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0-18 10:39

中国的电信公司真的在窃取美国情报吗?

来源:译言  译者:满仓 英文原文:时代杂志

华盛顿国会山,中国两家大型电信公司的高管——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美国区高级副总裁丁少华(左)和中兴公司北美及欧洲区高级副总裁朱进云——在阐述他们在美国市场的扩张是否对国家安全形成威胁之前宣誓。

魅力攻势似乎并未收到成效。上个月,一些从未受到过严厉制约的中国公司的高管,被迫面对一个外国政府解释他们的公司是做什么的。10月8日,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在经过11个月的调查之后,向美国商业机构建议远离两家中国公司——华为和中兴——所生产的网络产品,理由是担心这些产品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排名位于世界第二和第五的信息通讯科技公司在海外有庞大的市场,但是美国的扩张之路一直难以为继。现在,美国市场似乎变得更加遥远了。

调查小组在一份52页的报告中提到:“根据搜集到的公开和保密信息,华为和中兴不能被认为完全免受外国政府的影响,因此对美国国土和系统都存在威胁……其核心基础结构中恶意嵌入数据,包括电力和金融网络,是中国弹药库中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

中兴和华为是不是伴随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抨击中国运动的受害者呢?或者这仅仅是揭开了事实真相的一角?答案或许是两方的因素都多少存在。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和共和党候选人米特•罗姆尼,似乎都试图给自己赢得对中国态度强硬的形象来压倒对方。但是,也不难想象,这些中国公司如果是受到本国政府的压力,他们或许不得不对外国政府采取一些见不得人的行动来取悦自己的当家人,以保护本土业务的持续增长。

华为在星期一发表了一纸声明,谴责美国调查小组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所有的指控和罪名都应当建立在可靠的证据和事实基础上。〔国会的〕报告并未提供明确的信息,以及任何证据来支持委员会顾虑的合理性……委员会在今天发布的报告引用了很多谣言和猜测,试图证实根本不存在的罪名。

中国的分析人士不出意料地拒绝承认这两家公司把美国当作网络间谍的攻击对象。他们指出,华为和中兴在其全球客户中从未被发现任何窃取信息,以及在软件中植入恶意代码的行为。北京邮电大学的教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专家组成员曾剑秋说:“如果你把中国当作敌人,就完全错了。如果美国这么做,那么中国也可能用同样的方式给予回击。”

奥巴马阻止一家中国风能公司在俄勒冈海军基地附近制造涡轮机的行为,已经激怒了北京。这家公司——Ralls——是一家中国重型机械生产商的子公司,它目前正在起诉美国总统和财务部长蒂姆•盖特纳。美国那些在中国运作的科技公司,从苹果到思科,也会面临未来坎坷的命运吗?

华为和中兴一直在尝试区分自己的两种身份:一个与美国关系复杂的政府,和所谓仅仅想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中搏击的中国公司。中兴部分资产的确归政府所有,但是发言人戴舒反驳这种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为期一年的调查之后,委员会的结论仅仅是基于发现中兴或许没有‘完全摆脱政府的影响’。这样的结论可以适用于在中国运作的任何一家公司……中兴建议,委员会的调查范围应当包括在中国从事生产活动的所有公司,包括西方公司。”

据10月8日发表的一份声明,华为说它“与硅谷任何一家新兴企业没有什么不同”,它是世界500强之一,员工拥有公司的一切。据美联社报道,华为对外事务部副总裁William Plummer在接受采访时说:“华为就是华为,华为不是中国。我的公司不能成为有些人谋划政治企图的牺牲品。”但是在中国,经济和政治往往是步调一致地前进,因为中国政府把管理资本主义企业作为自己的责任。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经在人民解放军中服役,美国国会调查小组因此宣称,华为曾经为解放军的网络作战机构提供网络服务。

以此来看,华为和思科等美国公司也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后者的路由器曾经卖给一些残暴统治的政权。另外一些美国公司也曾向中国政府提供用户的信息,最广为人知的是雅虎。它在2005年向中国政府提供的电子邮件账户信息,导致一名中国记者因“泄露国家机密”的罪名被判处10年监禁。之后,谷歌不堪长期忍受中国大陆过滤搜索结果,把大部分中文服务转移到信息传播相对自由的香港。

当然,美国公司在中国等海外国家运作时,不得不服从地方法规的行为,与中国公司在其产品中刻意添加小玩意,以便在中美交战时可以启动的行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即使事实果真如此,也不会造成双方势力的悬殊差距。2002年,北京为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购买了一架美国生产的波音767飞机。这架飞机明显多了一些零件,大约30个微小的监控设备遍布机身。其中一个在卫生间里,另外一个在江就寝的床头。

实际上,核心问题并不是国家安全,而是平等贸易。尽管出现了风能和电信公司的案例,但是大部分中国公司在美国做生意要比反过来容易得多。中国很多产业还在被保护,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开始公开斥责不公平的市场环境,而这些国家的政府并没有为它们在中国的生意展开魅力攻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