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7-26 08:44

泉州申遗成功,是靠这些古迹

7月25日下午5点35分,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成功,正式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回顾泉州申遗的二十年,可以说是历经坎坷终圆满。那么从遗产要素的角度看,泉州有哪些古迹?它们的价值在何?下次去泉州旅行,你可能会有更清晰的思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乡与世界(ID:homeandworld),作者:吴留琪,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处神奇而伟大之地。它的情调来自于它谜一般的现代与老派相混融的和谐。初至此地,城市内生的活力让人感到毫无谄媚之意。居民们细水流长的日常生活透露着某种延续至今的古老智慧。建筑、器乐、民俗、仪式、饮食无不自成一体地透露着此地的文化自信。它的混杂性和总体主义让人迷恋,仿佛是主张规则、原子化和个体主义的现代生活的对立面。现代性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汇到这座历史上曾吐纳天下奇货的港口城市中。


黄昏的泉州。©小红书用户:洪YY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泉州的各类遗址地兴趣盎然。从约二十年前德济门遗址的出土,到新近对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古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大港的历史篇幅正徐徐展开。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亦对它趋之若鹜。当代的物质风貌与其日常生活从未割裂。居民生活于其中,而不必表演某种怀旧的调调。


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或旅行者也热爱这座城市,因为它给予了充分的创作空间,使志同道合者汇聚。


与国内其他遗产地不同,泉州系列遗产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一直延伸到腹地地区的广大空间中,多达22处。可从遗产构成要素价值分为三类:


一是“山-城”的城市结构


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南外宗正司、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二是“山-河-聚落”乡村手工业景观


主要涉及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安溪青洋下草埔冶铁遗址。


三是“海-陆”交通环境景观


指的是安平桥、洛阳桥、顺济桥遗址、真武庙、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和万寿塔。


这三组遗产构成了产-运-销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和复合景观。因此,“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场所或地点,也不仅是一条为商场写字楼包围的单调的历史街区。它是一个跨山海,通城乡,贯古今的遗产谱系。


城中史迹


“山-城”城市结构中,位于城市中心的密集景点,多为官方文化历史遗存,参观游览首选。


  • 开元寺

  • 市舶司遗址

  • 南外宗正司遗址

  • 文庙


城中的核心地标是位于西街的开元寺双塔。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开元二十六年改名为开元寺。约唐咸通六年(865年),寺东始建镇国塔,初为木塔结构。后梁时期,又在寺西建有无量寿塔。如今的古城人还时常畅想泉州港发迹之时,远航归乡人是如何望塔寄情。开元寺亦在海洋贸易的财富支撑下于宋元时期获得了巨大发展。如今开元寺山门仍有唐宋遗风,双塔为宋代原物石构,彰显了宋代石塔建筑的建造技艺。


开元寺。©小红书:Aileen


开元寺两侧的双塔。©Twitter:KittenYang


伴随海洋贸易兴起而出现的官办机构是位于鲤城区竹街水仙宫旁的市舶司遗址。市舶司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管理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直至近四百年后的明成化年间才迁往福州。


另一令考古学家兴奋的新近发现为位于泉州旧梨园剧团的南外宗正司遗址。这一遗址的挖掘证实了宋代赵氏皇族南迁泉州的史实。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正是泉州港繁荣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才可支撑和延续远离政治中心的皇族们过上奢靡的宫廷生活,也正是这种宫廷生活为原本地处海疆的小城带来了延续至今的诸多习俗、音乐、舞蹈和仪式遗存。


作为一座因海港商贸而兴起的城市,如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古城一样,泉州文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被纳入帝国体系的重要明证。这座象征儒家正统的建筑兴建于唐开元末年,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历代的迁建和修缮。如今文庙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大成殿的建筑基础、台基等石质基础部分是宋代原物,木构件等其他构件则是清代按原样修缮。




泉州府文庙的建筑。©小红书:特立独行的猹


从开元寺到文庙皆是为历代官方所推崇或承认的涉及宗教、政治、教育和经济等场所。这些场所的兴起与发展与宋元泉州的海洋贸易息息相关。泉州古城的肌理亦是由这些重要的历史场所构成。兴趣畅游古城的人,将如同一个考古学家般,穿梭于场所间,探寻历史的层累。当然,泉州古城并非仅由这些历代官办场所构成,它内部的复杂性及其始终与外部联络互动关系促成了今日古城的生机勃勃与多元面貌。


海陆交通


“海-陆”交通环境景观中,城南货运港口引领的古迹,与宋元海洋贸易息息相关。


  • 顺济桥

  • 安平桥

  • 天后宫

  • 德济门遗址

  • 江口码头

  • 真武庙

  • 石湖码头

  • 六胜塔

  • 万寿塔


“城南”向来是讨论泉州古城历史发展的核心话题。城南被认为是港口吐纳物资集散之地,因而各国商贾云集,贸易发达,鱼龙混杂。学者苏基朗在《刺桐梦华录》中对此有过论述,他关心泉州在海洋贸易兴起的历史时期外来的番客如何与带有礼教色彩的儒家相平衡。蕃坊往往在主城之外,不为正统官制的儒家体系所容。


往往,以现涂门街和新门街为界往南为“城南”的范围,乃是泉州古城城墙的所在地。传说城南向来为小贩、流民和异族聚居之处,而城中重要的伊斯兰建筑清净寺也位于这一横轴上。海陆通货便是在这种热闹纷纷的杂烩世界中展开的。


泉州西街位于鲤城区,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小红书:Joy


从城中腹地延伸到港口有一处重要的古迹为顺济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作为宋元时期泉州府进出货物的重要通道,顺济桥对于稳定与繁荣泉州社会具有不可泯灭的影响。除此之外,宋代古桥还有晋江安海的安平桥。    


距离顺济桥不远处的滩涂上,矗立着一座为华南信众感佩无比的女神庙——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这座宫庙原名为顺济宫,也是因为桥的缘故。桥与庙组成了城南港口地带最为重要的宋元史迹。


天后宫的主体格局形成于宋代,现正殿和寝殿留有宋代石质建筑基础,木构件为多清代按原貌修建。殿前檐柱为方形石柱,保存一对辉绿岩雕刻的印度教风格石柱,为明代修建时移用至此。泉州天后宫见证了妈祖女神地位逐渐上升,享受祀典的历史过程,同时,为妈祖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中国台湾鹿港的亲缘关系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在桥与庙之外,2001年经考古挖掘首现于世的德济门遗址确立了位于“城南”内部的海陆分界线。也就是说,泉州古城历经各代拓城,而德济门为其最南端的南门。在遗址挖掘中,考古学家们相继发现了伊斯兰石墓构件,景教墓石雕刻,印度教石刻等遗存。初步推动这些石刻为元末泉州战乱被捣毁,后修筑德济门城墙时被填砌于城基中。


一桥一庙一门为讨论泉州“城南”的人文地理空间与宋元海洋贸易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文兴码头。©小红书:棒糖旅行


除了古城内部的复杂性之外,其港口地带的区域亦是其宋元海洋贸易的重要明证。这里不得不提到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法石社区南部江岸的“江口码头”(由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构成)与“真武庙”。美山和文兴始建于宋代,为古代泉州港重要的内港临江码头,是海外航船入港转入晋江航道的重要站点。除江口码头之外,还有位于石狮的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共同构成了泉州湾航运交通的重要历史遗存。


在涉足这些遗产点后,旅行者还可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一窥泉州绵延数代的海陆文化。并在开元寺的古船陈列馆中,亲睹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泉州后渚港的宋代古船。


流动的城乡


三组遗址构成的“山-河-聚落”乡村手工业景观。


  • 安溪县青洋冶铁遗址

  •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

  •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泉州,也不仅是一座古城,它的独特还在于城乡体系的完整性。泉州港的繁荣贸易除了海陆交通的发达以外,还因其广袤的内陆腹地提供了丰富的转运货物。


由东溪、西溪汇流至晋江的航道提供了货物流通的重要路径。2020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22处遗产系列之一的安溪县青洋冶铁遗址便是位于西溪上游的内陆地带。


北宋初期,福建矿冶颇具规模。据《安溪县志》记载,熙宁年间(1068~1077)在龙兴里(今尚卿乡)开青阳铁场,后废。该遗址的考古挖掘证实了宋元时期泉州商贸从业者们将所造的锅、鼎、针等铜铁制品,兴贩于不含铁的两浙,并输往南海诸国。


安溪县,泉州附近的小众旅行景点。图为清水岩风景区。©小红书:Eash


除此之外,位于德化的尾林-内坂窑址和屈斗宫窑址皆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瓷器销往海外的明证。前者位于德化县三班镇,后者位于浔中镇宝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屈斗宫为典型的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海洋贸易也推动了它自身的产业创新与发展。根据考古发现和调查,在德化发现了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多达29处,这一带的陶瓷由陆路运至永春县,再由东溪顺流而下运至泉州港,再销往海外。


除了东、西溪所涵盖的内陆腹地之外,在晋江对岸广袤的平原丘陵地带还有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沟边村。这一遗产点要素包括4处龙窑遗址和1处作坊遗址。


美国学者休·克拉克对唐宋时期的泉州城乡关系做过精彩论述,他认为经济依附关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与泉州城南区域的开发是密切相关的。可见,海陆与城乡——这两组看似无关的议题可同时在泉州并行追溯,从而生发出有趣的历史角度。


杂糅的文明


“山-城”城市结构中,体现泉州文明交流的宗教古迹,道教、佛教、伊斯兰教都在这座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老君岩造像

  • 伊斯兰圣墓

  • 清净寺

  • 晋江草庵


泉州系列史迹展现了10~14世纪,在亚洲海洋贸易网络中,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交流。这一商业传统尊重多元文化,追求共同发展,对当代全球化经济的深具启发。包容与开放展现了这一时期的泉州面对文明交流碰撞的真实境况。如今,我们游历泉州城的内外,仍能感受到这股强烈的文明杂糅交汇之感。


老君岩位于清源山景区。©小红书:醒着梦游


泉州有许多古称,如“刺桐”,“温陵”等。前者是与其东方大港的传说有关,后者则既是描述其多山的丘陵地理风貌,也暗指历史上宋明理学对其过化的影响。泉州历来都以背靠清源山为其良好风水的重要指针。人们所称道的还有位于清源山脚下的老君岩造像,它独特的造像风格使人不禁为道法自然的宗教氛围所感染,是泉州道教石刻艺术的巅峰。


城中开元寺,城外老君岩。泉州佛道之外,却还有更丰富的宗教图谱。位于城北的伊斯兰圣墓始建于唐初,安葬着7世纪来华传教的两位伊斯兰先贤。墓地建筑在元代及清代经历多次修缮,但仍保留部分唐代基础和建筑构件。


清净寺。©小红书:卿说


除此之外,城内涂门街还有仍为泉州伊斯兰教民使用的清净寺。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由吕局泉州的阿拉伯商团营建。现存建筑包括门楼、奉天坛、古井、明善堂等。此外,寺北墙壁有明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更为引人入胜的是,泉州还拥有世界上唯一一个摩尼教光佛遗址,位于华表山南麓的晋江草庵。从泉州城驱车二十分钟即可抵达。


草庵。©小红书:榕鹭鲤文化传媒工作室


这些散落的遗产地,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泉州的可贵之处在于,遗产还是活着的!祖籍泉州的人类学家王铭铭曾说过,“具有‘灵验’效力的遗产深深烙印在泉州世代祖辈的日常生活中,是当代泉州文化遗产活态现状的根基。”我们须与泉州本地人一样对此怀有敬畏之心。


今年五月造访泉州小山丛竹书院的著名学者甘阳教授,曾留下“泉州是座神奇而伟大的城市”的笔墨。或许,我们便须在徜徉城中史迹,探访海陆交通遗存和城乡手工业遗址的过程中感受神奇且伟大的泉州,理解这一“跨山海,通城乡,贯古今”的遗产谱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乡与世界(ID:homeandworld),作者:吴留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