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李放鹿,题图来自:伊禾小院
继春天的第一杯咖啡、夏天的第一杯气泡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之后,广大网友终于迎来了——
“冬天的第一杯热红酒。”
热红酒会火我本来是不意外的。
我有个永远领先潮流一年的中产同事Thallo,基本上,可以通过她的朋友圈观察到未来一年最流行的小资生活动向。
所以去年此时听说她每周末都在家里煮红酒论英雄的时候,我就已经预想到了今时今日全网热红酒的盛况。
但即使是这位小资潮流急先锋,也没想到热红酒统治人类,会是以街边摆摊的形式。
“刚出锅的浪漫,十块钱一杯。”
via.想开咖啡馆的女骑
这股浪气从人间魔仙堡上海刮起。
最开始走红的是一家杂货商店,门口支着一口炖锅呼噜噜冒热气,煮的不是茶叶蛋和玉米棒子,而是香料、水果与红酒。
乍一看与传世老卤一般颜色,但把图片放大就能发现诸多考究的小细节。
锅边干干净净没有烟熏火燎的痕迹,简约高级的电炉子底下压着仿佛随手捡来的皱巴巴A4废纸,但上面写的都是全英文。
via.上海去哪吃
“ 10.00 / a cup. ”
一股漫不经心的诗意力透纸背,跟垫锅箱子上那平平无奇还放倒了的商标一起,构成一幅土洋结合的现代风情画。
上海那本就令无数人羡慕的精致气息因为这一锅红酒添砖加瓦,外地朋友们纷纷表示“魔都不愧是你”和“乌乌羡慕哭了”。
但问题在于眼下已经不能再说这是“魔都独有的街边浪漫”了。
杭州有了,苏州有了,成都武汉有了,真正实现浪迹天涯。
连平均气温二十几度还在穿短袖的广东,精致市民也纷纷在街头喝起了“冬天的第一杯热红酒”。
浪漫之中透着一丝荒唐,荒唐里头又显露出几分情怀。
去年Thallo告诉我们热红酒的快乐来自于煮红酒,把一整瓶酒哐啷啷倒进一只做工考究配色精美的锅里。
然后明亮整洁好上镜的房子里就会氤氲着醉醺醺的香气。
但今年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普及到街头,完成下沉壮举,浪漫的本体也就从Thallo嘴里撩人的香气变成了“摆摊”这个动作。
“在路上”才是今冬热红酒热的灵魂。
via.伊禾小院
这一点上海人可能也不太理解,毕竟最开始出圈的那一锅,好歹还在一家商店里。
而以此为原点娩出的热红酒摊贩根本没有铺面,一定要摆在马路边,拍照的时候露出路过的车流或斑驳的盲道线。
via.简
支棱起这么一个贩卖浪漫的摊位只需要一张桌子一口锅,一把可以说是中产露营同款也可以说是钓鱼大爷同款的折叠椅。
via.想开咖啡馆的女骑
为了营造这种信手拈来的街头浪漫,不少摊主明明自己有店,也一定要在店外面再支一个漫不经心的摊。
身后精心装潢的正经门店只配成为热红酒摊的背景板。
via.随憶
尽管已经尽力规避自己有店这个缺陷,但这些酒摊还是输给了出身。
真正把在路上的灵魂宗旨贯彻最深的是后备箱流派。
人类对后备箱的憧憬具体始于什么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毫无疑问已经是城市青年们文艺、浪漫、诗意的最佳载体。
开着后备箱卖热红酒就好比鲁班拎斧子李白拿毛笔,不用等到真的出手,就知道好家伙这儿卖的一定是好酒。
除了摊位的在街性,卖热红酒的另一要义当然是上镜。
卖相是街头煮热红酒最难逾越的关卡,不管多好看的苹果橙子柠檬,基本一下锅就糊成一团看不出成色。
原图直出的话可以说跟卤蛋锅没有任何区别。
via.东街小面
但聪明的摊主总有很多办法,比如把材料堆好还没开始煮的时候拍照,或者煮好了盖上漂亮的玻璃锅盖再拍照。
至于卖出去之后装在一次性杯子里怎么办,更好解决,杯子里放没煮过的水果当装饰就好。
另一个办法则是直接少拍,摊主靓照里出镜率最高的东西不是煮酒的锅而是那块格式统一的招牌。
Mulled Wine + X/杯 + 限定,整齐划一仿佛经过统一文案培训。
据我观察分析这招牌只能手写。
via.牛牛日常
字丑没关系,更有烟火气。但一旦用上印刷精美的图片和电脑字体,格调一下子就从诗意变成生意。
via.HaruKee
这位摊主更为典型,尽管完美符合路边、随意的特征,但这两张宋体字招牌一出,在气势上就比隔壁手写的矮了一大截。
via.皮蛋豆花
也许在摊主心中贩卖浪漫的自己就像当街卖诗的诗人,拿才华换碎银,用情调求温饱。
唯一的区别在于诗人可以真的潦倒,酒贩子不行。
毕竟能把摆摊需要的物件都凑齐,本身就意味着超过很多社畜的经济实力。
所以当我们讨论卖热红酒的时候,讨论的一定不能是钱。
热红酒摆摊刚火起来时曾有人兴致勃勃地计算它的成本、销量,企图得出最新的文艺税风向。
这公式用到认真卖酒的杂货铺上尚可一试,但放在当今大江南北到处都是红酒摊的情况下难免显得不解风情。
人家是周末找点事干或是支个摊子拍照,把浪漫带给人间而不是要从人间赚钱。
跟摊主谈钱俗气,跟买家谈钱同样也伤感情。
我的中产同事Thallo刚看到街边红酒的时候就很不解:“10块钱这么一杯也不便宜啊,煮热红酒又不用买什么好酒。”
via.一勺蒜蒜
水果和香料的质量也令她担心,虽然煮成一锅早已看不出成色也很难尝出味道,但只有自己挑过选过的她才敢放心地喝。
然而正期待着饮下冬天第一杯热红酒的网友根本不在乎:
“十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但买得了路边冷风中一杯热乎乎的快乐。”
虽然路边冷风中热乎乎的快乐有很多平替,从奶茶咖啡到白开水,塑料袋装的卤鸡蛋或是油纸包的烤红薯都有同样的效果。
但这可是热红酒诶,mulled wine,是来自欧洲的漂洋过海的浪漫诶。
摆摊卖它的人不是为了生意是为了诗意,掏钱买它的人自然也不是为了必须而是为了情绪。
就像没有一个文青能拒绝音乐节上淡出鸟来贵上天去的塑料杯啤酒一样,也没有一个精致的社畜能拒绝深夜走出地铁口的时候,在最土的地方握住一杯最洋气的酒。
在情绪价值面前谈钱太伤情绪,至于好不好喝那更是最末端不足轻重的问题。
这一点倒跟Thallo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她作为热红酒前辈谈起热红酒的味道,也只能诚实地概括为:
“就是肉桂味的糖水。”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热红酒的配方,简单来说就是没有配方。
这东西说不上来是哪一年在遥远的西方兴起的,至今也没有一个行业协会出来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
大家只知道它是由香料、水果和红酒组成,赶圣诞市集的时候特别适合来一杯,不然会在隆冬的寒风里冻死。
所以这玩意其实没有正不正宗好不好喝,正如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没有规则也无法复刻的妈妈的味道。
但这种朴素的民间智慧精致女孩们是不会同意的,某书上随便一搜就有1000多条神奇的配方。
个个是独家篇篇最正宗。
在街边酒摊出现之前这些配方一度是精致女孩的解药,让她们摸着了冬日仪式感的门道。
但配方一定是好配方,锅里熬出来的却不一定是好东西。
网红配方里必备的丁香、八角、肉桂,在中国人的舌尖上早已烙下了红烧肉的味道。
我另一位并不精致的朋友曾如此形容第一次喝热红酒的感受:
“就好像在吃肉剩的汤汁里兑水泡苹果,泡了一夜从冰箱里拿出来再放进微波炉里热一热。”
via.请叫我瘦子
但热红酒博主绝不认输,不管你如何表露出对热红酒味道的难以置信,他们都能耐心细致地找出你失败的原因。
“不是热红酒不好喝,是你没做对这一件事。”
据我不完全统计“没做对的这一件事”包括:
糖放得不够多/水果放得太多;
煮之前没把水果用盐水泡一泡;
用电饭锅/砂锅/太薄的锅/太厚的锅;
没有在开火前挤出橙子的汁水;
肉桂棒直接煮而不是放在杯子里搅拌用;
丁香没有一颗颗摁在橙子皮上;
等等。
心灰意冷的酒友中有人会在不停更新的配方和教程里越战越勇,永远相信下一杯会好;
有些则不然,过尽千帆之后蓦然回首终于承认,其实最值得的是直接喝红酒。
不过这位实在的网友大概忽略了一点,热红酒的爱好者们很有可能并不爱喝红酒。
就像十年前大学后街里的浪人,喝不惯红酒涩涩的口感但又坚信那是比勇闯天涯更为高雅的享受,于是总会在聚会时点完红酒再搭配一支亲切的雪碧。
加了糖加了水果甚至有人建议直接倒一瓶果汁进去煮的热红酒,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新一代的红酒配雪碧。
无论是口味上还是精神上。
一定要说区别的话可能是在于工序,以前加雪碧只需要拧开两个瓶盖,如今热红酒还需要切水果、买香料、开锅煮一煮。
这么一想街边红酒摊的火热就很好理解了,不是每个人都像我的同事Thallo一样,拥有窗明几净的厨房和漂亮的珐琅锅。
我听过最动人的红酒故事来自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为了感受一下热红酒的美妙,她在没有厨房的出租屋里添置了一只养生壶。
勉强解决了锅的问题,但煮到临头发现自己没有刀也没有切菜板,于是只好点了个水果切的拼盘外卖。
所以街边热红酒摊的出现几乎令她热泪盈眶,十块钱一杯的浪漫虽然有点小贵,但还比水果切外卖便宜了一倍。
但我不得不在她打开手机疯狂搜索附近哪里有热红酒摊的时候提醒她:
“有考虑过经营许可的问题吗?”
浪漫的摆摊卖酒早已被现实注定了天不长地不久。
不过这也没关系,我相信人们对热红酒的爱并不永恒,真正永恒的是爱加了料的红酒。
也许明年流行的加料工序就不需要厨房了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李放鹿