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说(ID:globusnews),作者:1111XXXX,责编:张希蓓,头图:Obvious团队合成画作
你愿意为一张AI合成的艺术品付多少钱?
2018年10月25日,世界首次由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创作的画作《埃德蒙·贝拉米画像》(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在著名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43.25万美元 (约300万人民币)的价格并成交。
这件作品的成交价超过了估价的45倍,作为第一幅在拍卖行卖的由AI画的作品,一项新的历史记录已经诞生。
拍出43.25万美元的AI画作《埃德蒙·贝拉米画像》,来源:佳士得官网
佳士得为这件作品给出的估价在7000至10000美元之间,相比起同类型的人物肖像画显然是非常便宜的,可见拍卖行对此项新技术绘画也持怀疑态度,设定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以便吸引更多潜在买家参与。
最有趣的是,作为由AI创作的作品,画的右下角的签名写的是:
由算法模仿的“创作”
这件作品的创作团队OBVIOUS由三位法国年轻人组成,他们介绍说:“我们创作这件作品的目的是为了使AI技术视觉化,并推广给更多人。”
其中一位成员Caselles-Dupré介绍了创作过程:“算法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生成器,另一方面是鉴别器。我们为系统提供了14世纪到20世纪间绘制的15,000张肖像的数据库,培养它的‘艺术细胞’。生成器根据这个集合生成一个新图像,然后鉴别器负责找出人造图像与生成器创建的图像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它们会不断的进行视觉图灵测试,直到鉴别器无法判断哪件是人造,哪件是AI画的后,目的就达到了。”
在测试时,他们将人类创作的艺术与AI艺术混合在一起,并向鉴别器提出问题,例如“你认为这幅画是由机器还是人类艺术家制作的?”以及一些相对间接的问题,比如“你认为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哪里?”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肖像画是种极其复杂的类型。因为人类能高度表达面部的曲线,展示面部的细微表情和眼神神态。但OBVIOUS创作团队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最难的肖像画,是因为他们想通过这件作品传达自己的观点,那就是,算法能够模仿创造力。
这是OBVIOUS发布的媒体稿件,上面写着一句话:“不是只有人类才有创造力。”
Obvious在记者会上向记者提供的传单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这件《埃德蒙·贝拉米画像》的真正作者?
Caselles-Dupré说:“如果作者是创造图像的人,那么就是机器。如果作者是拥有观念并决定实施的人,那将是我们。”
如果仅仅看画的形式,那么算法只是生成视觉形式并遵循从现有艺术品中提取的美学原理。但如果我们考虑整个创作过程,那这件作品更像是概念艺术,而不是传统绘画。也就是说,作品创作背后的观念比最后创作出来的成果,更为重要。
同样的评价逻辑也正在被其他奖项和艺术专业机构所接纳,下面这件《屠夫的儿子》被很多艺术评论家嘲讽为“AI版培根”,并批评它乏味无聊,毫无美感,但它获得了致力于技术创造的艺术的流明奖(Lumen Prize)。
Mario Klingemann, The Butcher’s S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8. 来源:Lumen Prize
AI会取代艺术家吗?
人与AI,到底会成为竞争对手还是合作共存?
这听起来有些像黑客帝国的主题,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人正在研究这个课题。
三年前,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广告学教授Harsha Gangadharbatla看到了这件AI制作的作品在佳士得卖出如此高价,他十分不解。人类在创作作品时会倾注自己的热情,心血,甚至灵魂,但如果作品出自AI算法之手,我们是否还能体会到艺术品带给我们的情感上的共鸣?他因此发起了一项关于人类如何看待计算机制作与人类制作的艺术品的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发表在了《Empirical Studies in the Arts》杂志上。
首先,Gangadharbatla建了一个在线调查,要求人们区分AI制作的艺术品和由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他在亚马逊招聘了211名受试者来参与调查。每位参与者判断5件作品,作品由AI与人类创作的作品组成,其中约80%的受访者猜错了至少四件。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分不出来区别的。这个结果对人类来说,并不理想。
Portrait of La Comtesse de Belamy, 2018, the fictitious wife of Le Comte. 来源:Obvious
Gangadharbatla自己也表示担忧,他说:“人类的角色已经每天在缩小,大数据的角色正在增长。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在拥有的最后堡垒。”
前文中我一直用“作品”,而非“艺术品”来描述AI艺术,因为这也是目前引发各方争论的一大问题。我们对某件作品感兴趣,愿意支付高昂价格,到底是因为这件作品有美感,还是因为它运用了新技术?AI创作的画算艺术品吗?
AI艺术,会是下一个摄影吗?
摄影在19世纪初期被发明时,很多人认为它不能算是艺术。当时的主流传统艺术家们极力反抗,但最终屈服:一个世纪后,摄影作品成为一种公认的美术流派。如今,照片在博物馆展出并以天价出售。
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吗?
一直以来,艺术史是一个打破传统,突破规律的进程,每一个新流派或种类的出现,都受到当时世人的不理解,抨击与批判。画家卡拉瓦乔笔下令人难以接受的黑暗,病态,戏剧性的场景,与在他之前的理想完美的绘画并不相同。毕加索拒绝了具象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用更抽象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杜尚拒绝将艺术视为神圣的物品,他以将小便池称为艺术来使艺术走下神坛。
罗斯科(Rothko)彻底拒绝图形和表象,在画布上画着各种大块模糊的色块。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用工厂制造,各种流行元素搭配来创作艺术,拒绝赋予艺术品任何意义。杰夫·昆斯(Jeff Koons)通过制作出更加丑陋,媚俗,重复性的作品,并从其他艺术家那里窃取思想,用于进一步创作自己无意义的批量艺术。
艺术界不在乎昆斯或其他任何人是否不道德。没关系,只要拒绝旧标准即可。首先是对完美的拒绝,然后是对现实主义的拒绝,然后是形式的拒绝,然后是意义的拒绝。
现在看来,我们已拒绝了任何可以拒绝的事物。
而AI艺术相比之下,还尚未起步。AI还在靠着模仿前人的作品来创作图像,它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开始寻找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创造意义并对社会趋势做出反应的方法。就目前而言,它们自然是100%派生的。
但在创造力发展的所有方式中,人工智能艺术无疑是最有趣的途径之一,当然,也是最聪明的途径。艺术一直以来只是表达人类观念的一种方式。与AI一样,艺术家也是从周围世界中汲取灵感。如果我们要继续拒绝常规艺术的话,那么更该抵制简单、无意义和无聊的艺术。或许,等尘埃落定,技术与人的观念不断发展后,我们会意识到,传统就是被用来打破的,技术的发展不是终点,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而目前来说,仅仅因为机器几乎可以自主生产艺术品,并不意味着它们会取代艺术家。这只意味着艺术家拥有了一个额外的创作工具。
也许,更可能取代拍卖行
不过,最初的热情过后,拍卖行或许并非AI艺术的最终归宿。
虽然18年在拍场上创造了天价,但在2019年11月,贝拉米系列的另一件作品“ La Baronne de Belamy”在苏富比拍卖行却没有取得成功。最后成交价仅为25,000美元,略高于最低估价。
La Baronne de Belamy,来源:Obvious
同样的,苏富比在同年3月出售的艺术家马里奥·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在伦敦创作的人工智能作品也仅以51,000美元的低价售出。
市场是最好的晴雨表,在高开低走后,AI艺术的泡沫似乎已经破裂。但更进一步的市场反应却在显示,AI在艺术领域的真正天地或许正在于远离拍卖行,甚至取代拍卖行。
现在,利用AI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上传一幅作品的局部照片,查找这件艺术品的基本信息,例如艺术家,标题,日期,甚至是价格。先进的识别引擎还能标记被认为丢失的作品,或者辨别赝品。
截图:艺术品信息搜寻APP“Shazam for art”
另外,AI还能根据藏家之前购买的作品,提取特征,视觉特征,主题风格,价格,再结合藏家的职业、年龄、预估净资产、年度艺术品预算等等对藏家给出购买推荐,有些像淘宝的“猜你喜欢”。未来画廊与拍卖行也可以运用此项技术来推算客户的喜好,判断哪类作品更吸引人,从而更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
同时,AI也能策展。它能通过分析空间,照明,技术水平,预算和作品尺寸,风格等,为画廊博物馆量身打造展览。
最后,AI还能帮助我们预测艺术品价格在未来的走向。算法将建立单个艺术家的分析档案,包括艺术家的教育背景,代理画廊,学术地位,拍卖价格,藏家名单与曝光量等,就如金融市场的量化指标一样,可以预测在未来艺术家的作品能值多少钱。
也就是说,虽然AI永远不会取代艺术家,但很有可能会取代我们这些画廊业主、拍卖行员工、艺术顾问等艺术行业从业者。
最后,我想用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Romain Gary)在《白狗》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摆脱人类过时的危险的唯一方法,就是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克服我们的无意识,以免失去我们的人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说(ID:globusnews),作者:1111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