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2-25 11:46

35岁职场枯荣线,去你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张3丰,头图来自《我的事说来话长》


昨天有点感冒,11点就上床,临睡前在微信上刷到一个小伙子采访苹果CEO蒂姆·库克的视频。


我对库克谈的理念没什么兴趣,也不关心苹果公司的创新,触动我的是两点:连线开始,库克很谦卑地说:“很荣幸认识你。”他脸上的笑容,职业而又亲切。紧接着,他说,自己每天早上4点起来起床,到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这样可以保持体力。


那个叫“何同学”的小伙子英语很好,这时露出了腼腆的表情,4点起床,他根本做不到。


何同学与库克(图/网络)


我睡意全无,跳下床做了两组俯卧撑,每组50个。自从前年开始做俯卧撑以来,50个也是我单组的记录了。



出生于1960年的库克,今年已经61岁了,他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1998年他从IBM跳槽到苹果公司的时候,已经38岁了。如果这个跳槽发生在今年的中国,很有可能会失败,因为他年龄已经超过35岁。


据说这是“职场枯荣线”,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35岁之后则是“人力成本”,没有人要你了。


对35岁还要找工作的人,网上的经典看法是:有人脉的,就去卖保险,没人脉有经济基础的,去开滴滴,两者都没有的,就去送外卖吧。


这个段子充满了鄙视链,更重要的是,这三种“出路”都有一个共同点,很少有“公司”或“组织”愿意聘请35岁以上的人,你大概率要脱离社会,靠自己孤身奋战。


这当然是夸张的做法。如果你真的够优秀,还是可以像库克那样迎来职场真正的黄金期。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经常引进“高端人才”,职场精英或者职业经理人的跳槽,向来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


但是,35岁这个“职场枯荣线”,确实真实存在。公务员职位的录取,很多都明确注明“低于35岁”,大学招聘老师,会强调“35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年龄适当放宽”,如果你18岁读大学,一直在校园里读书,获得博士学位也要29岁了,根本没有什么“犯错”或者浪荡的机会。


这些写在招聘中的条款,很明显有年龄歧视。但是,很少有人看到有35岁以上的人出来抱怨这种年龄歧视。


一个女性遭遇就业的性别歧视,所有人都会支持她,但是“年龄歧视”却似乎有某种正当性。被歧视的人难以开口,因为你落到这步田地,已经证明了你是失败者。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中年失业的方圆(图/网络)



这种职场文化,和媒体、教科书中宣扬的“默默无闻奉献”“坚守平凡岗位”有着明显的背离。


如果你在一个公司工作,35岁应该是一个坎儿,你要做到“中层”或者更进一步才是“正常的”,如果你还是普通员工,多半会被裁员(好听的说法叫优化),重新回到就业市场。


这并不是说公司不再需要“普通岗位”,他们会重新招聘年轻人。他们年轻有活力,像一张白纸一样,可以塑造成完全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力”,他们通常更听话、服从管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职业生涯从零开始,要求的薪水也不多。


我在35岁的时候,已经成了所在报社最出色的编辑,拿过报社为编辑设置的全部奖项,按理说应该成为“完美员工”。


这时尴尬也就来了:不管是单位还是家里,都期待你能更进一步,去学点“管理”。但是,我最理想的职业,就是一直做编辑,能有时间看书。


我真要“做自己”的话,就会成为人群中的异类。


每个职业的处境不同,我最终失去了一直做编辑的机会,并不说想通了“进步”成管理人员,而是报纸这一行陷入困境,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编辑了。


当然,即便整个行业不变,我也很难有“一直做编辑”的机会,和很多行业一样,中国的新闻业(尤其是市场媒体),是典型的“吃青春饭”,发达国家五六十岁的编辑、记者,在我们这里根本看不到。




《朝日新闻》的稻垣美惠子在50岁的时候辞职,离开媒体业,震惊整个日本媒体界。


日本人的观念里,辞职是不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已经到了50岁,就是等着退休了。


2019年我在日本的时候访问了一个NHK的媒体前辈,他感叹自己“已经靠边站”,从55岁开始,就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自己做一个闲职,公司也是每年“递减”。


在我看来,这种“靠边站”真是充满温情,哪像我们这里这么残酷。你必须“一直进步”,一直给公司带来利润或者惊喜,否则就等着“后浪推前浪”。


我们似乎都很恐惧被淘汰,但是,35岁或者40岁,不管是谁都会有这么一天。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图/网络)


“职场荣枯线”这个说法,只会加深大家的焦虑。它可能让很多年轻人明白,从自己开始工作的那一天,就要努力实现那关键的一跃,从普通员工成为管理层。这个新闻下面代表性的网友评论是,要在35岁前足够成功,然后单干、创业。


真是一幅争气的无产阶级面孔,但是,在逻辑上这种竞争氛围的结果,只会把35岁这个“荣枯线”再提前一两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前几年人们焦虑的时间点还是“40岁”。


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法定退休年龄慢慢推迟,而职场的“荣枯线”则慢慢提前,或许,每个人都会迎来一二十年的“颓废中年”状态。


不要问我如何应对,我现在也没有班可上。当然,写本文并不是为了传递焦虑,因为我确实没什么焦虑。我们能够做的,也许就是从那种不健康的职场文化中脱离出来,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张3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