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2-15 08:40

你听过鱼叫吗?一群鱼唱情歌惊扰到了附近居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作者:Mirror,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传说中,人鱼形态(最初版本为人鸟)的海妖拥有天籁般的歌喉,能够迷惑路过的船员。


图源:《加勒比海盗》


而现实中的鱼类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哑巴(鲸是哺乳类),最多让你听到游泳时扰动水流的声音。


然而,有这么一群鱼,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每到夏天,太阳一下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萨利托市的沿海居民就会听到“嗡嗡嗡”的哼鸣声。受困扰的居民住在浅滩上的船屋中,奇怪的响声在他们的屋子里回荡,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日出。


索萨利托市的水上船屋 |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响声弱的时候像剃须刀的马达声,强起来堪比飞机引擎发动。更令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的是,这声音在半夜到早晨6点之间最响,吵得他们无法入睡。


当地居民纷纷猜测,这声音到底从哪儿来?排水管道?秘密潜水艇项目?甚至还有人猜测是外星人来他们那过暑假。


最后生物学家终于找出了噪声的真正来源——斑光蟾鱼(Porichthys notatus)


雄性斑光蟾鱼 | 图源:S. Bose, Aquatic Behavioural Ecology Lab (McMaster University)


蟾鱼科成员向来以“能叫”闻名。它们的模样就跟名字一样,脑袋像蟾蜍,声音也像蟾蜍一样聒噪。


原来,每年4~8月份是斑光蟾鱼的繁殖季节。单身雄鱼们纷纷从海底游到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潮间带参加相亲大会。


它们深谙动物界相亲之道,在海滩的石头底下准备好迎接对象的“婚房”,然后放声“歌唱”。雌鱼听到情歌,便会前来相会。


斑光蟾鱼身上的一串串小点会发荧光,且离水后还能靠皮肤呼吸存活24小时 | 图源:Elkhorn Slough Foundation


繁殖期的雌鱼对雄鱼的声音更加敏感,它们会通过雄性的声音判断对方够不够健壮。


每只雌鱼在巢中产下多达400枚卵,前前后后,会有好几只雌鱼过来,在窝里留下1000多枚卵,附着在岩石表面。蟾鱼妈妈们生完孩子就走,留下蟾鱼爸爸独自看护孩子。


雄蟾鱼和它守护的卵 | 图源:Bass, A. H. (1990)


蟾鱼爸爸会一直守着窝,即使宝宝出生,也会继续照顾幼小的娃们,直到它们能够自立。


这么负责的奶爸在鱼类中,乃至整个动物界都相当难得,堪称模范爸爸。


蟾鱼发声不仅限于繁殖期,在遇到威胁或竞争捕食时还会发出其他声响。


可鱼类明明没有声带,蟾鱼又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蟾鱼的声音并不是从喉咙里出来的,它的发声器官在身体更深处——鱼鳔及其周围的发音肌。

蟾鱼的鱼鳔和发音肌(箭头处)| 图源:Bass, A. H. (1990)


鱼鳔原本的作用是调节浮力,就像个气囊。而蟾鱼的鱼鳔结构发生了特化,上面长有发音肌。这些肌肉通过收缩引起鱼鳔中的空气振动,将声音放大。肌肉收缩越快,声音频率越高。


雄蟾鱼在繁殖期间,受性激素作用,发音肌变得更加发达。不过,并不是所有雄蟾鱼都会唱情歌。


雄蟾鱼又分为Ⅰ型和Ⅱ型,比例大约为9:1,Ⅱ型雄鱼不会唱歌,体型也比Ⅰ型雄鱼小很多,常被误认为是雌性。它们会悄悄溜到Ⅰ型雄鱼的窝里孵卵……真就“浑水摸鱼”。


Ⅰ型(中)、Ⅱ型(左)雄蟾鱼和雌蟾鱼(右)| 图源:Bass Lab


雌性蟾鱼也能发出声音,但不及雄性“嗓门”大。


Ⅰ型(左)、Ⅱ型(中)雄蟾鱼和雌蟾鱼(右)的鱼鳔和发音肌(箭头处)| 图源:Bass, A. H. (1990)


Ⅰ型雄蟾鱼在繁殖期发出的连续哼鸣听起来像低音号,频率在100赫兹左右,一次可持续1小时。



蟾鱼的哼鸣声 | 来源:Andrew Bass, 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andBehavior, Cornell University.


蟾鱼在争斗时的声音则是一连串咕噜声(grunts)和低吼声(growls)




蟾鱼的咕噜声和低吼声 | 来源:Andrew Bass, 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andBehavior, Cornell University.


一只蟾鱼的声音尚可忍受,但成千上万只蟾鱼的深夜大合唱,谁受得了啊?最惨的是那些船屋底下被蟾鱼安家的居民,被直接请上了演唱会的贵宾席。


作为蟾鱼的铁粉,神经生物学家安德鲁·巴斯(Andrew Bass)更关心的是,身处噪声中心的蟾鱼自己怎么没被振聋?


巴斯发现,蟾鱼的听觉系统和发声系统配合默契。每当发音肌收缩时,听觉器官中毛细胞的敏感度就会降低,它们分别由不同的神经控制,但始终保持同步活动。


蟋蟀、蝙蝠、猴子还有我们人类自己都有类似机制来保护听力。


其实水下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安静,全世界有43科、800多种鱼类能够发出声音。


大多数时候,它们的声音都被我们忽略了,或者在人耳可听的范围之外。当然,也有像蟾鱼群合唱那样大得惊人的。例如石首鱼科的直鳍犬牙石首鱼(Cynoscion othonopterus)据称是海洋中最吵的动物,它们也拥有特化鱼鳔。


石首鱼科斑鳍白姑鱼的特化鱼鳔 | 图源:莫显荞(2019)


另一类典型的发声方式是通过摩擦碰撞骨骼等组织发声,比如雀鲷科鱼类通过碰撞上下颌带动牙齿碰撞发声;石鲈科鱼类会摩擦上下咽齿发出尖锐的声音;海鲶则靠胸鳍基部和胸带骨摩擦发声。


还有一种发声方式就比较“有味道”了——肛门排气(俗称放屁)。当沙丁鱼群在夜间受到惊扰时会从肛门排出气泡。这些泡泡破裂的声音频率很高(中心频率3.0~4.1千赫兹),在多数掠食性硬骨鱼类的听力范围外,但沙丁鱼同类可以听到,这样可能有助于维持群体行动。


沙丁鱼群 | 图源:Wikipedia


然而,这些动静还是逃不过海豚等高级捕食者的敏锐听觉。


回到我们的主角蟾鱼,在科学家的帮助下,索萨利托市的居民们终于揪出了噪声制造者。但他们并没有把这些鱼赶走,还专门设立了"嗡嗡蟾鱼节"(Humming Toadfish Festival),索性跟蟾鱼的相亲大会一起凑热闹。


80年代的蟾鱼节海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作者:Mirror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