后来,索性也不再解释。


“我有自己的追星小号,基本就是用小号做追星的事吧,尽量不打扰到别人的生活,也不会去影响别人的生活。”


“我们家追星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好好生活’,也算是爱豆的影响。如果ta引导大家更加理性,那么大多数粉丝,都还是会很听话的。”


“但确实有些人,在生活里可能就是一个很极端很冲动的状态,那他们做出什么样的奇怪的行为,我们作为同好,其实也还挺无力的。”


一个怪圈就此形成,在这个向来以小社群著称的平台上,各不相干的人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原因开始互相攻击。


养号粉丝咒骂黑子的伤害,想要守护偶像的清白;佛系粉丝一面感到理解,一面承受粉丝身份带来的压力;而那些曾经在豆瓣书影音留下痕迹的普通用户甚至未必认识王一博,却发现自留地已经被他的粉丝侵占。


说这是整个网络世界讨论环境的缩影可能也不为过。


目前,豆瓣已经发布了新的声明,会严厉打击养号的行为:

       


豆瓣的整改只是一个开始,反水军的机制可能仍然会被饭圈找到新的漏洞,但即使如此,豆瓣的工作人员仍然告诉我们,“事情应该会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这位在豆瓣多年的员工对这个平台抱有一种温柔的感情,她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媒体在对饭圈冷嘲热讽口诛笔伐了,真的没有必要。我还是相信这些年轻人的。现在重要的,还是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在更值得的地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麻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