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1-25 07:37

沦陷的豆瓣:粉圈正在“攻占一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星资本论(ID:mingxingzibenlun),作者:示其,原文标题:《粉圈豆瓣养号背后:饭圈女工与算法、原住民的博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昨日起,豆瓣用户“。”发布的《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以下简称《心声》)一文从豆瓣开始发酵,又一次让粉圈“出圈”,与“图书圈”来了一次碰撞。


《心声》是文艺小说《记忆记忆》的编辑所写,控诉了艺人王一博的粉丝在豆瓣养号,而位于豆瓣手机页面新书推荐首位的《记忆记忆》则成为了被粉丝刷屏的“重灾区”,在两天内多出近200条无关的短评。



据文章所述,《记忆记忆》是一本11月11日后才开始发货的小说,有二三十万字,但是这样一部“不见得好读的作品”在一周不到的阅读周期里就有了上百条“读过”,这在文艺新书领域是不正常的现象。据该编辑统计,短评有两类,一种是复制粘贴的,一种是莫名其妙不知所言的。



该编辑还统计了11月22日新增的部分“读过”和短评来源情况,印证了其基本都来自于王一博的粉丝群体。



豆瓣读书今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平台将加大人工审核力度,持续推进“反水军机制”。



豆瓣方也告诉河豚君,《心声》一文中被“挂”的王一博粉丝已经在豆瓣平台公开道歉。



但此事能就到此为止吗?


“图书圈”怒了?


在《心声》一文结尾,作者提到“新出版的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因现在位于新书推荐第一,大有成为下一个阵地的架势。”


今日,新经典就在其豆瓣官方账号中发帖,印证了这一情况。



新经典工作人员告诉河豚君,做图书涉及到意识形态,图书编辑们基本都特别低调,不愿意出来接受采访。


但可以看出的是,图书,尤其是文艺图书,与流量粉圈相比势必是小众群体,对于粉圈来说不足为道的数百人,就足以在文艺图书领域掀起巨大风浪。


豆瓣图书区资深用户小如与河豚君分享道,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书籍、国外的图书、专著等等小众图书来说,只有在豆瓣能看到相对比较有学术性的评价与讨论。这些评论虽然也不一定都正确,但是至少会是看过的读者发表的真实意见,是会很有信息量的。



“我觉得我最愤怒的是,我为什么要看这么多无效信息?在我专业领域,我就想好好学习,好好读书,不想要微博这一套东西恶心我。”小如说道。


(截自豆瓣《记忆记忆》评论区)


很明显,微博的受众和豆瓣小众图书区的受众圈是截然不同的。而在圈层效应越来越强的互联网时代,不同圈层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今年年初,粉圈与同人圈的碰撞才引发一场“大战”,至今战后硝烟仍未完全散去。


小众图书圈比起同人圈来说可能还要更加小众,更加低调,甚至其实并不存在有“图书圈”一说。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小众文化的出圈只需要一个流量明星。在如今愈发泛化的粉丝经济面前,各个群体似乎都难以逃离,想要独善其身愈发困难了。


沦陷的豆瓣,粉圈在“攻占一切”


养号,本来微博才是重灾区,粉丝的各种控评、打榜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在微博上粉丝可以通过发布原创微博等方法提高账号的权重,从而让自己的评论在热度排序时出现在前面,且发布的微博可以出现在关键字搜索的广场上。


但是随着豆瓣评分越来越受到粉丝的重视,在豆瓣养号的现象也愈来愈严重。豆瓣的评分机制中,账号权重也会影响其打分所占比重,而不够活跃的账号打分则会被判定为无效。因此,在自己偶像的作品播出前“养”出一个活跃的账号以备播出后能打五星,就成为了粉丝们表达支持的方式。


2018年被普遍视为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参与豆瓣打分的用户大多还是真的观众,但从此之后,粉丝就变得越来越多。此前,有大流量参演的剧集若是质量不过硬,反而可能招致大量普通观众的差评,但随着粉丝纷纷养好了豆瓣号,控分、控评也变得越来越容易。


最为直接的效果就体现在国产剧集豆瓣评分的普遍增高。根据云合的数据,2019年电视剧整体豆瓣平均分6.1,比2018年的5.8分提高了0.3分。而在2019年豆瓣8分以上的电视剧不过9部,今年截止第三季度时就已经超过了10部。


具体来看,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与《三生三世枕上书》为例,2017年播出的前者豆瓣评分6.5,2020年播出的后者则为6.8。从分数构成来看,二者的“看过”人数相差不大,但《枕上书》的五星比例明显更高,而《桃花》则是以三星、四星为主。



更高的五星比往往就是粉丝控分的证明,因为它与正常的分数排布不符。《桃花》的评分大多数人给的三星、四星与其最终得分6.5是相匹配的,但是《枕上书》评三星、五星的人数占比最大,会出现这种排布就是“人为操控”的结果。


随粉丝控分而来的,还有所谓“黑子”,有粉丝来养号打五星,也就有“黑粉”来养号打一星,豆瓣评分早已是“粉黑大战”的战场。对于不关心流量剧的普通观众来说,从前的“粉黑”大战还可以避开,还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小众圈子里。只是当粉丝越来越多,粉圈越来越扩大,留给其他人的空间必然也就越来越少。


太阳底下无新事,压死流量的最后一根稻草何时落下?


粉丝圈中的 “养号号召”其实一直都存在,它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也不仅局限于我们一般认知中的流量明星身上。


河豚君粗略搜索了一下发现,2018年就有朱一龙粉丝发布的“豆瓣养号贴”,王俊凯后援会“王俊凯的蟹工坊”几乎每天都会发布豆瓣养号教程。



除了所谓代表官方的蓝v账号,有红v、黄v的粉丝大咖,普通的小粉丝也会发布相关“号召帖”或者“养号日记”。



而最令河豚君感到惊讶的是,即使如刘涛这样国民度已经很高的女演员,也同样有粉丝在号召“豆瓣养号”。


 

豆瓣曾在采访中告诉娱乐资本论矩阵号剁椒娱投,豆瓣与水军之间的博弈已经快15年了,对于短评的算法逻辑调整也从三年前就已开始。


即便如此,豆瓣社区被“商业化入侵”仍然是广大用户最为在意并质疑的问题。被许多人视为“精神家园”的豆瓣,其实与被封的AO3、一度被下架的lofter类似,都有着自己的固定用户圈。


豆瓣工作人员向河豚君透露,粉圈的“入侵”在今年显得格外鲜明,以前的粉丝是分散的、不成规模的,今年的组织感更强,“想必也是与大规模斩断外国文化输入有关,如今的影视平台里外语影视、韩剧、日剧都不让播了,外国明星不许包装了,外来文化不让输入了,才造成这样的集中度。”


有文娱行业人士分析称,今年的新冠疫情可能也是促成粉圈势力崛起的一个原因。“疫情期间,学生不上学了,都在家上网,而他们往往就是构成粉圈的主力军。”


“天下苦流量久矣。”


自2016年“四大流量”的称号出现以来,流量明星、粉丝经济在这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逐渐成长为了文娱行业的“主导力量”之一。我们一方面跟随流量,吃流量红利,另一方面又惊恐于粉圈文化带来的冲击。


当没有一个正常的价值评价体系,只有数据和流量,不知苦的是这一时的粉丝、明星,还是其它千千万万时刻缺失优秀文化内容的每一个个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星资本论(ID:mingxingzibenlun),作者:示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