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ID:nbdtoutiao),作者:李蕾,编辑:何剑岭,原文标题:《一位“心灵课程”学员的自述:每天全封闭上课16~18个小时;有人被催眠崩溃,有人失控大哭》,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一位行业知名的女性投资人在一堂“心灵课程”的课程中意外晕倒,经两天全力救治之后,医院急诊部宣布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令人震惊、扼腕、不解之余,这件事也引爆了公众对这类课程的关注,一时网上众说纷纭,出现了对投资人和课程的各种猜测。尽管女投资人的家属仍沉浸在悲痛之中,但也迅速展开了规模极大的网络辟谣行动,澄清所谓的“精神控制、洗脑、辱骂”等都是不实消息。
实际上,“心理修炼”“提升灵性”的课程在国内并不罕见。打开搜索引擎,弹出的相关企业与课程铺天盖地而来,类型也是五花八门。但与之相伴的却是大量提醒和警示,不少人甚至直接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心灵课程”与“精神控制”之间微妙的关系,这或许也是引爆这次舆论的主要原因。
不得不说,这类课程面世多年来,始终有源源不断的学员报名参与,他们的身份从普通白领、创业者到企业高管都有,普遍都是人们眼中的高知群体。如果上述女投资人参与的并不是精神控制类“心灵课程”,那么让大家谈之色变的这种“心灵课程”到底是一门什么课?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又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找到了一位曾经参与过“心理修炼”课程、但中途因为“感觉不对劲”又退出的企业高管,他自述了这段亲身经历。以下即是其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
从日出到半夜,每天高强度培训16~18小时
2018年,我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高管。在这个行业,满世界出差和熬夜加班都是常事,强度和压力也非常大。在多位公司同事的推荐之下,我决定前往深圳参加一门可以“清理人生、突破自我”的课程。在同事的介绍中,这门课程美其名曰要帮大家“减轻压力,打破固有的心理性格、重塑自我,变不可能为可能”。
虽然当时我对这些没有太强烈的需求,也并不寄希望于一门课就能改变我的人生。但架不住有人反复推荐,同时也抱着一丝好奇,我和其他一些同事都报名参加了。后来才听说公司有同事此前就参加过另一家公司的“心理修炼”培训,并且这两家公司的老师都是共用的。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上第一节课之前,培训机构给了我们一份介绍材料,还让报名的学员(在课程中叫做“CP”)签了一份“承诺书”。其中最重要的三点分别是:服从指引、保密以及对教材和版权的保密。
图片来源:受访人
整个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每个阶段连续上三天课。在深圳,初级班的价格是9800元,中级班大概是1.6万,加上高级班,一共9天的课程就超过3万元了。这是2018年的价格,现在听说又涨了很多。
每个月三天的课程是全封闭培训,上课的时候会集中把手机收走。老师会一再强调不准录音、拍照,一经发现立即开除。教室也是采取全封闭模式,连窗帘都是两层的,可以说是严丝合缝。上课的时候,除了导师在台上讲课,通常还有五、六名教练分散在课室内,几乎无死角,就算有心也做不了什么小动作。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任何这类课程照片、视频的原因。
课程的强度也很惊人,基本上每天的上课时间都在16个小时左右。如果从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开始算起,到凌晨约12点,可以达到惊人的18个小时。初级、中级、高级班都是两位老师轮流讲课,一个老师讲一天,中间只有课间和吃饭的时候才能休息。体力不支的其实大有人在,但在那种氛围下,强撑也是很正常的。
学员互斥:“你就是不要脸”
我知道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都是:这个课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
如果一定要说,那我觉得是用各种方式把老师或者这个课程的核心理念灌输给学员们。这个“方式”,不限于自我剖析、互相批评、大声呐喊、集体唱歌、做公益活动乃至催眠。
这是当时给我们的部分资料,也就是教材:
图片来源:受访人
我上的这个培训班,最核心的理念其实可以概括为三点:“放下一切脸面;穷尽一切,目标必达;剖析灵魂,破镜重生。”对于这些理念,单纯老师讲授的时候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与学员的互动上,因此设置了大量的互动环节。
比如,学员进入教室的时候,老师首先会播放一些非常抒情、令人动容的音乐,先营造出一种带有情绪的氛围。接下来大家会进行共同或者分组的自我剖析,尤其是对于记忆中的一些消极创伤更是要深度反思,直面这些创伤从而达到“自我重设”的目的。
我不知道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对学员有多大帮助,但从现场大家的反馈可以看出,这种做法确实很容易就能调动人的情绪。
有一个环节叫做“呐喊”,要求学员大声喊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要持续喊叫三分钟。现场有人喊自己需要爱情,还有人需要的则是钱。
三分钟大喊足以让人声嘶力竭了。和我同组的一位从事外贸行业的老板喊着他需要的是“订单”,还没喊出几声,自己已经先流下了眼泪。
学员们还会被要求分组围坐成一圈,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比如做过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最遗憾的经历又是哪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其他学员会对发言者进行点评,有的时候还会出言不逊。
图片来源:“CP”学员、教练朋友圈
有一位年纪在50岁上下的企业副总,真诚地谈到自己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家庭,但现场立即有同组学员指责他“你这个伪君子”。还有一个女生,在现场热烈氛围的感染之下事无巨细地剖析起了自己的情感历程,讲到最后情绪崩溃、放声大哭。有的学员在分享之后,会被其他学员辱骂“你就是不要脸”。他们被骂的时候头垂得低低的,脸憋得通红。好在参加这个课程的很多人素质不错,老师也会一直引导,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对骂的情况。
说实话有时候我都怀疑这些骂人的到底是不是托,不然谁会去这样对待一个此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事后回过头来想,参加这种培训就得脸皮厚,甚至“不要脸”。脸皮薄的劝你别去了,承受不了。
除了这些,老师还会在现场进行催眠。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谬?但课程现场就是会让大家都躺在地上,把灯全部关掉,只有老师的声音作为引导。等他讲到七、八分钟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忍不住开始嚎啕大哭了,这种感觉真是怪异又奇特。
我没有哭,我只是觉得不对劲。可能我不是这种课程的受众。
因为“不听话”,我“反抗”了教练
让我进一步感到不适的,是一次对教练的“反抗”。准确地说,是我们大吵了一架。
冲突爆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上课期间我想去走廊喝杯茶提提神,本着不打扰课堂秩序的原则就自己悄悄去了一趟,没想到回来的时候被所在小组的教练“抓个正着”。
更没有想到,经过多年奋斗已经是一名企业高管的我,会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被这位教练当众痛斥:“你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吗?”并且还通过停课、发动学员集体劝解等方式来向我施压,一定要我认错并向他道歉。
不过我没有遂他的意,反而在课堂上和这位教练据理力争了一番。在我看来,我没有因为这个动作影响其他学员与课程的进行;适当提醒可以,但没有必要非让我当众认错,甚至不惜停课也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一直到后来在其他“心灵课程”学员的剖析中看到类似情况,我才明白,这位教练当时可能是试图在所有学员面前用这些方式实现打压我、树立他的权威的目的。虽然不懂什么是“PUA”,但我的拒绝道歉大概让他们意识到,我是一个难缠的刺儿头,也为我后面顺利退出打了点基础。
“化缘”到30个面包、2桶洗衣液和200元
对我来说,这个课程最大的帮助、最好的一点就是,要求大家去做一些公益和慈善。例如9天课程时间里至少要去3次福利院看望老人,到了高级班还会要求学员做一些公益活动,比如为贫困地区募捐等等。
但是整个过程,身上都不能带一分钱。
我们上课的地方距离福利院有几十公里,不能打车,也没有任何费用,于是只能向路边的商店“化缘”、游说司机师傅义务载我们去福利院,通过向别人讲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从而获得帮助。
根据老师的讲解,这个过程能让我们把固有的观念,甚至大家认知里作为“精英”的一部分自尊心毫不犹豫地扔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说起来我也很争气,在没有“丢掉”自尊的前提下,我通过逻辑清晰的讲述和真诚沟通的态度“化缘”到了30个面包和2桶洗衣液,解决了去福利院的“物资”问题,甚至路上还有一位男士听完我的计划,当即给了我们团队200元作为支持。
事实证明,用自己的方法不一定就比听课的效果差。
根据我的观察,我所在的班级30多号人,大部分其实都是中小企业主。不知道是不是创业或者作为企业高管压力确实比较大,所以更加寄希望于这类课程,希望从中得到精神寄托与安慰?他们的目的真的达到了吗?
下面这个是这三个月的进度计划表,我在中途选择了彻底退出。
图片来源:受访人
残酷童话:找不够“海星”,就升不了级
不管你是在哪家机构报的班,每一个参加过“心灵课程”的学员都听说过“海星”的故事。直接贴上来给大家看看吧。
图片来源:受访人
我简单地复述一下,其实就是把周围还没有参加过“心灵课程”的人比喻为“海星”,并呼吁学员去“感召”更多人来参与。
童话听起来都是美好的,但背后的现实可能却有点残酷。因为作为现任学员,在从初级班升入中级班的过程中,老师就会要求你至少找到3~5个“海星”,也就是吸引3~5名新的学员加入,否则就没有办法升入中级班。而到了中级班要进入高级班时,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现在你们有没有明白,为什么很少在公开场合或者渠道看到这类课程的招生广告?因为学员们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人拉人”的方式,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来加入的。拉来新的学员,自己在升级时还能得到优惠,很多人为了不前功尽弃,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培养和发展新“海星”。而这显然跟我的理念背道而驰,最终我选择了退出。
时隔几年回忆起当时上课的场景,依然像是一场梦,有时候我自己都难以相信这些事情真的发生过。但打开这家公司的网站与公众号,发现内容依然在更新、课程依然在继续,并且招收学员的年龄已经降低到了中小学生的年纪。看到在“心灵课程”上出现意外状况的学员,痛心之余也又一次提醒了我: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一切好像都变了,一切好像也从未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ID:nbdtoutiao),作者:李蕾,编辑:何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