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2-19 21:04

别再让这种“社会性死亡”毁掉更多人

来源 | Vista看天下

作者 | 叶橙子

题图 | 视觉中国


见证他人“社会性死亡”的场景,估计每个人都经历过。


微信群里冒出一组“投行高管被捉奸”的网传照片,微博上突然有人曝出了一段大尺度聊天记录,当事人的职业、住址被扒得一清二楚……


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人性的窥私欲会被轻松满足,无数网友只当是普通的互联网吃瓜、然后遗忘。


一切似乎都没什么好聊的,直到一个“被吃瓜”的女孩,因此社会生活全线崩溃。


直到她站出来,代表更多的受害人,质疑它不是普通的玩笑。


via@新京报剥洋葱专访


“灾难”被报道前,没人把它当回事


三个月前,一位杭州女孩取快递时被人拍下,拍摄者与朋友捏造了一段“少妇勾引快递员”的聊天。


这段聊天在无数个微信群里被传的沸沸扬扬,有人扒出女孩信息,有人开低俗玩笑,有人大骂不知检点。



此后女孩报警,警方介入对造谣者进行拘留,并通报澄清了事实。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这件事到此为止,没过多久就会重新归于平静。


可现实没有这样发展。


熟人圈内的闲言碎语依旧沸沸扬扬,公司以“精神不佳与影响公司声誉”的理由对女孩进行劝退,再找工作时对方听闻女孩的经历直接没了下文。


杭州女孩因此失业并患上抑郁,男友为了帮她维权请假,又被公司以“无法出差”的理由辞退。



明明只是普通地取快递,却先后陷入了出轨的道德审判与失业的生活打击之中。


这场无妄之灾不只是当事人没料到,围观者们也没料到。


此前,小道消息中的主人公在“社会性死亡”后面临什么样的处境,不仅少有报道,网友们也很难想象。


毕竟大多数人经历的“社死”不过是一时尴尬,而不是被消息轰炸、打听“你和快递小哥上床了?”。


哪怕是现实生活中,像是学校里被传怀孕的女生、小区里被传出轨的邻居,大多数传言主人公选择了搬家远走,再无音讯。



伪造聊天记录的郎某说,自己这么做只是出于“闲得难受”。


而在被记者询问是否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时,他的回复是“可能是不尊重女性,我看到很多网友这么说。”


郎某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为27岁的儿子解释,这“就是小朋友开玩笑”。


这些说法并非狡辩,自始至终,他们都认为这是一场偶然被大范围传播、造成了影响的玩笑。


via @看看新闻


在女孩晒出公司劝退证明与医院证明之前,不少网友还在质疑,这是否又是一场伪造的炒作。


因为在他们看来,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关心杭州女孩、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同时,在女孩的遭遇被报道之前,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已经结束了的“瓜”。


郎某被拘留九天,被认为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直到人们了解到女孩患上抑郁、走在小区中都会被人认出与议论、深夜无法控制地抽搐尖叫、与男友双双因此丢了工作,舆论才在罗列的残忍后果前猛然警醒——


这不只是狗血与无聊的闹剧,而是值得严肃应对的事件。


我们当然可以通过集体痛骂造谣的郎某,来同仇敌忾地泄愤,并再次结束关乎这一新闻的讨论。


可这阻止不了,发达的社交媒体推动起又一次审判个人的窥私狂欢。


一句玩笑,足以宣判“社交死刑”


相比于冠冕堂皇的公开社交平台,微信这种私域社交要明显更无序、也更接近真实社会。


郎某被采访时透露,他时常在车友群里“吹吹牛”,群里的其他人也大多如此。


被伪造的聊天记录通过群传群的方式,迅速扩散。


这样的事发生过许多次,始于对“狗血伦理大戏”的窥私欲,终于置身事外的道德审判。


今年八月,一堆情侣的私密视频在网上疯传,以讹传讹的过程中,视频背后的故事被描述为“镇江某高中的中年男教师,出轨自己17岁的女学生”。



至于私密视频为何流出,人们脑补的剧情是“男朋友发现视频、用女生的手机自曝”。



随着视频越传越广,无数人往这“师生不伦恋”上啐一口唾沫,说要让视频传开、大家一起看看这对“狗男女”的嘴脸。



最后事实澄清,男老师离异,女子高中毕业已六年、20多岁,两人是正常恋爱关系,双方家庭也支持。所谓的男友,不过是女子的男性朋友。


漫长而庞大的传播链条中,没有人知道到底是在哪一次转发中,“17岁”“出轨”这些吸睛的噱头被脑补、创造了出来。


它们迎合着难登台面的窥私欲望,又满足了人性阴暗面中、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的快感。


虽然“社会性死亡”的概念是今年才大范围出圈,但从古至今,这都是人们乐于围观的闹剧。


《隐秘的角落》中,王瑶认定朱朝阳可能是凶手,把他的信息贴满了楼道


唯一不同的是,过去邻里街访之间的流言蜚语,至少还能搬家逃离;


而网络上的审判与羞辱,却始终存在、难以消除,且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变本加厉。


浙江农林大学一位女生的微博,被同校学生曝光并扒出她疑似曾被性侵、私生活混乱,个人信息与真人照片四处流传。



且不论她究竟是可怜还是可恨,个人隐私被架上网络火刑架的那一刻,“人人得而诛之”的情绪就已经把尊重隐私、拒绝网络暴力等最基本的原则淹没。



“TA都品行不端了,还不能骂几句吗?”


不是不能,只是值得警惕的是,流言的传播早已突破地域的限制,辱骂的伤害也早已以千万计数,一切都在朝着无法掌控的方向席卷而去。


当人们早已习惯,有道德瑕疵的人就可以肆意传播、供大家吃瓜审判时。


下一个杭州女孩一定会出现。



此时回顾成都确诊女子个人信息被曝光的始末,你就能轻松地察觉端倪。


曝光她的刘某,把她从其他确诊者之间“选”了出来,因为这是个去了四个酒吧的女孩。


被冒用的谣传朋友圈截图,最初来自当事人的微信好友。


最开始,也许没有人希望这一女孩遭受网暴,就像造谣出轨的郎某认为要是没传出去、这只是一个车友群里的段子,不会对当事人造成影响。


然而传播不可控,以讹传讹、越说越荒唐的谣言定律也不可控,“社会性死亡”成了一刀一个准的利器。



这或许是一声早该敲响的警钟:


私域社交里、人们习以为常的闲言碎语,可能异化成杀人不见血的刀子;


公共平台上、大家“喜闻乐见”的道德审判,可能淹没了一些基本准则;


而当下社交网络的机制,随时可能催生一场超乎人们掌控与想象的残酷“社会性死亡”。


别轻易喊出“让他社死”


一直以来,“社会性死亡”在互联网上都是一个虚浮的概念。


它要么属于不小心出丑尴尬、内心给自己判死刑的社恐年轻人们。


要么属于杭州女孩、成都确诊女孩这种,某个社会新闻的主人公。


前者的结局往往是一笑而过,后者的结局在众人的想象中,也该是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完结。


“澄清了就不再受到伤害”,这一简单粗暴、又有些想当然的逻辑,在现实的残酷复杂性面前被啪啪打脸。


杭州女孩为维权申请了刑事自诉


杭州女孩与男友的公司,出于名誉与利益考量将其辞退;江苏的那位高中老师,被调离教学一线岗位。


互联网舆论中,那些绝对正确、高尚无瑕的舆论走向,与庞杂混乱的现实社会相脱节。


就像一些网友的评论——


“虽然知道这位老师没做错,但放在学校里,一定会有家长和同事有异样眼光”


除此之外,对普通人来说,“澄清谣言”本身就是难事。



相较于获得高关注度的名人,普通人的信息壁垒,要远远更厚。


发布视频、质疑从辛巴那买到的燕窝好像都是糖水的张红(化名),遭受了来自辛巴粉丝的网络暴力、家庭地址等等信息被扒出,被诊断为抑郁。


起因,是辛巴的工作人员在直播中露出了她的电话。


via @澎湃新闻


在辛巴售卖的燕窝被官方机构正式“打假”之前,她都是辛巴嘴中的敲诈团队,百口莫辩。


普通人想要为自己澄清,不仅客观上困难,还容易被忽略、没人在乎。


via@澎湃新闻 


此前“婴儿溺水三分钟无人发现”的新闻中,相比于斥责婴儿母亲不尽责的热度,当事家庭的澄清内容几乎无人关心。



两年前,德阳安医生游泳时与一名男孩发生了冲突,因男孩家人发布被恶意剪辑的视频,被指责蛮横、伤害儿童心灵,遭受了社会性死亡。


闹事家庭“先弄的人尽皆知、再告”的举措,最初还获得了一众网友的支持,认为“就该这么惩罚”。



最后安医生服药自杀,以证清白。


安医生方的澄清解释才慢慢浮上了舆论水面,被网友们所重视,舆论反转。


于是闹事家庭的种种个人信息被人曝光,新一轮的网暴开始。


via@我们视频


一轮又一轮的网暴,到底是社会正义的伸张,还是侥幸于“法不责众”的情绪宣泄?


哪有什么“该不该社会性死亡”,这不过是一层道德羊皮。


互联网的语境里,你尽可以躲在羊皮之下,免受放在现实生活中、会遭受的言语指责乃至追责。


但当事人们没有这层庇护,他们被指指点点、情绪崩溃、失业……受害者们难以及时止损、难以抽身


为博关注的玩笑话、朋友间八卦的窥私欲,它们再常见不过、也难以被堵死。


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剩下警惕。


警惕社交网络上催生的虚假未知、善恶难明的风暴,在众人的嗤笑调侃中,又摧毁了下一段人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