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2-08 16:26

参加了一场书的葬礼:退货的书都去哪儿了?

本文来自豆瓣:Manzxx,作者:周晓曼,头图来自:作者本人供图


即将年底,公司开始盘库。要将退换货、活动样书等分品类清点好,残书拉去化浆,可修书整理入库。


当然,一开始我们并未意识到这是多么大的工程。大家都是被随机指派过来的,据说“没有什么体力活。”所以大家都乐呵呵地来了(起码我是这样的),甚至还带了份稿子准备晚上看,盘库的时候还准备在脑海里挥洒笔墨,想个精彩的出版方案……


事实证明,我们对盘库的运动量还一无所知。当第一天盘库结束时,我们扶着要散架的老腰,大彻大悟:没有什么体力活=只有体力活。


这样高的书堆大概有七八十垛


新手盘库:痛心疾首


我们是周二中午到达大库房的。库房在河北的一个小镇上,从公司出发驱车大概两个小时。过了很久,汽车拐进了一条窄窄的水泥路,城市已经被我们甩在了身后。一边的树林里冒出一群羊,另一边的树林里还有雪,远处还有扛着耙子的老婆婆和挖石油的“磕头机”。再一拐,就来到了库房的大院。此时已经将近十一点,大家也没歇息,直接兴高采烈地去盘库了。


我们的小队长画的流程图


当时,大家还不熟悉流程,也没弄清楚残书的标准。只要是书脊和边角有磕碰的,都一律归为了残书。因为据库房小哥说,但凡有磕碰,都是不会给读者发货的。


这批书本来就是遭了好几趟物流运输的罪。这样苛刻的要求下,整理出来的完好无损的书寥寥无几,大多都有磕碰和磨损,或者封皮有点脏。看到这么多书都要被拉去化浆,大家顿时一片哀号。


刚打开第一垛散书


抱着这样可惜的心情,上午我们的整书速度很慢,发现一本书,大家就要凑一起好好探讨一下,这书能否归为好书。生怕一个误判,就让它走上轮回之路。


从被签下选题、翻译、编校再到递社下印,有些书的周期几乎要一年,甚至更久。怪不得别人都说编辑一本书如同生娃,真的是怀胎十月啊。如果在这堆残损书里看到自己编辑的书,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如果还是一个自己喜欢的选题,那恐怕更要怀疑人生了。


同事小姐姐给书擦完灰,还要仔细检查下


我们还没意识到整理这堆七零八落的书有多麻烦


看到梵高质问的眼神


后来改了标准,我们才松了一口气。只有严重磨损的,甚至书脊散架的才归为残书,等待被化浆。于是,我们又重新整理了一遍,将书按品类分好,再搬到库房。


虽然我们只是在几个书堆里来回走动,一天下来,微信步数居然也有八千多步,在工作日的排行榜上遥遥领先。


到了晚上,来到小镇上唯一一家快捷酒店,累得不行,本来还想玩会儿手机再睡觉,可是,我们眼睛都睁不开了,直接倒头就睡。终于,在一天的体力劳动后,熬夜冠军如愿达成了早睡目标。


小镇上唯一一家快捷酒店,里面灯光很诡异


经历了地漏堵塞,同事发现梳子还没有齿


熟练女工:没有感情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集合出发去库房,路上还有大雾。


我们有气无力地吃完早饭,腰里像插了钢板一样,整个人都蔫掉了


费力地分书、搬书,忙活了好久,太阳终于露面了。在这个过程中,见到了不少缺了外封的书,它们袒露出素净的内封,反而更有质感了。


阳光照在书封上,真的有苏醒的感觉


意外地和木托盘很搭


部分残书的内页、附赠的明信片、外封散落一地。可能它们曾经摆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可能它们曾出现在某场书展中,或者可能它们被人下单购买,又因为某些原因被退回……


总之,这些书现在躺在露天的架子上,蒙着塑料布,风吹日晒,像野草一样。


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一颗心脏


书里附赠的明信片,纸质厚实,可以直接装裱的那种好


很喜欢的一本书,航拍照片非常震撼。外封也很有设计感


市场的筛选面前,无人幸免


这次,我们的速度明显加快了。比起刚来时的心痛,大家不再纠结,扫过一眼,便知是不是残书,残书堆越垒越高。为了效率,大家没时间对着某本书伤春悲秋。


不过,晚上工作结束后,残书堆就成了大型真香现场,大家打着闪光灯捡破烂,想找找里面有没有自己心仪的书,还互相安利了起来。


残书大审判


最后一天到了,我们这批盘库小分队终于迎来了解放日。


盘库虽然累,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一本书好卖与否、还有哪里能改进。


毕竟,搬书累成狗的时候,看到怎么也整不完的残书,也忍不住责怪它们:虽然你很可怜,但你也得想想自己为什么是残书?!


造成图书“伤残”的罪魁祸首是物流运输。


不过,精装书真的太容易磕碰了,稍不小心就破了相。起初精装书都是为了收藏,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书都变成了精装,拿在手里沉,放在家里占地方。看着那些破相的精装书,自己心里也在嘀咕:一本书真的有必要做精装吗?真的有必要做这种尺寸吗?


当然也不由得编辑自己决定,这往往和成本、定价挂钩。这几年,各种打折促销让出版公司不得不在夹缝里找利润,为了让一本书在大众视野里多停留几秒,也许只好做足形式感,增加提高定价的砝码。


此外,过度包装的书似乎总被剩下。这里的“过度包装”特指那些没有新意的包装形式,读者拿到手上可能只会感觉到要多拆一个包装袋。而这样的书,大多是因为内容实在单薄,所以才只好在形式上抢救一下。



终于解决掉一盘比人还高的书垛


还有一些跟风的选题,现在印出来了也无人问津,时效性很强,热度一过,大家也不再有兴趣。这种书往往也没有什么内容,同质性还很高,既然挑哪家的都一样,大家当然挑最有名的。


里面也有不少自己以前觉得还不错,但卖得不甚乐观的书。后来自己认真再看,有些书装帧设计高标准、纸张用得也足够好,但内容似乎还不够完美,尤其是传递到读者那里的信息。比如外版书经常被诟病的翻译腔;只能代表很小一部分人喜好的选题,而这部分人是否真的会买这样一本书还要打个问号;定位不准确,包装偏离了内容等等。


对于内容不错,但仍然积压在库房中的这部分书,很多是“无用之书”,没有太多明显的功利性,对读者要求比较高。如果因为内容好,就对它们的销量抱太高期待,也不现实。但是对于图书品牌来说,这类“卖不好也愿意做”的书里藏着品牌的理念。而且,对内容有正确的判断,愿意细水长流地耕耘的话,不见得是赔钱的。


这类书一般只有依靠评奖才能有点儿小小的水花。所以,图书评奖类的平台特别重要,不会被市场左右,为大众甄别出值得读的好书,将好书注入每个城市的图书馆等公共空间,让十八线小县城的借阅室不仅仅是教辅的天下。


虽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其实能看到阅读推广从无到有再到兴起的状态。阅读推广人更多了,图书评奖也多了,即使在村里也能上网下单喜欢的书。只是这一切还没有完全整合、协作起来。如果大家是朝着提升大众阅读水平的方向去的,达成愿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机构难免受困于经济成本、利益问题,所以政府协调的角色特别重要(扯远了,感觉自己重回大学写论文了)


后记


不知道有没有人对盘库这件事感兴趣。当初疫情盖火神山医院时,大家都守在直播间围观,很有参与感。如果围观盘库,好像也挺有趣的,想必弹幕里也能听见一片哀号。


残书虽然有瑕疵,但你如果“认领”了它,那就是属于你独一无二的印记。想象一下,你在直播间看中了一本书,就是左上角有磕伤,还没有外封的那本,为了不让它被扔进化浆的残书堆,你救它一命,瞬间,这个层次就不一样了(哪个买残书的好心人是图便宜呢,大家还不是日行一善)。估计也没什么利润,但也算是一场营销活动。(随口一说,别当真……)


说到这里,我也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小透明而已,只是记录一下盘库经历,开开脑洞。


看完仓库积压的库存书、磕碰磨损的残书堆,心里也会默念,如果我做出来的书有一天也不幸来到这里,希望看到时,不会觉得这本书浪费了纸。如果更幸运一点,大部分人认可它,小部分人喜欢它,也挺好(有理想但没野心的愿望)


本文来自豆瓣:Manzxx,作者:周晓曼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