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0-13 17:48

卖40万美元的喷气式飞行摩托,了解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程迪,原文标题:《全球首款喷气式飞行摩托车开卖,私人交通工具进入三维时代?》,题图来自:JetPack Aviation


近日,美国喷气背包航空公司JetPack Aviation(此后简称JPA)成功“试驾”了一辆飞行摩托车。


这款飞行摩托车被命名为Speeder(超速者),是全球首款喷气驱动飞行摩托车。目前预售价为38.1万美元(约247万人民币),已开始接受预定,预计在2023年正式对外上市发布。


这个价格够买三辆丐版的保时捷Taycan,但在深研飞行技术,尤其是希望能让每个人都能轻松上天的JPA看来,38.1万美元的定价可以买到全球首款喷气式飞行摩托车,已经非常亲民了。

 

现实版阿拉丁魔毯:可垂直起降又可转弯悬停


Speeder被不少海外媒体誉为“现实版阿拉丁魔毯”。因为它能像直升机一样,直上直下,还能在空中保持静止。


其原理源自JPA自己在2015年推出的无翼喷气背包。当时,JPA的这款JB-9背包曾成功让试飞者在空中绕着自由女神像旋转飞行,就如同阿拉丁魔毯一样。


6年后,JPA将这一原理“移植”到了Speeder上。目前车身各处装有4个涡轮喷气发动机,它们可以随时被监控,也能随时调整推力,它们能产生550千克左右的最大推力,飞行高度可达4500米左右。


据悉,最终生产版本应该会有8个涡轮喷气发动机。此外,Speeder还将搭载VTOL(垂直起降)技术,因此起飞和降落都只需要一个普通车位的空地。


JPA还耗费了一年半的时间,自行开发了配套机载软件,以保证摩托车在飞行中稳定。目前,最新的测试中,Speeder已经可以做到垂直起飞、爬升、转弯,保持稳定悬停。


Speeder重300磅(约136公斤),能搭载比机车本身重两倍的重量,即最高承载约270千克,不过目前这款飞行摩托车设计上,可以看出只可坐两人。


图片来源:JetPack Aviation官网


跨上摩托车后,骑手只能以一种近乎爬着的姿态坐在车上,双手握住操控把手——看起来有点像上海迪士尼乐园里的热门游乐项目创极速光轮一样。两个控制杆中间还有一块12英寸的大屏幕,内置了双向航空无线电系统,显示导航、高度、速度、燃料、电池、安全状态等信息,随时指导骑手飞行。

另据了解,其实在2019年时,Speeder就公布了其三分之一比例的原型P1概念。


JPA的首席执行官David Maym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Speeder会有两个版本,分别是Recreational Speede(民用休闲版)和Military Speeder(军/商用版)。半年内会先推出Military Speeder版本,并在两年内推出Recreational Speede版本(无需飞行员执照)。后者将被限制在每小时60英里,即美国联邦航空局规定的速度,以及15分钟的飞行时间,相当于一艘真能上天的‘创极速光轮’。Military Speeder则需要飞行员执照才能飞行。该版本的速度为250英里每小时,飞行时间约为35分钟。”


图片来源:JetPack Aviation官网


此外,JPA公布的Military Speeder版除了速度更快飞行时间更长,还能跑运输搞载货,在船舰之间进行物品补给;还能作为紧急救援工具,快速将患者送往医院、疏散受害者……似乎比直升机具有更强的速度和成本优势。


最近,该公司还与Prometheus Fuels普罗米修斯燃料公司达成协议,将使用100%零净碳燃料,使测试和制造更加环保。


据海外媒体报道,刚早之前的7月,JPA已经与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和美国空军签订了其他设计合同。并将第一批JB12喷气背包出售给了某个东南亚国家的军队。这款喷气背包的重量约为105磅,是Speeder的三分之一,由6个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能够达到大约12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

 

个人飞行器已成新兴公司重点发展方向


其实从上个世纪开始,做飞行背包、飞行摩托车和飞行汽车等适合个人上天的载具的科技公司就有不少。


比如全球最大的直升机制造商之一贝尔直升机公司,从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研发飞行背包,后来这个项目被Google X实验室看中接手了过去。最后在2014年,Google X基于飞行背包研制出了能垂直起落,横向飞行,智能化程度极高的无人机Project Wing。


当然,近几年来通过飞行背包开启“人类自由上天梦”的公司与个人也不在少数。


除了之前提到的JPA,同样在2015,新西兰的马丁飞行器公司也首飞了自己的飞行背包。不过此后6年,马丁飞行器公司就进入了不断调试阶段。近期他们曾宣布个人商用版飞行背包预计要到2030年才能上市。


图片来源:JetPack Aviation官网


还有英国发明家理查德·布朗宁、迪拜空中飞人文斯·里费特、法国发明家弗兰克·萨帕塔等真实版“钢铁侠”,他们都曾使用飞行器成功飞上蓝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弗兰克·萨帕塔,他在2016年曾使用自己研发的Flyboard Air悬浮滑板,完成了横跨英吉利海峡的壮举。


除了飞行背包,飞行摩托车也是不少新兴科技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


2012年,美国加州一家名叫Aerofex的公司,就曾推出过一款Hover Bike的飞行摩托车原型。其外观让人想起了《星球大战3:武士复仇》中天行者的反重力机车。Aerofex当时对这款飞行摩托车的设定是:可飞到3000米高空,时速达到160公里,续航里程达到150公里。


这些年来,Aerofex依旧在不断深耕各类飞行载具,其背后的俄罗斯无人机公司Hoversurf也一直不断地推动各类飞行器的商业化进程。比如在2017年,他们就曾联合研发了一款飞行摩托车原型机——Scorpion-3;2020年时,Hoversurf甚至曾与迪拜警方合作设计了一辆飞天警车概念车,还试飞测试过,不过最后的结果不太令人满意。

 

飞行汽车市场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


比起飞行背包和飞行摩托,其实飞行汽车才是一直以来无数人最向往的飞行器最终形态。且相比前两者,早在90年前,汽车刚开始普及没多久,就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前赴后继,尝试着进行各类有谱没谱的飞行汽车实验。


但是谁能想到,才过了一个世纪,过去无数人屡试屡败,甚至造成许多伤亡事故,一度只能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飞行汽车,居然在近几年有了堪称“猪突猛进”般的进展。


尤其是从今年开始,关于飞行汽车的报道和新闻,几乎每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次。


目前,全球有超过150家公司正在研发飞行汽车,至少有400多款飞行汽车正在被研发。其中就不乏大众、保时捷、丰田、吉利、长城、上汽和小鹏等我们无比熟悉的主机厂。


比如此次参加迪拜世博会的上汽,就展出了一款既可飞行又可潜水的无人驾驶新能源概念车“鲲”;上个月,吉利科技旗下的沃珑空泰就宣布将以无人机、飞行汽车等航空产品为载体,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城市空中交通、空中出租车等服务带到中国;还有今年上海车展期间一枝独秀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也重点介绍了自己新一代电动飞行汽车产品。


除了主机厂,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产业与公司也挤入了飞行汽车的赛道。


比如互联网与科技领域的Google、英特尔、Uber和腾讯,传统航空领域的空客、波音和贝尔,以及Hoversurf、Lilium、Joby Aviation、Volocopoter、Hoversurf、PAL-V、亿航智能等新兴飞行器科技公司等等。这也让空中交通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


今年1月,摩根士丹利就曾表示:到2040年,自动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5万亿美元。

 

可控且安全将成未来三维交通最优解


但是,无论飞行背包、飞行摩托抑或飞行汽车,他们都必须直视相同的第一道关卡:安全。


不仅要能做到飞行时稳定可靠,还必须考虑到诸如恶劣天气、突然失控、失重掉落等各种意外。因为飞行器所拥有的行驶环境还处于低空,是真正的三位立体空间,其复杂程度远高于地面或高空。一旦出现意外,对驾驶员、地面行人、乃至附近空间中任意建筑里的人,都可谓是极度危险。


第二点是政策。目前,全球各国关于空中交通的适航标准及法律法规远未完善——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载人飞行器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更是远不及无人驾驶汽车。毕竟后者针对的是二维的地面交通,但已经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变局情况,更不用说载人飞行器了。因为它要改变的,不仅是整个交通网络的结构,更会对城市形态、出行生活、居住方式等一系列基建提出更为复杂和苛刻的要求。

还有诸如续航、噪音、价格、隐私等各种问题。


比如应该用怎样的动力能源,才可以既降低成本、载客更多、环保节能,又能不影响飞行安全、飞行体验、飞行时间等体验;再比如怎么做才能将飞行噪音降到最低;飞行时要如何避免驾驶员有意或无意间窥探到地面或建筑内人员的隐私……


其实,2年前似乎已经有了一个最佳答案。


2019年,迈阿密的一家综合开发商就开始着手计划,将派拉蒙迈阿密世界中心的天文台改造成飞行汽车港口,供未来的飞行汽车起降使用。


项目CEO Kodsi曾在当时表示,空港的设计灵感源自1960年代的著名科幻系列动画片《The Jetsons》:空港内接待的飞行汽车,更像是一架架安静的直升机,并能以更环保的电动能源方式飞行。


换言之,无论是基础建设、运营模式、盈利空间等各方看面,未来最可控且最具发展潜力的个人飞行载具,十有八九的还得是飞行汽车。


当然,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尚在研发阶段的400多款飞行汽车中,能有一到几款可以脱颖而出真正落地——将我们的短途出行方式,从二维平面彻底变为三维立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程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