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9-30 10:01

捐款一个亿的医生,和他所倡导的规培制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张宇琦、陈鑫,责编:李珊珊、徐卓君,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中国,医生通常不被认为是个高收入的职业,但就在前天,一个医生捐款1个亿的故事,上了热搜。


捐款的医生是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而他捐的这1个亿是来自科研成果转化,这笔钱将用于在华西医院设立专项规培发展基金,培养更多医生。


捐款的决定并不是突然做出的。


2021年8月13日,在刘进65岁生日的前一天,他就已经决定将研发麻醉新药科研转化的个人所得1亿元捐赠给华西。一位华西工作人员回忆,在多场领导出席的会议中,刘进都曾提及,以后有钱了,就拿来发展规培。实际上,在他担任人大代表的十年里,一直在推动和倡导着规培制度。


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华西的领先地位不言而喻,但华西的麻醉科,更是连续11年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国医院最佳专科综合榜》排名全国第一。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对八点健闻表示,刘进将华西麻醉科从中等水平的带到了全球前列,是医院引进的优秀人才中非常突出的一位。


而刘进本人,是中国第一位临床麻醉学博士,也是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首任会长。20年来,他所在的麻醉科专业基地已经培养出了约全国5%的青年麻醉医师、约40%的麻醉科主任。


走在医院里,这个身高1米6出头、眉毛弯弯、头发微卷的小老头,也许不容易在来往人群中引起注意,只有熟悉他的人才会知晓这位华西麻醉掌门人的英勇事迹。


麻醉圈里的华西,有着“天下第一麻”的江湖称号。学生眼中的刘进,是一个工作上严厉、生活上随和、如同“老父亲”般的角色。同事眼中的刘进,是一个对医疗质量安全把控到极致的人、礼貌平和待人,称呼所有同事都是某某医生。


倘若在科学家和医生的角色里非选其一,刘进更像是一位科学家,沉浸在那些美妙的科研谜题里。但同时,作为医学团队的将帅,他深知医学团队发展,尤其是年轻医生培养对于团队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临床、科研,还是教学。


如果说科研成果像一座座沉睡的火山,沉默却蕴含巨大能量。刘进,就是那个让火山爆发的人。全国57%有自主知识产权麻醉新药,由刘进教授团队发明,与麻醉药物相关的发明专利也占到全国团队的12.17%。1类新药磷丙泊酚二钠,已提交上市申请;2.1类新药异氟烷注射液,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一个麻醉医生的近水楼台


某种程度上,刘进的大量发明,也许正是源于,他是一个麻醉科医生。


麻醉科也的确是个特别的科室。手术中病人在生死的边缘游走,而麻醉药物和技术的改进直接决定着手术安全性的提高。如刘进在一次采访中所说,“许多关于救命的技术都是麻醉科医师发明的”。 


不夸张的说,刘进四十年的麻醉科生涯,也是一个发明家的进阶之路。


刘进这次捐出的1亿元来自于他带领华西医院团队研发的两种麻醉新药,“YJJS-71 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和“超长效局麻药 LL-50”的成功转化。但他对麻醉药物和麻醉系统的研究,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


据此前报道,刘进在1984年就开始进行吸入式麻醉研究,那时他刚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生。在当时的中国,吸入麻醉药普遍价格较高、主要依赖于进口,加之基础研究、设备、资金等多方面的局限,吸入式全身麻醉也还未在全国普及。


1989年,刘进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导师艾德蒙·埃戈尔(Edmond Eger II)教授正是现代吸入麻醉学的重要开拓者。


自1993年回国后,刘进持续投入到麻醉药物机理的研究中。2004年,他带领团队完成的二十多年来世界最大的关于吸入麻醉药溶解度的研究,这项研究还获得了国家科技二等奖。


2003年,华西医院麻醉团队研发的乳化异氟醚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是第一个转化的创新药。在今年的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大会上,根据刘进介绍,过去的十几年,一系列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在中国市场实现转化8.17亿元人民币,并且正在探索国际市场的转化。


某种程度上,作为麻醉科医生的刘进成为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主要推动者,并不是偶然。


在大众眼中,麻醉就是“给一针,睡一觉”,但麻醉其实并不简单,而且风险极高。手术台上瞬息万变,进入抑制状态的病人就像游走在生死边缘,而麻醉医生的任务是时刻监测病人全面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这就要求,麻醉医生掌握普遍的知识,经历不同科室的轮转培训。


一位麻醉医生指出,麻醉科是一个特别能够受益于规范化培训的专业,能够快速提高临床安全管理水平,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最大的一个突破口之一。


1997年,刘进到华西医院讲学,与石应康结识。刘进向石应康讲述了关于医生职业技能训练的住院医生培养的理念,希望找一家综合性医院作为试点基地,石应康表示非常欢迎。


2000年,刘进把家搬到了成都,正式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和ICU主任。


据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过去的华西麻醉科是个业务成绩不算突出的“中等学科”。但在2010年,华西医院麻醉科登上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权威的医院排行榜)专科榜第一,并蝉联至今。


根据华西医院曾公布的数据,2000年华西麻醉科接受规培的医师比例为0%,麻醉死亡率为万分之一,到2010年左右,接受规培的医师比例上升到40%,麻醉死亡率为20万分之一。而从2014年至今,华西麻醉科共实施各种麻醉150余万例,麻醉死亡率小于100万分之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夙呈医生集团创始人陈淑君毕业时,规培制度还没普及。“我们当时在实习期会在临床各科室进行轮转,但时间比较短暂,各科室可能只是学到一些皮毛。现在规范化培训有三年的时间,医生可以在各科室详细的一个了解,这是很好的一个优势。”根据他的观察,过去,一个毕业生要成长为独当一面、具有为复杂病例提出系统麻醉方案能力的医生,大概需要5到8年时间,而规培制度大大缩短了这个周期。


规培,坚持了20年的自认为“正确的事”


2003年~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刘进连续十年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将其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议案和建议,最终被国家采纳并在全国实施。


也许,这份坚持来源于他的导师徐守春。出国学习之前,导师就告诉刘进:“出国学习不要陷入对一两个课题的研究中,要多花时间去了解为什么美国的临床医学比我们做得好。”


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也许便是刘进心目中,自己找到的解药。他曾经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合格临床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治本之策。”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医院,医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非常严重。到了2008年,还有三甲医院的医生抱怨,“很多从外院来的病人,多数是因为诊断不明或者治疗不当,很多人的损失还是很严重的”。即使对一些常见的疾病,医生的诊疗也是差别巨大,一次小感冒跑去大三甲的情况也被认为是“出于谨慎”的合理选择。


刘进和他那一代的海归医生则发现,中国的医学生教育在校期间不比国外差,甚至比国外好,输是输在了毕业后的再教育。


“合格的医学院毕业生只是‘毛坯’,实施规培的意义在于要把他们培养成能独立行医的合格医生。”


一篇名为《从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看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挑战和方向》的论文指出:“规培制度有望促进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医生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为实现医生的自由职业铺平道路”。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为基层培养合格的“健康守门人”是这项规培制度的根本目的,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规培制度的目标是让临床经验在发展不均衡的区域之间流动。


有《人民日报》文章指出:规培更重要的意义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这些人留在中基层医院,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治,方便患者就近诊治,有助于实现国家号召的“分级诊疗”,最终解决“看病难”的难题,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


2003年,刘进入华西的第三年,华西医院招收了首批规培学员,这些规培医生与医院签订合同,参加包含大量的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工作的规范化培训,规培为期五年,学生需在完成这些培训后再寻找工作单位。


可以学到技术,有助于成为一个真正独当一面的医生,然而,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以及不确定的未来,一时间,也令华西的规培在业内获得了“魔鬼培训”的称号。


不仅如此,在本就漫长的医学生阶段之后,又加上一段几乎同样漫长漫长的、低收入,又几乎没有保障的规培生阶段。规培,又成了一个让未来的青年医生们望而生畏的拦路虎。


网络上,医生圈子里,规培的意义,乃至存废的讨论总能吸引大量的参与和围观。


2004年,在以丁香园论坛的“麻醉疼痛“版,一场“关于刘进教授提倡的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的大讨论,在麻醉医生们之中开启了。一位美国的资深麻醉医生在讨论帖下面评论道:“如果大家都不搞培训,老是停留在学徒式教学,中国麻醉怎么也走不近世界水平。”


在那场规培讨论的最初,讨论只是与所有互联网上键盘高手们之间的大战一样,口沫横飞,没有任何一方能被另一方说服。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三四年。


2008年,一个来自广西的名叫“Wuyuchao”的吴姓医生在讨论帖的后面提出质疑:“规培后就不会麻死人了?”规培后又得重找工作,重换地方。“五年后很多本科毕业生已经读完硕博连读拿到博士学位了,而你只有一个住院医培训证……虽说多了个住院医培训证,但(就业)形势却更严峻……”


这一次,这个年轻医生的质疑却收到了刘进的回复,刘进还热情邀请这位后辈,到华西来体验规培。9月,在整个麻醉疼痛版医生的鼓励下,这位年轻的吴姓医生在华西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并很认真地撰写和发布了考察日记。日记的末尾,这位表达了自己对刘进的印象:


“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他中午很多时候基本只吃一点水果,也不午休,他自己的经历丰富,他的大量精力和时间花在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上,然而这也不影响他在麻醉学界取得成就。他尊重每一个人,言谈举止流露出儒将风流,有自己的原则,很少计较个人得失,也不在意他人的评论。


我觉得要评判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我不敢说我十分了解刘主任,但是从我在华西一周的经历来看,刘主任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他不会因为一些并不最要的细节问题而影响大局。我刚开始叫他刘教授,后来我就只叫刘主任,因为他自己说他首先是一名做临床的医生,如果要舍弃,其它的都可以不要,他还是要当一名医生。”


对于规培,这位吴姓医生写到:“目前住院医师培训我不会参加,我已经是主治医师,有需要我会选择进修或者其它的短期培训。但是,如果我现在是本科毕业,我会选择参加住院医培训,至于医院,我会去华西麻醉科。”


他决定捐出一个亿激励规培医生


在这位吴姓医生的日记中,同样提到了刘进对年轻的规培医生们待遇问题的关注,“刘主任每年都在提案把住院医培训的费用纳入到国家财政。”


在一篇2016年的新华社报道中亦曾提到:刘进建议将住院医师规培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同时参照当地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补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果一个学医的孩子出来,工资连当地平均水平都达不到,那怎么吸引更多优秀的孩子从事医学?”刘进说:“规培的关键问题在于解决廉价劳动力问题。”


而这次,在规培经费的问题解决之前,刘进捐出了自己的1个亿设立规培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激励住院医师,带教师资,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能力等。


对于,为什么要捐这样大一笔钱,很多相关媒体报道引用了刘进的直接回应:


“1亿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把这笔钱用于我们一个小小的普通家庭去度过更为舒适的退休生活,我们认为是一种浪费,而捐赠给住院医生规划培训的事业,更具有社会意义,更能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与夫人商量,做出了这个决定。”


就在9月29日的早上,很多麻醉医生向八点健闻爆料,多个麻醉医生学术群里流传着ID为“刘老头”的刘进在老家院子里喂鸡,田地里摘南瓜,山路上开疑似挖掘机的照片,以及,他写给昔日医生同行们的留言:


“这次捐款活动算是我职业生涯的谢幕!今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自有来人完善。今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回湖北恩施的老家,种好花草菜粮,养好鸡鸭猪羊……”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位中国麻醉医生中的顶流,一如武侠小说里的顶尖剑客,完成了他认为正确的工作后,便该是退隐家乡的时候了。数家媒体报道中总结说:之前,他是一个农民背景的医生。之后,他想做一个有医生背景的农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张宇琦、陈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