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奥特快谈(ID:aotekuaitan),作者:田文天,编辑:奥特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但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却“一日之内,气候不齐。”IMF预测,2020年全球GDP下滑4.4%,但标普500自3月低点上涨超过65%,纳斯达克上涨44%。投资人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产品投入了7600亿美金,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34%。
而在这7600亿美金的流入中,有1850亿美金都进入了贝莱德管理的ETF产品。
作为全球资管中的巨无霸,关于贝莱德(BlackRock)的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把它和黑石(BlackStone)混为一谈,甚至误以为是一家机构的两种译法。虽然两者出生同源,但其实是泾渭分明的两家机构。
1985年,苏世民与人联合创建了私募黑石集团。1988年,日后贝莱德的创始人拉里·芬克(Larry Fink)从黑石获得融资,创立了被称为黑石财富管理(Blackstone Financial Management)的风险管理公司,不过此时仅仅作为黑石的资产管理部门。
四年后,芬克决定自立门户,并且将公司更名为“BlackRock”(中译贝莱德)。当时,除了担心混淆,还有人担心这种保留姓氏的做法在未来会成为双方的负担,如果有一家经营得好,另一家经营不善,“分享姓氏”的做法会让“后进生”受到伤害。
不过,日后BlackRock取得的巨大成功也证明当时的担忧是多虑了。2020年第四季度,贝莱德资产规模增至创纪录的8.68万亿美元,不仅远远超过母公司黑石集团(6190亿美元),更是稳坐全球资管头把交椅。
那么,全球资管老大是如何一步步炼成的?他的核心法宝又是什么?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拉里·芬克:最早做MBS交易的人
贝莱德走到今天,首先因为其创始人拉里·芬克就是一个传奇人物。
1976年,美国货币基金市场刚刚萌发,金融创新方兴未艾。在第一波士顿债券部门工作的芬克就开始交易一种新的金融产品,这就是2008金融危机后为人所知的抵押贷款证券(MBS)。在当时,芬克把MBS业务打造成第一波士顿的摇钱树业务,他也因此成为第一波士顿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
然而好景不长,1986年,芬克认为利率将保持高位,他的团队也基于利率保持高位的预测在市场上建立了较高的仓位。但后来利率突然下降,此前建立的仓位遭受巨大的损失,1986年第二季度,芬克部门的亏损多达一亿美金。
于是,一夜之间,芬克从公司里的万人迷变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人,同事们也不再愿意和他在公司大厅里交流,最终芬克不得不从第一波士顿黯然离场。在第一波士顿的“高开低走”也让芬克深刻地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它也把这种特质带到了他之后创建的贝莱德之中。
1988年,芬克在苏世民支持下创建了“黑石财富管理”,几个月后就开始盈利,一年后规模翻了4倍。但两人在1994年由于薪酬发放方式和股权产生了内部争执,芬克希望与新员工分享股权以吸引人才,而苏世民则不希望黑石的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
最终,二者分道扬镳。黑石集团把持有的股份卖给了PNC金融服务集团,而此时的“黑石财富管理”,也早已改名成了“贝莱德”。
独立后,贝莱德在不断扩张中使管理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1998年,贝莱德吸收了PNC的股权、流动资产与共同基金等业务。2005年,贝莱德用3.75亿美元从大都会人寿保险手中收购道富研究和管理(SSRM),同时将其共同基金部门并入旗下,开始同时提供固收类和权益类产品。
2006年,贝莱德与美银资管合并,合并后成为美国固收市场规模最大的管理人。同时,这次合并也让贝莱德的资产管理领域进一步扩展到欧洲权益市场。
时间转眼来到2009年,在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时,贝莱德也迎来了它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收购。
登顶铁王座:收购巴克莱iShare业务
2008年,雷曼崩塌。英国银行巨头巴克莱趁机抄底收购了雷曼。但根据监管要求,巴克莱必须补充相应的资本金,而在拒绝了英国政府的救助提议后,出售其下辖的BGI被摆上了桌面。
BGI全称为Barclays Global Investor,中文名为巴克莱全球投资,是巴克莱下属的资管公司。BGI不仅是当时欧洲最大的资管公司,而且其旗舰产品iShare更是在被动型产品中独树一帜,各大巨头对其都虎视眈眈。
2009年4月,出售BGI的消息传出没多久,英国私募基金CVC Capital Partners就与BGI就报价初步达成一致,打算以44亿美金收购后者的ETF部门。但当时巴克莱和CVC同意设置一段竞价期,这就给了贝莱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两个月后,一辆车窗上印着“芬克”名字的汽车停在BGI位于加利福利亚的总部外面,一下就开价135亿美金。从那时起,BGI的员工们就开始意识到他们以后将要为贝莱德工作了。收购BGI让贝莱德把业务扩展到ETF和零售投资人,同时也让贝莱德成为一家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兼具的资产管理巨头。
iShare ETFs占贝莱德AUM的30%。来源:贝莱德2019年报
收购完成后,贝莱德规模达到2.7万亿美金,首次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iShares的规模也从收购完成时的3千亿美金增长到今天的2.2万亿美金。对于巴克莱来说,买雷曼卖BGI是巨大的遗憾;而对于贝莱德来说,收购BGI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once in a lifetime”)。
金融危机不仅提供了让贝莱德走上资管世界铁王座的契机,也让它的另一项重要业务从幕后走向台前。
"阿拉丁":危机期间美国政府的座上宾
1994年2月,美联储5年来第一次加息(0.25%),利率走高导致债券价格大跌,固收组合遭受重创,这也是被称为债券大屠杀的一年。但贝莱德的基金相较于市场整体而言,只遭受了小规模的损失。原因便是其特有的风控系统——阿拉丁(aladdin)。
阿拉丁由贝莱德的第一位员工,也是目前的联席总裁Charles S. Hallac领导开发,命名由Asset(资产),Liability(负债),Debt(债务),Derivative Investment network(衍生品投资网络)的首字母缩写构成。作为一个终端操作系统,阿拉丁可以在不同风险情境下及时作出调整,帮助投资者更好理解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
阿拉丁不仅帮助了贝莱德,而且也吸引到了市场上其他机构的注意。1994年的万圣节期间,贝莱德收到了通用电气经纪子公司(Kidder Peaboddy)的电话, 希望贝莱德可以给Kidder Peaboddy持有的房贷组合估价。贝莱德从那个时候意识到阿拉丁的优势,也开始考虑将其商业化的可能性。
1999年,贝莱德决定开始对外销售阿拉丁系统。这意味着贝莱德不再只是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而是同时提供科技产品服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贝莱德虽然也是MBS的投资者,但由于准确把控风险,其不但毫发无损,甚至还挤出5400万美元利润用于分红。
正因出色的风控能力,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曾多次紧急联系芬克寻求帮助,期间芬克向财政部和联储主动提供阿拉丁来协助度量MBS市场的资产风险。而当美国政府需要外界帮助以清理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有毒抵押证券资产时,美联储没有举行外部招标就把这一利润丰厚的业务交给了贝莱德。
金融危机后,阿拉丁的影响与日俱增。先锋和道富作为仅次于贝莱德的资管巨头都是阿拉丁的用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基金,日本养老金,也用阿拉丁系统来协助管理1.5万亿美金的资产。苹果、微软、谷歌,作为美国前三大的上市公司,也都借助阿拉丁系统来管理公司大规模的现金投资组合。
阿拉丁业务的增长势头极大促进了贝莱德科技服务收入的增长,2019年科技服务作为第二大业务单元,总收入已经达到9.74亿美金,很有可能成为其下一步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尾声
黑石(BlackStone)与贝莱德(BlackRock),虽然他们相似的名字常常让人混淆,但实际上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资管发展路径。
如果说黑石致力于通过积极地、主动地投资管理服务为客户创造超额收益,那么贝莱德则更精耕于通过被动投资让客户随市场起舞。换言之,黑石致力于赚超过市场的alpha,而贝莱德则把宝主要押在代表市场平均回报的beta上。
对投资者而言,主动型基金与被动型基金各有优劣。但是对机构而言,这两种路径似乎内生着一种悖论——主动型依赖明星基金经理,但明星从来难求,且业绩很难长期稳定,而一旦过于耀眼,往往又会自立门户;而被动型看似寡淡,但相对而言管理成本更低,因此或许也更容易做大。
所以,看起来是贝莱德因为收购了被动型iShare而成为了全球资管老大,但实际上要在规模上登顶铁王座,也必须以被动型产品为主,这两者其实互为因果。
2018年,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大门,芬克也在致股东信中表示,“尽管我们今天看到的全球系统存在不确定性和脱钩关系,但从长远来看,对于资产管理者和投资者而言,中国将是贝莱德最大的机会之一”。
随着越来越多海外资管巨头入华,无论是被动型还是主动型,他们在中国的故事都只是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1] 贝莱德官网,https://www.blackrock.com/
[2] Aladdin and the Genius that Is Larry Fink, Cognitive Finance
[3] The Tech that Made BlackRock, Institutional Investor
[4] Ten years on: Inside BlackRock’s ‘once in a lifetime’ deal with Barclays, Financial News
[5] Inside BlackRock’s ‘Once in a Lifetime’ Deal With Barclays, 10 Years Later, Barron's
[6] BlackRock: the Mr. Fix-it of Wall Street, The New York Times
[7] BlackRock’s black box: the technology hub of modern finance, Financial Times
[8] BlackRock bets on Aladdin as genie of growth, Financial Times
[9] BlackRock/Vanguard: ETF leviathans, Financial Time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奥特快谈(ID:aotekuaitan),作者:田文天,编辑:奥特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