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作者:侬列、示其,原文标题:《女性剧恋爱占比调查:1<流金岁月>=1.96<都挺好>》,头图来自:《流金岁月》剧照
“假百合”还是“真狗血”?“倪妮”和“陈道明”谈起了恋爱?从主打刘诗诗、倪妮双女主的友情,到以恋爱故事收尾,上周五,备受关注的女性大剧《流金岁月》播出了大结局,让许多被“女性主义”标签吸引而来的观众大呼“上当”。
豆瓣开分7.5,《流金岁月》的整体改编、画面质感、演员演技和颜值起初均颇受认可。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所期待的新时代女性互相扶持的励志暖心故事愈发走向“狗血”,职场故事、家庭矛盾全部被恋爱故事取代,人物也走向“人设崩塌”。
去年,另一部暑期大热剧《三十而已》同样打着女性主义的标签,但是,从艳遇高富帅、原配撕小三,到年下姐弟恋,剧情也始终没有脱离爱情的剧本。
所谓“女性剧”似乎只是披着“女性主义”外皮的恋爱剧?
带着这样的疑问,娱乐资本论统计了2016年以来的6部热门女性剧《欢乐颂1》(2016)、《我的前半生》(2017)、《北京女子图鉴》(2018)、《都挺好》(2019)、《三十而已》(2020)、《流金岁月》(2020)的各类剧情时长占比情况,以爱情线、友情线、家庭线、事业线来划分,在拉完片后,我们发现了诸多有趣的现象。
以剧中的主要女性角色为标尺,一部40集左右的剧集以11~15集作为前半段剧情代表、26~30集作为后半段剧情代表(因《北京女子图鉴》只有20集,故统计集数按比例调整为6~8集、14~15集)
从数据来看,爱情线的确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在今年的两部女性剧《三十而已》和《流金岁月》中表现格外明显。
而在非爱情线中,《欢乐颂1》的友情线和《都挺好》的家庭、事业线占比突出,这也与我们作为观众看剧时感知到的类似,这两部剧的“爆”也证明扎实的非爱情故事确实能够引发全民观剧、全民讨论。
前后对比来看,如《我的前半生》《北京女子图鉴》在前半部分分别以家庭线、事业线为主,但在后半部分都突转爱情线,也印证了它们在播出时口碑的高开低走。
“不谈恋爱就不行”“剧情总是要过渡到谈恋爱才能收尾”,这几乎成为了近年来打着“女性主义”标签剧集的通病。这些以女性为主角的剧集,或是单一大女主,或是多女主群像,标榜要讲女性的故事。但总体看下来,其特征可归为这三点:
1. 只围绕着爱情、婚姻展开;
2. 女性成长蜕变、事业发展离不开男性;
3. 前半段的事业线、家庭线往往在剧情后半段突转爱情线。
表面上是女性主义、女性故事的崛起,背后却是被恋爱、婚姻主导的剧情,小娱想要探讨,难道女性的生活就只有爱情吗?只有讲述爱情故事的女性剧才有受众吗?女性剧是否还有别的选择?
出轨、小三插足,爱情线主导下的女性剧“不谈恋爱不行”
根据小娱的统计,在这6部我们认为具有代表性与高热度的女性剧中,爱情戏时长的总占比高达38%,而友情线、事业线、家庭线分别为20%、21%、22%。不论是从数据,还是从观剧的直接感受来看,爱情线都是当仁不让的女性剧主题NO.1。
有趣的是,许多在前半部分能够保持四条线各有发展的剧集,到了后半段则会呈现爱情戏猛增的现象。爱情线占比增加,必然导致其它线的占比被牺牲。比如,《我的前半生》的爱情线占比翻了近一倍至占比29%,挤占的就是从47%降至27%的家庭线;《流金岁月》则是后半段的友情、家庭、事业线占比几乎全对半砍,爱情线占比近60%;而《北京女子图鉴》猛增至57%的爱情线背后直接是完全消失的事业线。
爱情线为何这么多?
一个原因是剧情中原本围绕女性角色的事业伙伴、男性友人,最后往往都会变成恋人。
以《流金岁月》为例,倪妮的角色朱锁锁在前期作为房地产销售,她的上司叶谨言(陈道明饰)、客户谢宏祖(董子健饰)在初期都是朱锁锁“搞事业”过程中遇到的人物,但是到了中后期一个变成了“朱锁锁喜欢的人”,一个变成了“喜欢朱锁锁的人”,甚至围绕在他们周边的秘书范金刚、助理小鹤等男性友人的角色,最终都只是“爱情的助推器”。
另一类则是爱情戏从始至终占比都很高,如《三十而已》。作为6部剧中爱情线占比最高的作品,它稳定地保持了从前半段到后半段爱情线占比均超过40%。
《三十而已》主打宣传标签就是“女性独立”“女性意识觉醒”,但事实却是剧中三个女性角色的故事线都被恋爱主导,女性的成长、转折都依托于恋情的转折:
代表了“未婚职业女性”的王漫妮(江疏影饰)身上就有与高富帅梁正贤“浪漫邂逅”、与家乡相亲对象的短暂交往、以及前男友姜辰这三段恋情,也构成了她恋爱、失恋后回家、又返回上海的故事主线。
代表了“全职太太”顾佳(童瑶饰),贡献了全局最高光的话题点,比如“太太圈”“撕小三”,原配温良正统,“绿茶”小三插足婚姻,最后原配逆袭反击“手撕小三”,这一条线乃是“狗血”婚姻故事的标准配置。
而“已婚未育女性”钟晓芹(毛晓彤饰),从与丈夫离婚、与年下同事恋爱、又与前夫复婚,她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原因和结果都是一段恋情的开始或者结束,甚至最后“事业成功”也是因为把自己的爱情故事写成了小说。
这样由三个爱情故事主导的剧情,却定位成为“女性独立”“女性意识觉醒”,这无外乎变相认定女性的自我意识只有依托于恋爱才能觉醒。
不过爱情线本身并不是问题。在《欢乐颂1》中,爱情线同样占比很高,仅略低于友情线,但是它却没有成为剧情之殇。究其根本,一是因为《欢乐颂1》中的恋爱是有“度”的,没有角色是为了恋爱而恋爱;同时,它还扎实地塑造了女性的其他故事线,不论是樊胜美的原生家庭问题、邱莹莹的咖啡店事业、安迪的自我心理障碍,各个女性角色都有真实完整的生活轨迹,恋爱可能是一部分,与生活中的其它部分相辅相成,但恋爱绝不是唯一主导角色故事的因素。
这也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除了爱情线外,还有没有塑造女性的其他叙事方式?
离异艰难养孩、职场开挂打怪,非爱情线中的套路女性成长
在女性剧中,从低职位、低阶层向高职位、高阶层的攀爬桥段屡见不鲜,与友情、家庭等故事线相比,这样的事业场景构建更容易凸显女性独立和奋发向上。
在小娱统计的剧集中,《北京女子图鉴》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主角陈可从公司前台一路上升到精英阶层。有趣的是,在剧集前期能占到42%的职场剧情,到了后期陡转直下毫无戏份,这北漂10年的奋斗史,最终淹没在了恋新忘旧的爱情故事里。
事实上,在播出期间,该剧就被称为“1个女人和11个男人的故事”,很有开金手指的大女主戏意味。陈可在与这些男人的周璇中,找到了工作、提升了业绩。比如第一份工作公司前台就是由合住的男性友人介绍的;第二份工作外企白领则是陪老板吴昊吃饭通过其他老板介绍的;在第三份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她还可以打电话给前老板求助,收到了“现实中没有老板会这样”的大量吐槽。
《北京女子图鉴》陷入了一个常见的伪女性误区,即女性的职场成长路径完全依靠男人的助推,女性个人的专业技能及遇事处理能力都极大地削弱。
这样的现象还不止存在于一个剧集中。《流金岁月》中出身贫寒的朱锁锁得到老板叶谨言的青睐(还和老板谈了恋爱)完成职场升级;《我的前半生》罗子君从家庭主妇变为职业女性,则依靠闺蜜的男朋友贺涵(也谈起了恋爱)的帮助,甚至罗子君后来想要辞职的时候,公司高层居然惊慌不已还要打电话寻问贺涵。
反观事业线占比最多的《都挺好》,从前期近37%升至后期的超50%,其主角苏明玉没有这般老套的菜鸟高升情节,一开始就是高于白领层级的金领身份,其职场难题体现在高层之间的利益纷争,比如老板蒙总要求其肃清蒙太的一众亲戚。
苏明玉的职场线真正体现出了女性的个人魅力与专业能力,其处理公司棘手问题的能力,让老板儿子小蒙一个富二代对其产生了仰慕之情,这与传统的女人仰慕男人的刻板定位完全相反。也是她在投资领域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帮助投资豪富理财被骗的爸爸苏大强。
而家庭线才是真正主导《都挺好》的主轴,其在统计中总占到45.57%的比例。家庭线的编排,影响着苏明玉的性格塑造和处事方式,其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这背后暗藏的是女性剥削与反抗的问题,这也左右着其是否和家庭和解、与自我和解的结局。在剧播期间,原生家庭的话题占据了上风,这在女性剧中很少见。
可以看到,当纯粹的玛丽苏爱情渗透进事业线中,女性多面性的塑造就被大大削弱,因而编剧在家庭和友情两条线中,也越来越注重笔墨,但这里面也存在被诟病的地方。
《我的前半生》中家庭线总占比高达54.43%,其在剧集前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其家庭线的内核是罗子君与前夫打官司争取孩子抚养权,罗子君的婚姻破裂与官司纷争,起到的作用是凸显其陷入低谷,为后续的蜕变做铺垫。
有意思的是,罗子君的母亲薛甄珠反而在家庭线中成为话题人物。她身上市井气、势利眼、没素质让人生厌,但其单身母亲的身份、疼女儿“刀子嘴、豆腐心”的行为又让人同情。她甚至还会追求自己的爱情,她看中一个华侨老头是因为对方有钱,但当对方中风后她又立马去照顾。缺点鲜明的形象又有很多隐藏的人性光辉,“真实”的一面就获得了大众认可。
在友情线上,女性之间的关系被简单定义了。《流金岁月》没有展现小时候一起长大的情节,只依靠回忆闪回体现,两人之间的羁绊没有很好的根基铺垫,这也导致两人从来没有过猜疑和争吵的设定变得特别不可信。《了不起的女孩》中,在统计的11~15集,沈思怡和陆可两人的友好关系,从同时失恋互相安慰,到一起租房,再到互相给对方新感情支招,话题以恋爱居多,这是典型的人物横切面过于单一的例子。
看看友情线总占比高达约62%的《欢乐颂1》,四个女生一开始并没有多深的友谊,反而是在一次次互相帮助中建立感情。即便是剧情发展到后半段,她们之间的关系已经稳定,当安迪拿钱帮助樊胜美补贴家里时,樊胜美还是感受到了侮辱表示了拒绝,这也是对女性心理的很好展现,但这样的侧写在现在的女性剧中并不是很突出。
统计的这些大热剧情中,如果真的把非爱情线做得很出彩,比如《欢乐颂1》和《都挺好》也是可以同时具备口碑和流量的,这些剧集填补了女性剧集市场初期的空白,即便播出很久,大众关于女性友情群像以及原生家庭的核心印象度还是会持续下去。
拒绝脸谱化和单一化,女性剧可有更多选择
去年,“她剧集”是市场的一个大势所趋,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以女性年龄为拐点集中出现一批剧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她其实没那么爱你》都含括其中。这些剧集多数围绕年龄焦虑撬动婚姻、升职等压力,创作模型离不开家庭情感纠纷以及职场的强弱之争,新意缺缺,但偏偏是以“婚姻中被第三者插足”为创作模板的《三十而已》成了最具大众认知的女性剧作代表。
以悬疑手法揭秘“谁是小三”的《白色月光》,因为悬疑类型剧的加成,在拍摄手法上得到了认可。但《白色月光》本质上离不开以丈夫出轨来撬动职场女强人的设定,与美剧《大小谎言》类似,虽然引发了“职场女性能否兼顾家庭和工作”的衍生话题讨论,但这种共鸣没有掩盖住其还是将女性聚焦在感情危机这种单一的焦虑中。
观众真的只喜欢看“谈恋爱”的女性剧吗?或者说只有“感情上的舍或得”才能引起共鸣吗?其实也不然。
一方面,女性角色形象被固化了,政界领袖、特工刑警等强硬的形象几乎不可能在女性剧中出现,连环杀人犯、黑帮boss等反派角色更是少见,但大众对于多样化面貌是期待的,2018年《南方有乔木》中秦海璐饰演的安宁是一位手握黑暗势力的大姐大,当时很多观众就直呼这个设定很带感。
即便是职场类型,美剧《傲骨之战》中三种女强人形象在国产剧中也很少见。戴安已年过50,中老年女性的代表,是一名女权斗士;玛雅,华尔街金融世家二代,公开的女同性恋;卢卡,底层黑人女性在白人精英阶层打拼。女性背后叠加了政治寓意,精英知识分子+同性恋+黑人,最典型的自由派人物代表,这样的角色设计也有利于剧情设定中每一桩小案件背后牵出社会大事件的厚度。
另一方面,观众期待看到更多女性类型化题材。在去年的双男主剧集中,拥有《穿越火线》《民国奇探》等电竞、探案题材多种类型,而且古装轻喜剧《成化十四年》和民国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等耽改剧也让双男主剧有了更多选择,但双女主剧的类型选择就较少,也鲜少有百合IP的改编。
看向国外,根据“那不勒斯三部曲”改编的意大利剧《我的天才女友》,典型的以友情为主导的双女主剧,两人在贫民窟一起长大,互相扶持抗争对贫穷女性的剥削;但两人又互相妒忌和猜忌,莉娜聪明漂亮,可以勇敢对峙来自男生的欺凌,埃莱娜羡慕莉娜的学习天赋,一直暗暗模仿与角力。成长到青年阶段,埃莱娜终于醒悟,“我”的一切都有莉娜的影子,而莉娜却总是可以“排除一切多余的东西”而活着。这种友情体验中的心理变动,带有女性自我意识的思考,在国产剧中实在是泛善可陈。
虽然难免有社会文化和审查的因素导致许多形象在国产女性剧中无法成立,但不同国情下塑造出的女性形象映射出来的国民特征,其普适性更容易引起共鸣。比如日剧《问题餐厅》里揭露了许多日本女性在职场中受歧视的问题,第一集中一名女员工藤村五月犯了错被要求脱衣谢罪,而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母亲最终没有支持她上诉,因此造成了巨大心理阴影。
当然,相比从前以男性视角为主导,近年来,我们也看到诸如《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流金岁月》等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影视剧越来越多,“她”话题也越来越收到关注。只不过,在视角的选择上整体还较为简单,集中在恋爱,没有发掘女性故事中更复杂、深刻的内容。
在我国,也有许多女性因为脸面或是生存资金的问题,默默忍受职场上的不公待遇,国产剧其实也可以尝试描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生存场景,这样引起的共鸣感也不会比恋爱戏份差。
归根结底,女性剧应该有更多选择。尤其在“她经济”的争抢中,剧集市场代表着女性价值观的输出阵地,凭心而论目前能拥有多元的女性形象和表达方式的品质剧集并不多。“她剧集”不出意外将持续爆发,除两性关系外,也期待在人权、道德等更深层面的剖析能有所突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作者:侬列、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