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十四五”开局之际,各地对未来五年的规划和目标逐一明晰。其中,竞争“国家中心城市”,是不少城市瞄准的共同目标。
自2010年起,我国已分批设立9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及西安。距离上次扩容已有3年时间,有关“谁将成为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话题,时不时撩动着公众神经。
尤其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除开已先行入围的上海,苏浙皖三省均明确提出,支持省会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从全国区域版图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总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7亿人,2020年GDP达24.4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3.8%、16.2%、24.1%。
因为体量巨大,一直以来,外界关于“长三角需要第二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呼声不断。
从已批复的国家中心城市看,9座城市均为省会城市或直辖市。
那么,同为省会城市、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杭州、南京和合肥,谁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国中”?
一、经济实力
作为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国家中心城市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早在200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下称“中规院”)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时,就对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作出表述:
在城镇体系的最高位置设立国家中心城市,让它们在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
这样的作用具体如何衡量?
中规院原副院长李迅曾向媒体透露,遴选国家中心城市,会对城市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人口规模、经济实力、文化竞争力、进出口贸易、创新能力、交通条件、资本支配能力、国际化程度以及所在城市群的地位等等。
不难看出,要“发挥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城市自身首先要拥有一定体量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实力,这是“硬门槛”。
先看GDP。2019年,9大国家中心城市除西安外,全部跻身全国前20强、总量超万亿。
在杭州、南京、合肥三位竞逐者中,杭州和南京GDP早在2015年、2016年就突破万亿,到2019年已达到1.4~1.5万亿级水平,且杭州领先南京仅1343亿元,两城相差不大。
而根据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20年南京GDP预计达到1.48万亿元,迎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的历史性时刻,追赶势头十分迅猛。
合肥则与西安处于同一级别,2019年跻身“准万亿”队列,并于2020年双双成功撞线,晋级“万亿俱乐部”。
再从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杭州和南京领先优势依然明显——2019年,杭州和南京人均GDP均超过15万元,合肥为11万元左右;杭州和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5万元、接近6万元,合肥则不到4万元。
总体而言,南京和杭州同为经济强市,且城市规模足够大,各方面实力都很“能打”,竞争国家中心城市无疑底气十足。
合肥作为地级市,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都相对较弱,在城市能级方面并不占优势。即便是在长三角内部,也不免被苏州、无锡两位强劲对手压了一头。
二、分项特长
从综合性经济指标来看,三者虽强弱层次有别,但也都基本具备晋级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本”,杭州和南京部分指标甚至已远超一些已经入围的国家中心城市。
不过,GDP强如深圳也并未入列这一“国家队”,国家中心城市所肩负的重任,远不止做大经济规模那么简单。
根据杭宁合三市各自亮出的“十四五”目标:杭州要“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南京将加快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合肥则要“奋力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从“着力建设”到“高能级辐射”“具有竞争力”,不难看出,经济体量相对弱势的南京和合肥,喊出的口号却丝毫不逊色。显然,在经济实力之外,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还须具备独特的“加分项”。
从各自最亮眼名片来看——
杭州无疑是数字经济领域的“特长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已成为其重要标签,正推动产业往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南京作为科教重镇,科创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并因此具备较强的要素集聚、创新引领和产业辐射功能;
合肥作为近十年进步最大的“黑马”,坐拥长三角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大有后发赶超之势。
另一个可参考的指标体系是,2020年11月,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发布“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
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国家综合中心城市为北京,国家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为上海、广州、深圳,国家潜在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为武汉、成都、西安、重庆、杭州、南京、天津、郑州。其中,杭州、南京均在列,合肥则未上榜。
在国家潜在重要综合中心城市中,成都、西安和杭州综合指数排名上升最为明显,尤其是杭州上升3位居全国第8。
具体来看,杭州在除政治以外的9个评价指标中,在金融、贸易、科技、文化、医疗、信息、对外交往7个领域均排名前十,且在贸易、信息、医疗、科技4个领域涨幅最大。
再看南京。在金融、贸易、科技、文化、医疗、交通、信息、对外交往8个领域,南京与杭州均同时上榜“国家重要中心”或“国家潜在重要中心城市”;在教育领域,则仅有南京一城入围“国家潜在重要教育中心”。
相较而言,合肥仅在科技、文化和信息3个领域上榜,其中科技和文化均排名末位,信息则位列“国家潜在重要信息中心”第8位,仍然落后于第二梯队的杭州和第三梯队前列的南京。
由此可见,杭州和南京在众多领域都是并驾齐驱,同时又各具强项,杭州领先优势并没有拉开太大差距。合肥尽管也展现出一定分项特长,但要在这场激烈竞逐赛中“逆袭上位”,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优势、补齐短板。
三、辐射带动
面对底盘夯实、王牌众多的宁杭,合肥的“竞争力”在哪里?
众所周知,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发展自身,还要有条件、有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在长三角,上海是绝对的龙头和中心。根据上海去年发布的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要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围绕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的“1+8”区域范围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上海“1+8”大都市圈示意图 图片来源:“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微信公众号
上海大都市圈呼之欲出,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南京、合肥三个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均未被囊括在内。有观点分析,这正是意在发挥杭宁合在各自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从地理区位来看,南京和合肥位于长三角城市群西部,都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且周边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周边地区发展相对东边苏沪浙还有较大空间。
杭州则位于发达的浙北地区,周边有丘陵山地地形,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且距离上海、苏州、宁波等经济强市很近,经济和人口腹地辐射范围相比南京和合肥较小。
经济首位度的表现更加直观。
可以看到,同为省会城市,合肥经济首位度以微弱优势领先杭州,居杭宁合三城之首。
南京则因省内苏锡常等经济强市的存在,首位度被大幅拉低。据统计,2019年,南京GDP首位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高于济南,居倒数第二位。
都市圈发展水平是区域影响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将重点发展上海、苏锡常、杭州、南京、宁波、合肥六大都市圈。浙苏皖三省省会城市都被赋予重任。
可以看到,三大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的经济体量、人口规模、面积都遥遥领先,合肥都市圈虽常住人口和面积略胜于杭州都市圈,经济体量却落后近9000亿元,与杭州都市圈还存在较大差距。
面向“十四五”,苏浙皖三省均对省会都市圈发展做出重点部署。
其中,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浙江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区,大力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安徽则明确“支持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与杭州和宁波都市圈互动互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显然,相较于南京都市圈强调的集聚式高质量发展,浙江更偏向于四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发展,合肥都市圈则更加着眼于对周边都市圈的对标借力。
未来,杭宁合三市如何引领和重塑三大都市圈竟合关系,并从中找准自身定位、构筑比较优势,或是关键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